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县城厢镇经兜村:书写乡村振兴的“春天故事”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9 04:19:06
字号:

 城厢镇经兜村古称?渊兜?,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人口3500余人。近年来,该村擦亮乡村振兴生态底色,大力发展生态观光、红色旅游、新能源装备等特色产业,书写乡村振兴的?春天故事?,初步建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村民过上幸福小康生活。先后荣膺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安溪县城厢镇经兜村:书写乡村振兴的“春天故事”

 全域整治生态美

 走进经兜村,平坦整洁的道路映入眼帘,道路两旁乡间别墅错落有致。穿村而过的经兜溪碧波微荡,清澈见底,溪水两岸景色秀美,田野成片似锦,吸引游客慕名而来。

 ?村里的人都是经兜溪养大的,种植庄稼,灌溉农田都需要经兜溪。?村民孙泽庭说,经兜溪发源于海拔较高的山麓,植被丰富,水源涵养量足,是晋江西溪右岸的一条支流,自然流淌于山间、田野、村郭,最后汇入晋江西溪,流域面积9.22平方公里。

 谁又能想到,多年前的经兜溪由于缺少管护,存在脏乱差现象。为此,从2017年开始,经兜村加大治理力度,对经兜溪周边的山、水、林、田、路、村庄等进行系统综合治理,建设生态护岸600多米;因地制宜保留自然堤岸,或砌筑固定堤岸,既保护溪岸又防洪抗灾。推进溪流全域植树造林,森林覆盖率达76%,让山青水绿为美丽经兜增亮添彩。

 经兜溪的治理只是该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典型缩影,如何让乡村从?面子?美到?里子??经兜村党支部书记孙开明介绍,建立?四抓?机制。一抓垃圾处理,通过专人打扫、专车运输等方式做到全天候、常态化保洁,实现?垃圾分类且不落地?;二抓污水处理,通过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处理方式相结合,真正实现全村污水处理全覆盖;三抓旱厕整治,拆除全村旱厕229座,同时建设8座旱厕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四抓村容村貌,通过发放补贴、签订承诺书等方式鼓励村民对裸房?穿衣戴帽?,现已完成立面装修178座、平改坡65座。

 与此同时,该村还大力实施绿化美化工程,推进村屯绿化、小微湿地等增绿行动,通过墙面涂鸦为斑驳单调的建筑刷新颜值。

 孙开明告诉记者,几年来,该村坚持绿色发展,按照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原则,以美丽田园理念为统领,立足现有基础,不搞大拆大建,不搞表面工程,着力从改造、完善、提升入手,开展田园环境大清大整,彻底改变田园?脏乱差?现象,如今呈现在村民眼前的是一幅?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乡村画卷。

 农旅融合?实现共同富裕

 泉州新能源装备创新产业园位于经兜村蒲口大桥桥头,总用地613.7亩,其中建设用地388.2亩,主要以一总部一园区的模式建设,将打造成集生产经营、研发创新、产品展示、电商直播等平台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建成后有望带动乡村乃至全县?高科技+新能源?现代产业链,增加村民家门口就业机会。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兜村是远近闻名的?打铁村?,千余名爱拼敢赢的乡贤由此出发,历经?打铁?维修?制造?品牌?研发?智造?等多个阶段打拼,在全国各地创办了空压机、机器人、智能制造等企业百余家,其中空压机产业更是占据全国20%的市场份额。

 孙开明介绍,为推动产业振兴,目前,村里正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积极联络在外乡贤,加快筹备泉州新能源装备创新产业园的前期工作,使其资本回流、人才回巢,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

 除了发展新能源装备产业,该村还通过整合资源,着力推进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发展观光式、体验式的创意农业。截至目前,已启动?渊兜水乡后深花海?等项目,每年吸引游客20万人左右,经营性收入100万元;建成香帽寨、御果源、爱耕观光农场等家庭生态农场,带动29户农户,经营性收入350万元,带动农户月增收3000元。

 ?多年来,村里一直在探索多元化的发展路子,提升自我造血功能,仅去年通过村企共建方式引进五条人糖水铺入驻,开业后,在继承传统广式糖水的同时,推出多款网红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消费,进一步助力乡村旅游发展,增加村民以及村财收入。2021年村财收入4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26800元。?孙开明说。

"田园综合体"重点建设内容重点抓好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生态体系、服务体系、运行体系等六大支撑体系建设。

夯实基础

完善生产体系发展条件。集中连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田园综合体区域内“田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整合资金完善供电、通信、污水垃圾处理、游客集散、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条件。

突出特色

打造涉农产业体系发展平台。围绕田园资源和农业特色,做大做强传统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稳步发展创意农业,强化品牌和原产地地理标志管理,构建支撑田园综合体发展的产业体系。

创业创新

培育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新动能。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方式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增加农业效益。

绿色发展

构建乡村生态体系屏障。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环保生产新技术,促进农业资源的节约化、农业生产残余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再利用,实施农业节水工程,加强农业环境综合整治。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541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