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和《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认为,唐时蔬菜新品种有菠菜、莴苣和食用菌等。《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还提到茭白也是在唐代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的。该书还说:“茭白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水生蔬菜,世界上以之为蔬菜而进行培育的唯有我国。”菠菜又名菠,是唐代由尼泊尔传入我国的。至于食用菌,如人工栽培蘑菇,最初记载亦见于唐代,在《四时纂要》一书中有记载。 西红柿原产秘鲁森林,叫“狼桃,因其艳丽诱人,人疑有毒,只观赏而不敢吃。十六世纪,被英国一个公爵带回欧洲,仍只作观赏用。过了差不多二百年,法国一位画家冒险一试,发现既可口又营养丰富,于是广为传播。
西红柿和辣椒一样,也是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后的舶来品,它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辣椒差不多同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是花园里的观赏植物。西红柿之作为蔬菜和水果被人们食用,是欧洲人在十九世纪首先开始的,晚清光绪中,才以食用名义,选择了较好的食用品种引入中国的。在此之前,西红柿在中国,只是观赏植物。第一个记载西红柿的文献见于明赵函的《植品》(1617),赵函在书中提到,番茄是西洋传教士在稍早的万历年间,和向日葵一起带到中国来的。1621年王象晋的《群芳谱》又再次肯定了番茄的来源,以后的人们都笃信不疑,一直到1983年。
白薯就是红薯,红薯原产美洲,欧洲第一批红薯是由哥伦布于1492年带回,然后经葡萄牙人传入非洲,并由太平洋群岛传入亚洲。红薯最初引入我国是在明朝万历年间,当时福建华侨陈振龙常到吕宋(现今菲律宾)经商,发现吕宋出产的红薯产量最高,于是他就耐心地向当地农民学习种植之法。后来经过陈氏家族的推广,红薯在全国普遍栽种。
反季节蔬菜在汉代已经有了,稀少珍贵为什么却饱受非议?
1、主食:
汉朝以前以粟,豆为主,麦子穷人都不爱吃,主要是先秦脱壳技术不好,连壳一起煮那酸爽牙都硌掉了。稻子南方普遍食用,但磨推广是汉朝了,先秦靠女人舂米,累吐血。玉米番薯是明末清初的事了,麦稻由于没彻底驯化,产量感人。
2、副食:
豆腐汉朝有了,以后中国人就有蛋白质了,这是中国人的恩物,汉朝以后豆腐脑豆腐乳豆腐干豆腐皮冻豆腐百姓也能吃得起了。
3、蔬菜:
《诗经》里提到的132种植物,其中作为蔬菜的就有20余种,随着时代变迁,其中部分品种已退出蔬菜领域,成为野生植物,如荇、苕、苞之类。战国及秦汉时期,我国人民食用的主要蔬菜有。葵、霍(豆子的嫩叶)、萝卜、韭菜、蔓菁现在常见的蔬菜如茄子、黄瓜、菠菜、扁豆、刀豆等都是在魏晋至唐宋时期陆续从国外引进来的。宋代以来,我国蔬菜的种植和食用就更加广泛了。
除了从国外引进外,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还自行培育出一些极为重要的蔬菜品种,如菱白和白菜等,想不到宋以前白菜都木有吧,种植蔬菜的技术也有进步,东京汴梁民间也可以在春天吃到新鲜的蔬菜了,宋朝的帝都人古代最爽没有之一。到元、明、清以来,又陆续有一些品种加入我国菜谱中来。如胡萝卜辣椒和西红柿。清代末期,我国现有传统蔬菜品种基本上都出现了。
4、肉类:
秦汉以前狗肉吃的不少,猪不阉割肉不好吃也养不肥,牛肉几乎大部分朝代都不允许吃,因为耕牛难得,羊肉很不错但大部分百姓一辈子也吃不到几次,草原民族也是一样很少宰羊吃的。鱼类,没有水库的古代人,河里那几条鱼够个屁,几个孩子一下午就能把一条小河的鱼抓光,再想吃得明年,水库养鱼是70年代推广的,广大群众才能有条件天天吃鱼。
5、水果:
水果有橘子、桃子、小苹果、枇杷、荔枝、香蕉枣但都不多,受限于交通和运输(步行日行50里,骑马300里),大部分人只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比如北京人不可能像现代如想吃荔枝就有荔枝,想吃橘子就有橘子,很多人一辈子只吃过一样,大面积种植更是很少。
说起蔬菜,这可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无论贫富,如果一两天不吃新鲜蔬菜的话,恐怕肠胃就会觉得不舒服,一日三餐也会失去胃口,如果是长期吃不到蔬菜,还会造成营养摄取不均衡,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况且古代的农业生产技术也不发达,冬天的时候天寒地冻,人们要怎么样才能吃上蔬菜呢?
