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秧歌的传统乐曲
东北秧歌的传统乐曲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l)跑场音乐
跑场即由头跷、二跷领队,在头跷指挥下快速变换各种队形,如“龙摆尾”、“蛇脱壳”、“二龙吐须”、“倒圈帘”(又称“圈白菜心”)等。跑场音乐热烈火爆,速度较快。与舞蹈动作的“万马奔腾”之势相协调。常用乐曲有《五匹马》、《对五》等,多为曲牌联缀的形式,跑场音乐中,“浪头”是必不少的。
(2)走场音乐
走场比较稳健,边走边扭,互相之间常有逗趣,表演时秧歌队也要变换各种队形,如“四面斗”、“十字梅”、“摆葫芦阵”、“别花丈”(又称“别篱笆”)等。走场音乐平稳、连贯、欢快、律动感强、有弹性,速度中等。走场音乐也由若干首曲牌组成。常用乐曲有《柳摇金》、《柳青娘》、《小抱龙台》等。
(3)清场音乐(又称情场音乐或逗场音乐)
清场为表演性舞蹈,分单人场、双人场及三人场等,某些人物(如头跷、渔翁、老 )上场表演,有一定的情节,音乐特点与上场人物有关,如表现青年男女的清场音乐华丽、优美、流畅;表现老 的清场音乐则幽默、风趣、诙谐。清场音乐在整个东北秧歌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常用乐曲有《句句双》、《满堂红》、《大姑娘美》、《鹁鸪》等。
(4)小帽音乐
秧歌表演除歌与舞外,还要表演“二人转”小戏,在表演小戏前,演员常演唱“小帽”,作为溜嗓、试弦。小帽音乐都是民歌小调,如《月牙五更》、《下盘棋》等。
把东北秧歌音乐分为上述四类只是一个粗略的划分,同一首乐曲,由于速度不同和变奏手法的差异可作不同的用途,因此,要严格地把音乐分类是十分困难的。
山东的三大秧歌
5月1日大清早,未进边渡口村村口,便听到锣鼓声声。只见老老少少十几人敲着大鼓,跳着秧歌,朝三农文化图书室走去。小小的露天会场已聚集了上千人,图书室被围了个水泄不通。“我们村很久没有这样热闹过了,”村民们说。
上午9时,三农文化图书室在河北省任丘市辛中驿镇边渡口村向村民开放了。这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图书室凝聚着大学生村官孙玉良的心血。在这间不足36平方米的图书室里,摆满了新新旧旧的文学、历史、法律、农业等方面的书籍与杂志,村民们可以坐下来细细地品读书中的文字,也可以借了带回家。
图书室开放当天,好多其他村子的村民也好奇地来看“稀奇”。郭家口村的一位姓杨村民不无感慨说:“听亲戚说,今天这里开了个图书室,特地跑过来看看。我平时也挺喜欢看书的,买书太贵了,借又找不到借的地儿,真希望我们村也有这样的图书室!”
孙玉良今年已经41岁了,与那些刚大学毕业的村官们不同,他是在1990年通过自学考试获得大学文凭,以一名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当上的村官。
2008年12月26日,孙玉良当选为边渡口村党支部副书记后,分管文化、宣传、教育、治安工作。他看到很多村民因家长里短的一些小事而产生矛盾,老乡们在业余时间除了打打麻将聊聊天、看看电视剧外,几乎无事可做。
“在当选村官以前我就有办乡村图书室的想法”,孙玉良说。一名村民因地头纠纷与另一个村民口角,失手闹出了人命,如今还在服刑,这对孙玉良的触动很大。他说:“百姓居家过日子,难免矛盾纠纷,但是只要村民素质高一点,互相让一步,就能过去的。可矛盾双方往往寸理不让,这让我很头疼。”
孙玉良开始发动村民捐钱筹建乡村图书室。村里没有集体企业,村民们靠种地、打工、做买卖等挣钱。在孙玉良挨家挨户的说服动员下,村民们多的拿出1000元,少的则30到50元,还有一位村民李学文捐出了20本书。如今村民捐款已有5000元。
边渡口村妇女主任刘玉仙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孙玉良在说服村民捐钱时就绕过了她家。刘玉仙很生气地找到了孙玉良,“这样有益村民的事,怎能没有我的份呢?好歹我也是村里的一分子,多少是我的一点心意!”随后,拿出了100元捐到图书室。
三农文化图书室不仅受到村民的广泛关注,相关政府部门也都纷纷施以援手。所在镇政府拿出5000元,并向任丘市委有关部门报告,取得市委宣传部、文化局等部门的支持。在镇党委书记王海龙眼中,“孙玉良是一个有激情、很有文学素养的干部,肯为农民办实事。三农文化图书室的建立,符合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
喜欢看书、写作的孙玉良,以文会友,在网上结识了很多人,三农文化图书室也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今年2月初,孙玉良在新浪博客中发表筹建乡村图书室的博文,迅速引起网友的关注,并被中国大学生村等多家网站和论坛转载。他也到一些名人博客中留言,希望获得更多的图书。数以百计的网友表示支持并表达了捐书的愿望,共收到网友捐款两千多元,捐书两千余本。
“网友的反应之热烈出乎我的意料。最让我感动的是,我的行动获得了那么多人的理解,获得了那么多人的支持”,孙玉良说。网友“紫茉莉”、秦皇岛的李晓莉通过QQ与孙玉良取得了联系,当即捐了1000元。还有一位网友“狗尾草”,多次与孙玉良谈心,不但捐款1000元还寄来了书,并且表示如有需要,随时捐款捐书。孙玉良至今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只知道她来自湖北省荆门市规划局。任丘市文化馆、华北石油总医院图书馆还无偿指导孙玉良,向他传授一些管理方面的经验。
现在,村里办起了三农文化图书室,30多人的秧歌队已初具规模,小剧团在图书室开放当日与任丘文化馆联合同台演出。“我下一步正准备筹建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中心,办乡村大讲堂等来提高村民素质,让不识字的人也能体会到知识的快乐,用‘文化包围农村’,建立以文化促进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反哺文化的‘边渡口模式’,把理论与农村实践结合起来。”孙玉良对下一步的规划满怀希望。
孙玉良说:“在村里,干什么都不能脱离文化,要让文化在边渡口村扎根,给农村带来文化的新鲜血液。只有高素质的农民才能办成一件件改天换地的事。” (记者 桂杰 实习生 蒲芸芸)
鼓子秧歌、海阳秧歌、胶州秧歌。
1、鼓子秧歌:流传在黄河下游的济阳、商河、阳信、惠民、无棣等县,在风格上可说与黄河中游陕西、甘肃、山西的锣鼓一脉相承。参加舞蹈使用的道具分别为绸伞、圆形鼓、双棒、绸巾。
2、海阳秧歌:流行于胶东半岛的海阳、莱阳、乳山等县市,以海阳市最盛,几乎村村都有秧歌队。海阳秧歌角色众多,整个舞队由单人舞,双人舞,多人舞组成。
3、胶州秧歌:起源于胶州城北部的东小屯村。当年,村里有马、赵两姓人家,因生活所迫,每逢农闲共同到周围地方演出,年久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多在大年正月表演。
扩展资料
山东秧歌的影响意义:
1、每逢重大节日,例如新年等,城乡都组织队,拜年问好,互相祝福、娱乐。另外,不同的村邻之间还会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
2、秧歌在色彩的运用上,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扭秧歌时人们所穿的服装色彩对比强烈,有红蓝黄绿。
3、大家在锣鼓的伴奏声中,边歌边舞,以此抒发愉悦的心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百度百科-山东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