什么是农业信息化?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9 09:19:06
字号:

问题一:什么是农业信息化 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 农业信息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什么是农业信息化?

一是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

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包括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和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

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如农田灌溉工程中,水泵抽水和沟渠灌溉排水的时间、流量全部通过信息自动传输和计算机自动控制。农产品的仓储内部因素变化的监测、调节和控制完全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行。畜禽棚舍饲养环境的测控和动作完全可以实行自控或遥控。

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一是农作物栽培管理的自动化。现在国内研制的多媒体小麦管理系统(WMS)和棉花生产管理系统(COTMAS)都可以应用于生产。如农作物施肥,可以在田间设置自动养分测试仪或设置各种探针定时获取数据在室内自动测定,通过计算机分析数据,确定施肥时间、施肥量、施肥方法,使用田间遥控自动施肥机具或与灌溉水结合实现自动施肥。其他耕作管理措施类同。二是农作物病虫防治信息化和自控。在田间设置监测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网发出预测预报,利用计算机模型分析,确定防治时间和方法,采用自控机具或生物防治方法或综合防治方法,对病虫害实行有效的控制。三是畜禽饲养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动化。可以通过埋置于家畜体内的微型电脑及时发出家畜新陈代谢状况,通过计算机模拟运算,判断家畜对于饲养条件的要求,及时自动输送饲喂配方饲料,实现科学饲养。

二是农产品流通过程的信息化

建设新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扩大批发市场的信息网络和电子结算等现代交易方式试点。加强对农产品产后加工、贮藏、保鲜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大力开发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农业节本增效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可以提供政策、市场、资源、技术、生活等信息的网络体系,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政策信息、技术信息、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象信息,提供中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指导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解决分散的小农生产和统一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还可以把农业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发展;把强优农业企业联合起来,形成跨国竞争的巨大优势;可以开发网上贸易,直接建立农产品和农业服务贸易的快速交易通道。因此,可以说信息技术是推动农业产业化,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之举。

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将全国乃至全球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将分散的农户和涉农部门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大系统。农产品贸易在网上进行,农民在网上洽谈,交易在网上实现,降低了农产品的销售成本;通过网上信息分析和专家的科学预测,农民在网上获得市场行情和发展预测分析,在网上获得农业生产订单,减少了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农业生产者可以与不同产业结盟,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打造品牌,稳定市场占有量,并不断拓展新的市场。

三是农业管理过程的信息化

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一是建立适合农场自身具体情况的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及时进行模拟决策。二是通过进入乡、县、省、以致全国和全球的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政策信息,按照市场需求选择生产和合理销售自己的产品,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三是通过进入外部的信息网络,广泛获取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信息,选择和学习最适用的先进技术,装备自己的农场,不断提高农场土地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以获取最佳的生产效益。

农业管理服务系统,主要是适应国家信息化发展和电子政务建设要求,......>>

问题二:什么是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贯穿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来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方式,以实现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实现食品安全溯源等。农业信息化的范畴很宽,包括各类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农业物联网、农产品电商、新技术推广等等。

问题三: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内涵有哪些方面 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内涵有以下六个方面。

1、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农作物栽培管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管理等。目的是及时收集信息,帮助农户解决生产管理问题。

2、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及时准确向广大农民提供与农业经营有关的经济形势、固定资产投资、物价变动、资金流向等各种信息,指导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

3、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收集并传递与农业生产、加工等领域有关的技术进步信息,包括农业栽培技术、畜禽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技术以及农业科研动态。

4、农业市场流通信息化。提供农业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和农副产品流通、收益成本等方面信息。

5、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发布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资源和环境信息。如耕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气象环境等信息。

6、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化。向广大农民提供生活消费方面的信息服务,介绍主要消费品的性能、价格和供求趋势等。

推动农业信息化,有利于 *** 转变职能,有利于减少农产品市场波动,提高农业市场流通效率。

问题四:农业信息化服务是什么意思 这个是算的

其他比如:

