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种的菜低价卖不出去,而自己需要的菜却要高价买进来,这在现实生活中一点儿也不觉得奇怪。
清江鹤曾清楚地记得,在我们本地生产的梨子,因为没有冷库收储,梨子上市时,果农们竟相降价把梨子卖给外地客商。外地客商把这些优质的梨子买回去,贴上自己的标签然后冷藏,在各大重要节期又将这些梨子高价倒卖给我们本地人消费,人们还乐此不疲。
这就是不同。
这就是现实,你不得不面对!
这就是差异,你不得不寻思的问题和一定要寻找的出路。
不过,清江鹤认为出现这种"怪异"现象的背后有以下几个原因可以探究:
一,农民种出的蔬菜质量是否很高。
我见过有些农村菜农种菜,不在花色品种,时令,营养生长上动脑筋,完全依靠农药,化肥特别是氮肥用量上超标,致生产出来的很多蔬菜口感差,味道不好,不耐储不耐长途运输,使销售产生严重影响,降低了农产品信誉。很多外地客商都怕运输和购买这样的蔬菜,因为报废的蔬菜很多,加大了其贩卖成本,间接损伤了其贩卖利润空间。
二,蔬菜的随意种植与蔬菜种植产业化标准化种植要求相差甚远。
农民种菜出于传统的习惯思维,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而且多为零星分散种植。再加上规模小,其文化水平有限,科技素质不高,蔬菜专业化标准化种植水平极低,管理滞后粗放,商品多为初级农产品,附加值不高,所以卖价就低。
而专业种植蔬菜的种植大户(或者专业社)就大不一样了,不仅面积大,而且种植技术水平极高。有时几百亩面积只种一个蔬菜品种,并且管理有经验,效益较高。
三,农民的蔬菜销售为"零敲碎打",而专业蔬菜种植者的蔬菜销售有"完善的市场体系"支撑。
农民种出来的蔬菜大多都没有经过清洗,分级,预冷,包装等环节,都是初级农产品上市,独立自主销售,价格可以根据需要大起大落,实际上是一种无序分散的市场生产模式。
而专业蔬菜种植就不一样了。他们在种植蔬菜时,首先考虑到的是市场需求,然后才是蔬菜品种与价格。种植品种与市场需求是紧密相连的,只要蔬菜成熟上市,基本上是不太担心市场的。
其次,在蔬菜种植技术措施上也与很多农户不同。不仅仅是要种出好菜,而且还要种出好质量的菜,特别注重采后处理。
因为采后处理做得好,不仅可以减少蔬菜损失,延长蔬菜的贮藏期,而且还可以提高蔬菜的商品附加值。是蔬菜生产的延续和蔬菜流通市场的开始。
争对现实生产中这种差异的存在,清江鹤认为要缩小这种差异,面对市场的挑战和机遇,使自己生产的蔬菜走进大市场,一是要加强自身学习与修养,提高自己种植蔬菜的技术水平。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新品种挖掘市场资源。
二是实行蔬菜的产业化经营,注重蔬菜品质的提高。
充分利用自己寄居地的气候优势,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及独特的品种资源,实现资源与要素的优化配置,通过市场运作来寻找发展对策。
第三就是强化自己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处理。
对市场信息不了解,就不知道市场的需求和价格。更谈不上对市场蔬菜生产现状的了解和指导自己经营决策了。我们做信息工作的目的就是减少自己生产的盲目性,降低自己市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