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蔬菜价格的大幅上涨,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人们忽然发现,现在菜比肉贵了,比如菠菜价格已经超过了15元一斤,而猪肉价格只有十二三元。
这次蔬菜涨价,尤其是叶类蔬菜涨得比较多,很多蔬菜的价格都突破了十元大关,比如,快菜苗13元一斤,西蓝花10元一斤。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上周也就是10月18日到10月24日,30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每公斤5.62元,上涨12%,其中西兰花、茄子和菜花批发价格分别上涨26.8%、24.7%和24.6%。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最近蔬菜价格涨得这么狠呢?背后的原因有哪些呢?
在思之想之看来,蔬菜价格大幅上涨,主要有三大方面的原因。
第一,气候异常。
本来现在就是蔬菜青黄不接的时候,再加上天气异常,尤其是前一段时间,全国多地迎来长时间的阴雨天气,降雨比较多,而今年降温又比较早,天气寒冷。
降雨又降温,气候异常导致不利于蔬菜的生产,造成产量的下降。尤其是遭遇洪涝灾害后,蔬菜减产就比较厉害,供应减少,供需紧张,就会导致价格的上浮。
也就是,天公不作美,异常的天气是蔬菜价格上涨的罪魁祸首。
第二,生产成本上涨。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蔬菜的生产成本也在上涨,包括种子、肥料和人工成本都在提高,有的地方提高了30%。
因为今年以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不少农业生产资料也在涨价,尤其是化肥的价格涨得比较猛。
数据显示,上半年尿素的价格每吨价格大约在2000元左右,而最近都已经涨到了超过3000元。
而且人工成本也在上升,之前每人一天在100元以内,而现在超过了100元。
成本的上涨,自然也会体现到蔬菜价格里面。
第三,运输成本也在提高。
一方面,很多地方遭遇洪涝灾害,蔬菜批发商要全国各地区批发蔬菜,增加了运输的距离。
另外一方面,油价也在不断上涨。国际原油价格已经创下了新年来新高,今年以来,国内油价已经14连涨了。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9月份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上涨23.4%和25.7%,涨幅继续扩大。
这就造成了蔬菜的运输成本也在上涨。
因此,在以上几种因素叠加影响的情况下,蔬菜就出现了超预期的涨价。
为什么现在的蔬菜价格比肉贵?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和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蔬菜作为日常饮食的主要组成部分。然而,与此同时,不可避免的问题是,越来越多的蔬菜价格也在上涨,有些蔬菜甚至比肉类还要贵。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
天气影响: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风灾等都会影响蔬菜的生产和质量,导致供应不足,价格上涨。例如,南方地区在台风季节时往往会出现蔬菜价格上涨的情况。
生产成本上升:随着社会发展和物价水平的上涨,蔬菜的生产成本也在上升。种植蔬菜需要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包括种子、农药、肥料、灌溉和人工等成本都在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蔬菜价格上涨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市场竞争加剧: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蔬菜种植者和批发商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可能导致一些不道德的行为,比如操纵价格,导致价格的快速上涨。
生鲜物流和销售的挑战:蔬菜生产和销售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比如物流成本高、冷链运输困难、储藏和保鲜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蔬菜价格上涨。
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环保的认识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素食或减少肉类的摄入,导致蔬菜的需求量上升。同时,一些高端蔬菜,比如有机蔬菜、绿色蔬菜、进口蔬菜等价格较高,也促使了蔬菜价格的上涨。
