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服饰文化:傣族服饰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各地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常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以白布、水红布或蓝布包头。
傣族妇女的服饰,因地区而异。新平、元江一带的“花腰傣”,上穿开襟短衫,着黑裙,裙上以彩色布条和银泡装饰,缀成各式图案,光彩耀目。各种傣族妇女服饰均能显出女性的秀美窈窕之姿。
傣族妇女均爱留长发,束于头顶,有的以梳子或鲜花为饰,有的包头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一顶尖顶大斗笠,各呈其秀,各显其美,颇为别致。
2、历法: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贝叶经。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
3、医学:傣医(傣族)、蒙医(蒙古族)、朝医(朝鲜族)、维医(维吾尔族)、藏医(藏族)、壮医(壮族),是中国最为着名的六大民族医药体系。
4、文学:傣族人民十分喜爱诗歌,尤其是叙事长诗。叙事诗《召树屯与楠玛诺娜》、《娥并与桑洛》等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5、舞蹈: 傣族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
6、传统节日:泼水节是傣族重大的传统节日,时间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属佛教一年之首的宗教节日,是傣历新年。
傣语称为“尚罕”、“京比迈”(新年),还有“厚南”(泼水节)、佛诞节、浴佛节或花节的叫法。在节日里,傣族群众要举行泼水、赛龙舟、放高升等娱乐活动,期望从此驱走昔日的灾难和病魔,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两旺。花街节:又叫“热水塘花街节”。
7、口味以酸、辣为主,喜食腌制食品?
嗜辛辣成性,素有“无酸不成菜”、“不食酸脚打飘”的说法,很多菜肴里爱放小米辣,以增加食物的鲜味,也喜食腌制食品。
8、饮食制作以蒸、油炸为主?
大部分糯制食品的制作都需要蒸的过程,而且还不止蒸一遍,如粽粑的制作。在包粽粑的过程中,首先要用冷水将糯米泡软,大概要10h左右,然后将泡好的糯米蒸熟,蒸熟后将糯米倒入容器中,放入各种配料,采粽子叶或芭蕉来包。
包好后还需再蒸一遍,让所放的配料入味方能食用。而常见的傣族油炸佳肴有油炸肉、泡皮、干黄鳝、油炸糯米花等。?
参考资料:
傣族。
傣族源于古代的百越族群,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大体分为西双版纳方言和德宏方言两种。有本民族文字,但因居住地域的关系,各地方使用的文字略有不同,可分为傣泐文、傣那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种。
傣族是跨境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生活在中国境内的傣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多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部分信仰原始宗教。居住在西双版纳州地区的傣泐支系,传统民居为干栏式建筑,傣雅支系传统民居多属于土木结构建筑。
傣族饮食:
傣族主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爱吃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傣族著名的香竹饭又称竹筒饭,即把糯米放在香竹筒里,用水浸泡15分钟后,用火烘烤而成的。
吃时,捶打竹筒使之变软,竹筒内壁的竹膜便贴在饭上,用刀一剖两半,香竹饭便脱竹而出,香气浓郁,饭软而细腻。还有独具特色的菠萝紫米饭,其味清甜可口,并有补血润肺之功效。
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就餐,用芭蕉叶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青苔松即可进食。肉类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善作烤鸡、烧鸡,喜欢吃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常吃的蔬菜有白菜、萝卜、笋和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