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北京市食品药品安全状况报告(2016年)》(即食品药品安全白皮书)正式对外公布,这是2013年北京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以来首次向社会公开食品药品安全状况报告。白皮书显示,北京近九成农产品来源于外埠,抽检合格率为97.9%。与此同时,北京初步建立“从农田到餐桌”安全保障体系。
白皮书显示,北京建立20家市区两级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打造出一批农业标准化基地,房山区和平谷区被农业部评为第一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选择河北省部分县作为产地准出试点单位与新发地市场进行产地准出、销地准入衔接试点;全市推行“农餐对接”“农超对接”“场厂挂钩”“场地挂钩”等产销直挂机制。在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大型社区应用了30项安全生产、绿色防控、物流监控、产品追溯等配套技术,初步实现肉制品、乳制品等食品的信息可追溯。
全年开展日常监督检查47.3万家次,纠正各种违法违规行为2.2万起。全年共立案查处食品(含保健食品)相关违法案件近1.2万件,没收违法所得643万元,罚款1.5亿元。与公安机关密切配合,捣毁制假售假窝点636个,移交司法机关117件,刑拘52人。
在全国率先出台《北京市网络食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实时监测网络订餐平台及平台上的2.4万户北京地区餐饮店铺,网络订餐平台餐饮店铺许可证件公示率由2016年3月几乎为零提升到98.0%以上。
根据《北京市餐饮服务单位明厨亮灶建设指导意见(试行)》,组织开展餐饮服务业“明厨亮灶”工作,全市千余家餐饮服务单位通过隔断矮墙、透明玻璃幕墙、视频显示等方式,将餐饮食品的加工制作过程向消费者公开,主动接受公众监督。
主持农业部、商业部及国家食药局等的磺酰脲除草剂多残留等标准专项、农药残留前处理技术、农药登记残留试验课题、农药残留取样标准、农药残留在蔬菜水果上的沉积规律、国外农药残留标准比较、菠菜出口标准、奥运食品质量检测等国家重点项目。主持完成北京市、云南省的北京市蔬菜中农药残留监测、有机磷农药免疫分析等横向、纵向重点项目。在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的开发建立、农药残留风险评估、农作物中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的制定、农药残留限量标准(MRL)制定、农产品生产中农药污染与控制、农药污染生物修复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了《农药登记残留田间试验标准操作规程》国家标准的编写及建立了用于农药残留田间试验的作物分组体系构架,并已开展了典型农药在代表性作物中的降解特性与外推法制订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的相关研究。
参加和主持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模块化前处理平台建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物上农药残留规律与外推法应用”、国家863子课题:同时测定甲基对硫磷等高毒农药的免疫与生化测定技术、设施园艺工厂化高效、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有机磷和磺酰脲分子印迹;白酒3C计划中农药残留风险评估、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 FAO/IAEA国际合作项目:CIPAC-AOAC方法验证及其在农药质量控制中应用;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农药污染控制技术;参加主持国家973子课题:东南沿海污染(子课题苯胺磺隆残留)、土壤中结合残留态农药的形成机理、释放条件与致害效应等课题1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