1、涉农数据库建设

2、农村信息化建设网络平台建立

3、传统媒体功能得到必要的延伸

4、农业信息网站发展迅速

农村信息化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农村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中实现普遍应用和推广的过程。农村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它首先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农村经济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它不仅包括农业信息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等在农村生产、生活、管理等方面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农村信息化包括了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过程,又包含在原始社会发展到资本社会进而向信息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问题五:农业信息化怎么样 先来结论,是趋势,是必经之路。

首先国外已经领先国内至少20年,走上了信息化的道路,所有东西可以通过软件控制,比如施肥,浇水。然后通过电子商务就把商品预售出去。由此看来电子商务+软件是不能少的,像惠农网、蔬东坡,都是行业领先。

问题六:农业信息化专业要看什么书 我是做农业信息化的,这方面的书不是很多,而且很多都是些没用的。建议你先多读些农业方面基本知识的书(包括畜牧业),农业信息化的根本是围绕农业展开的。其实多看些计算机软件技术、物联网技锭等方面的专业书籍。农业信息化的核心是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处理及数据应用。

问题七:农业信息化专业怎么样 很好,很火的专业,也是未来的重点发展农业方向的技术人才需求

问题八:农业信息化属于什么专业 农业信息化的概念是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哗程。

我们学校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科。

问题九:农业信息化上市公司有哪些 目前存粹的农业信息化上市公司就一家叫“智慧农业”,前身是江淮动力,后收购了上海农业信息技术公司,改名为智慧农业。其他的如神州信息、东软等也都有农业业务,但不是专注于农业信息化的。

问题十: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究竟到了什么程度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1979年我国从国外引进遥感技术并应用于农业,首开农业信息化的先河,近三十年来,我

国农业信息化取得了重大进展。

1

初步构建了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农业部建立了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创建了全国农业指挥调度卫星通信系统,各省农业部门设立了局域网和信息网络,80%的县及农业部门建立了信息服务平台,在全国布了8000多个信息采集点,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200多个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600多个农产品主产区集贸市场市场信息网络;启动?金农工程#,强化了 *** 在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测预警、市场信息服务方面的能力。

2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农业遥感器检测形成了大宗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农业资源和重大自然灾害三大监测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服务于农业生产;启动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项目,已覆盖全国800多个县。

3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通过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大幅度提升了农村通信基础设施水平,到2016年全国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达到98.9%,有24个省区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电话。农村电视机普及率达108.6台/百户,农村远程教育逐步发展。部分发达地区开始实施#村村通宽带#工程,

农业大数据展望:六大领域数据亟待推广

随着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农村电商的发展,农业上下游的农资销售、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数据以及与农业关联的土地流转、气象、土壤、水文等数据,均获得大规模积累沉淀,这些大数据将成为农业决策的“大脑”。

继农村电商后,农业大数据获得决策层关注。

在近期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要求推进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涉农数据资源的共享开放,加快农业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推动农业资源要素数据共享。商务部等三部委印发的《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行动计划》则强调,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到农业电子商务的各领域各环节,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21世纪宏观研究院认为,随着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农村电商的发展,农业上下游的农资销售、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数据以及与农业关联的土地流转、气象、土壤、水文等数据,均获得大规模积累沉淀,这些大数据将成为农业决策的“大脑”,纾解当前农业产业链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痛点,从而驱动农业向精准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变。

六大领域农业大数据亟待推广

当前,中国农业正处在以小农经营为主向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过渡的阶段。由于粗放生产、分散经营和农业自身的季节性、地域性特征,信息不对称,成为贯通农业产业链的共性问题。当前农业产业链令人头疼的四大痛点问题,根源之一往往在于信息的缺失:

一是种不好。种植、养殖的人力物力消耗大,农产品质量相对不高。这大多与农业经营者对种养技术和对病虫害、疫情信息把握不足有关系,也跟人力成本上升、使用假冒伪劣的农资产品有关;

二是销不出。农产品滞销、卖难问题多地频发,这往往由于农业经营者对同类产品生产数据估计不足,盲目生产而造成集中上市,另一方面则是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缺乏足够的信心;