其实早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就开始种植蔬菜了,不过那时候粮食的亩产低,生产力水平又不高,即便所有的耕地都种上粮食,也不一定能指望全年都能填饱肚子,再加上那时候的生态环境好,植被的种类多,覆盖面积也大,山中和旷野中都有不少可以食用而且味美的野菜,所以直到先秦时代,耕地主要都是用来耕种粮食,蔬菜的种植并不普及,真正人工栽培的只有韭菜、瓠瓜、甜瓜和姜,少数几个品种。人们日常佐餐的蔬菜,主要靠挖野菜,特别是野生的蕨菜为主。
在先秦时代人们把挖来的野菜统一称为?菜?,并不知道?蔬?为何物,也没有?蔬?这个字,不过与?蔬?同音的?疏?倒是挺常用。《孟子》云:?虽疏食菜羹,未尝不饱?,意思是说:粗糙的粮食配上野菜做的羹汤,也是可以吃饱肚子的。这里的?疏?是简单粗糙的意思。有不少人认为蔬菜的?蔬?,便是由这个表示简单粗糙的?疏?字引申而来的,?蔬?就是?疏?,这个解释听上去似乎也不无道理,但多少还是让人感到牵强。
秦汉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兴盛和发展,古代中国与当时西域各国的交流不断加深,原产于西域的不少植物种类也传到中原地区,这其中就包括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品种,据史料记载,到东汉时,我国的蔬菜品种,已经由先秦时代的几个品种,增加到了二十多个品种,而到了南北朝时期,已经增加到三十多种了。
随着国力的增强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饮食中辅食的需求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餐桌上不仅需要粮食,也迫切地需要不同种类的蔬菜类美食来丰富日常生活。于是人工种植蔬菜开始大规模兴起了。可是人工种植的蔬菜毕竟与从野外挖掘回来的野菜是有很大区别的,况且蔬菜一来不是主食,二来品种又很多,仔细品味一下,?疏?这个字似乎还有疏通理顺,分门别类的意思。既然人工种植菜品有那么多种,不如就给?疏?加个草字头,创造出一个新的汉字?蔬?,以便与从旷野采集来的野菜进行区分。所以古时菜品,人工种植的,为?蔬?,野外采集的为?菜?,这两者还是有明显的分别的。
可是植物到了冬天也是不会生长成熟的,即便有了人工种植的蔬菜,也解决不了冬天吃菜的问题。不过这点困扰,可难不倒聪明的古人,为了解决冬天吃菜的问题,古人发明了腌菜。其实自周代起,我国就有了腌制菜品,以备冬时的习惯,而且这种腌菜的技艺,时代传承,直到今天都为大众所喜闻乐见。东汉的刘熙在《释名?释饮食》记载了当时人们做腌菜的方法:?生酿之,遂使阻于寒温之间,不得烂也?。可见那时候制作腌菜是非常普遍的,整个冬天,古人都是靠腌菜来解决吃菜问题的。
虽说腌菜的存在,可以让冬天不会没有菜吃,但是腌制食品的味道与新鲜蔬菜相比还是差得太多了,如果能在冬天也能吃到新鲜的蔬菜,那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特别是对于吃遍天下美食的皇亲国戚来说,要忍受一整个没有新鲜蔬菜的冬天,实在是太煎熬了。于是从汉代开始,人们就开始研究如何在冬天种植新鲜的蔬菜,并且出现了专门为皇家种植反季节蔬菜的机构:太官园。太官园中在冬季种植蔬菜的操作方式是:?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可见在汉朝的时候,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温室种植的技术,并且在实际运用中还非常的成功。
但是在两千年前,这种为了吃口新鲜蔬菜就专门搭建温室,并且要用大量炭火保持室内温度的生产方式,实在是太过奢侈靡费,很多朝臣都因此反对这种铺张浪费,虚耗国力的行为。除了耗资巨大外,这种反季节蔬菜还有一个不招人待见的原因,那就是相当多的人认为它是?不时之物,有伤于人?。《后汉书》中记载了和熹皇后邓绥颁布的一道诏书:?凡供荐新味,多非本节,或郁养强孰,或穿掘萌芽,味无所至而夭折生长,岂所以顺时育物乎?!可见即便是在皇室,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非常反对反季节种植蔬菜的,认为这是违背了自然规律的做法,食用在这种情形下生长出来的蔬菜,对人的身体有害无益。
可即便反季节蔬菜种植在汉代受到了如此巨大的非议,却依然没有阻碍达官显贵对美味的追求,这项技术还是得到了迅速发展,到魏晋时期,有些地方的反季节蔬菜种植规模已经相当大,甚至一个菜园就会占用数十亩耕地。
每当我们在寒冷的冬天,能轻而易举地享用到新鲜蔬菜的时候,就会不免回味历史中这些有趣的瞬间,感叹岁月的变迁和耐人寻味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