总的来说,蔬菜价格上涨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些问题如天气灾害和物流问题等可能会得到解决,但生产成本的上升和市场竞争加剧等问题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来解决。同时,为了解决蔬菜价格上涨的问题,还需要探索出更多的解决办法,例如:
提高蔬菜生产效率:采用更加科学的农业种植技术,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减少生产成本,从而降低蔬菜价格。
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市场监管,减少操纵价格的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促进蔬菜的交易和流通:通过优化物流运输,降低蔬菜的运输成本和损耗,从而降低蔬菜价格。
鼓励消费者健康饮食:鼓励消费者通过健康饮食来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同时减少对肉类的需求,从而缓解蔬菜价格上涨的压力。
推广蔬菜的品牌和市场化经营:通过建立品牌和推广市场化经营,提高蔬菜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从而增加蔬菜的收益和利润。
总之,蔬菜价格上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解决。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蔬菜价格的稳定和健康饮食的普及。
当前的“菜比肉贵”,原因之一是生猪价格周期性下跌遭遇蔬菜供应短暂性不畅。菜价波动的背后,是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格局。近年来蔬菜价格总体呈稳中略升态势。总体看,既要考虑市民需求,实现调得进、供得上、不断档,又要关注农民增收,真正实现“囤菜于田”“存肉于栏”。
近期,国内多地出现“菜比肉贵”现象。在同一个超市,出现了一斤菠菜的钱可以买两斤猪肉或三斤鸡肉的情况,成为很多网友关注的一个热点。
据报道,本轮涨价最贵时每斤菠菜价格高达17.6元。而在今年4月,一则“农民夫妻一车千斤菠菜卖了15元”的短视频却在网络刷屏。彼时,究其原因,是个别品种农产品滞销关乎区域性、结构性、季节性等因素,暂时生产过剩。仅过了半年时间,同一种菜品价格竟有如此大的变化,虽是区域性个例,但依然值得人思考。
就事论事,当前的“菜比肉贵”,原因之一是生猪价格周期性下跌遭遇蔬菜供应短暂性不畅。一方面,不良天气对菜价的影响有短暂的滞后性。由于前期连续阴雨,很多主产地发生涝灾,导致产量缩减,采摘不便、运输成本增高,终端价格普涨。另一方面,今年1月份开始,猪肉价格连续回落。10月份第2周集贸市场猪肉均价为每斤10.5元,比1月份下降60.8%,很多地方甚至不到8元。
菜价比肉价低,这是国内很多人习以为常的事情。其实,在不少发达国家,蔬菜普遍比肉贵。近年来,我国部分蔬菜在特定时段里价格也比肉贵,一些高端品种常年比肉贵。与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不同,蔬菜等鲜活农产品高度市场化,价格波动频繁,以天计并不夸张。与生猪、肉鸡等规模养殖业相比,蔬菜生产易受季节因素和极端天气影响,因短暂的供应减少造成价格上涨并不奇怪。
生猪和蔬菜各有其价格规律。随着生猪价格的下跌,全国养猪场户亏损面达76.7%。而部分蔬菜价格变高的背后,则是短暂上涨的生产流通成本。对此,也无须过虑,高菜价会促使蔬菜供应增加,低肉价已挤出落后的养殖产能。蔬菜生产周期短、产能恢复特别快,价格机制可以充分发挥对区域和品种的引导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地方菜价已在下降。有关部门已发布生猪产能过剩预警,鼓励养殖场户加快淘汰低产母猪,顺势出栏肥猪,使产能尽快回归合理水平。
“菜比肉贵”之下,有两个细节值得注意。一是不同蔬菜的涨幅不同、差距显著。以菠菜为代表的绿叶菜价格能涨数倍,同时,也有很多蔬菜特别是耐储运类的价格几乎原地不动。二是不同城市的涨幅不同,有的城市菠菜一斤15元,有的城市七八元,还有的四五元就能买到。这启示我们,蔬菜保供稳价,要紧盯百姓生活最常见的当家菜,以北方大中城市的冷季时段为重点。
菜价波动的背后,是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格局。曾几何时,北方城市冬季吃菜难、选择少。随着蔬菜大棚的兴起和“菜篮子”工程的实施,蔬菜产业多次转型,种类不断丰富,布局和流通逐步优化。总体看,我国蔬菜供应有充分保障,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多年位列世界第一,并遥遥领先。相比别的国家,中国人可以用很低的价格吃上种类更丰富的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