三是地难租。扩大生产规模租不到地,这既与地块分散、资金短缺有关,又与缺少土地流转信息渠道相关;

四是钱难借。除了抵押物,农业经营者难以提供充分的信用数据,因而往往难以借到钱,这也限制其更新生产设备、扩大生产规模。

上述四大痛点问题,涉及到农业经营者与政府、上游的农资企业、下游的消费者、金融机构等多个主体之间的信息对接。21世纪宏观研究院注意到,在打破“数字鸿沟”方面,国内已有不少机构、企业进行了初步探索。依据目前的探索,至少六大领域的大数据将发挥作用:

其一,生态环境数据,包括气象、水文、土壤和病虫害、动物疫情数据。这些数据是农业日常经营调整农业用水、农业产品投入的主要依据,准确掌握这些数据将有助于做到精准种植、养殖,减少资源浪费和成本投入。

其二,农业技术及农资流通数据。掌握农业技术能保障农产品高效、丰产,而基于农资流通数据的分析,则为农业经营者选择农资产品提供判断依据。种子、种苗的流通数据,亦可判断某个品类农产品的生产规模,为调整规模的依据。

其三,农产品价格与农产品流通数据。生产规模的调节、生产品类的调整,必须要事前获知农产品价格和各主产区的产销情况。另外,通过B2B、B2C电子商务平台促使农产品供求信息对接,能拓展销售市场,提高农产品价格。

其四,土地流转数据。通过土地流转供求双方信息的对接,促使流转更高效率,减少一方撂荒、一方找地的情况出现。

其五,农产品质量可追溯数据。通过上述的农资使用数据、生产流通数据的整合,可构建出从农场到餐桌的可追溯数据,以消除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疑虑,提高农产品的购买率。

其六,农业经营者征信数据。前述数据可纳入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保险机构的征信系统,作为发放贷款、设置农业保险的信用依据,以此推动金融和农业的融合。

21世纪宏观研究院认为,随着上述六大领域农业大数据的推广应用,将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及产品品质,提升农产品交易效率。从本质上看,则是促进粗放分散式经营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向精准化、智能化经营的转变。

涉农部门需多方合力

围绕着大数据与农业的融合,农业链条上的不同产业或迎来生态的转变。

以大数据驱动下的单一农场为例,经营者将更多使用绿色、高效的农资产品,早已水涨船高的简单劳动力将被替换,而适应大数据的知识型、技术型“新农业经营者”将有更多的用武之地。如适应“水肥一体化”的发展,水溶性肥料、液体肥将获得发展,而此前大行其道的普通化学肥料将因为颗粒不能完全溶解而堵塞滴灌设备,则可能遭到市场的淘汰。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农业大数据技术多数还处在起步阶段,未能做到足够的智能化;承载农业大数据的农业物联网、智能监测设备等售价过高;另外,由于推广力度尚不大,农业经营者尚未有足够认识。

21世纪宏观研究院认为,当前无论是“电商下乡”还是大数据产业,都处于初级阶段。依托大数据技术广泛推动农业发展,在短时间内并不现实。农业大数据市场还是一个充满机遇、有待开发的市场。为此,需要政府部门、涉农企业、大数据企业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多方合力,共同推进农业大数据的示范与推广。

对政府而言,首先应当推动大数据的基础设施建设。这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要大力推动通信基站、电信宽带的建设,为各类农业经营者“触网”、联通大数据提供基础;二是要尽可能开发政府掌握的各类涉农大数据,包括天气数据、农业用地的各类元素含量数据、病虫害和动物疫情的监测数据,以供农资企业合理调配生产,并制定针对各区域各品种的农资解决方案。

其次,政府需要提供政策支持,引导涉农企业、大数据企业构建以品种或区域为中心的农业大数据平台。让农业大数据服务成为企业的直接盈利项目或配套的增值服务。

此外,还需要引导农业经营者主动向大数据农业转型,对优秀案例做示范推广,引导农业经营者学习“云上的示范田”。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农业大数据展望 六大领域数据亟待推广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环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货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578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