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心里都有一个疑问“种地难挣钱,为什么还要大力发展农业?”每年大量资金、人力、物力投入进去,但真正能做起来的是极少部分。大部分人都是靠有关部门补贴,勉勉强强过日子。
农业为什么不赚钱
今年不管是水果还是蔬菜,或多或少都有涨价。因为猪瘟,猪价同样屡创新高,下半年还有可能会再涨。农副产品价格高涨,农民本应该高兴,可采访之后才发现,农民并没赚到钱。投入大,回报慢,这是事实。到底是什么在阻挡农业挣钱?
一.粮食丰收,库存越来越高
现代人日常生活越来越丰富,顿顿有有鱼有肉,口粮变成一个可吃可不吃的食物。粮食年年丰收,国库里的粮食库存消化不掉,新口粮收购价越来越低。有一段时间提倡过“休耕”种植其它农作物,但这部分种植户,不会种植其它高端农作物。
二.农业得不到保障
经常能看到某个地区农作物滞销,种植户血本无归。比如今年的猪瘟,让多少养殖户倒闭。要不是有补贴,倒闭数难以估量。农产品价格及其不稳定,说涨就涨、说跌就跌,搞农业如同赌博一样。遇到自然灾害,毫无抵抗能力。
三.投入越来越大
农副产品涨价的背后,离不开各种原始成本的上涨。土壤越来越贫瘠,农药化肥使用量越来越多。农资越来越贵,羊毛出在羊身上,农民负担越来越重。农资猛涨,农作物价格下跌,这是种植户最害怕的事情。
四.人工成本
土地贵,农资贵,人工成本更加贵。上千亩地,一年人工成本大概在50万,聘请高端人才价格更高。农业最开始都是小农经济,没有管理经验。农业缺乏大量精英人才、技术人才,这部分人大大提高农业成本。
五.利润去哪了
超市里车厘子80元一斤,和种植户没有丝毫关系!啤酒肚里面全是啤酒吗?种植户就卖十多元一斤,收购商加上人力成本、损耗成本,价格就翻了一倍。经销商算上门市成本、人工成本、损耗成本,再翻一倍也不是毫无道理。种植户一顿操作猛如虎,费最大的力气,挣最少的钱。
每年相关部门对农业的投资,都是上百亿、上千亿。很多年轻点的朋友就会问,既然投资没效果,那么为何不放弃。凭什么拿大量资金去投资农业,用这些资金去投资城市、投资房地产、投资建设,不是更好吗?这样不仅不会亏本,还能赚更多的钱。
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中国农业已有长达几千年的历史。农业是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发展农业,才会更快发展中国。全部依赖进口,不怕有一天“断粮”吗?
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它为国民经济其它部门提供粮食、副食品、工业原料、资金和出口物资。“无农不稳”,“无粮则乱”这个道理希望大家都铭记于心。
美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苏联解体后,成为目前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很多领域都处于全世界的领先地位。既然美国在很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那么是不是就不用发展农业了。
美国不但没有放弃农业,相反非常注重农业的发展。美国是农业超级大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
吨的国家,是最大的粮食出口国。这还不是最厉害的地方,最厉害的是美国农业人口只有2%。
2%的农业人口,就能养活98%的常住人口。中国拥有60%以上的农业人口,却还需要大量进口粮食。真的希望有一天,中国只有10%的农业人口,但是这10%能养活整个中国。未来这个东西谁又说得准呢
201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要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 “让资金下乡”,并非宏观调控的应急之策。就在不久前,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促进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成为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与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
2010年前11个月,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超过7.4万亿元,位居历史同期高位。但金融体系资金充裕,并不意味着“三农”“不差钱”。
面对金融资源配置中的“虹吸现象”、“马太效应”,如何疏通梗阻,改变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金融机构脱农倾向、县域资金外流问题,引导和激励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让更多新鲜金融血液注入农村?
记者在黑龙江、河南、湖南、云南等省实地调查,入农家,访银行,了解农村资金“进城返乡”的曲折,感受金融创新助力“三农”的脉动。
存款“农转非”
统筹城乡添了一道堵
湖南省岳阳县麻塘镇洞庭村养猪专业户曹平,近几年多次向本镇金融部门申请1万元贷款,但都因农村住房、养殖的牲畜等物不符合办理抵押条件,农户担保不适合要求等,未能如愿。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湖南省分行不久前对岳阳市部分农村作了一次调研,在4个村随机抽样调查的100户农民中,2008至2009年因生产经营有借贷需求的共79户,实际发生借贷行为的23户,仅占需求户总数的29%。
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项俊波日前表示,目前,全国只有27%的农户能够从正规渠道获得贷款,有金融需求的农户中仍然有40%以上未能获得正规渠道的信贷支持。
农村金融机构疏远农户倾向,原因之一是有了更有利的信贷市场。湖南省农发行副行长周霆分析说,农户数量庞大,贷款额少、期限短、管理成本高,趋利性决定资金趋向收益、风险、成本具有相对优势的城市流动。
近年来,不少商业性金融机构陆续撤离农村市场。据统计,云南省有129个乡镇没有金融网点。截至2009年底,全国金融空白乡镇达2792个。
“在没有金融机构网点的乡镇,农民往往需要翻山越岭辗转到县城去找信用社、银行办理贷款手续,非常不便,不少人为此放弃申请贷款。”云南省农村信用联社办公室副主任黄新斌说。
即使留在县域的机构,往往没有被授予贷款审批权,容易造成资金沉淀在分行、总行。在河南,一些银行在县域的分支机构只吸储,不发放贷款或很少发放贷款,从农村吸收的资金被投入城市,存款“农转非”问题突出。有的地方银行存款总额为110多亿元,而贷款总额仅40多亿元。
据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在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高层论坛演讲透露,截至今年一季度,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约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3%。其中,农户贷款在金融机构贷款总额中的比重约为5.3%。“农户贷款余额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比重一直维持在5%至6%,近20年都没有大变化。”
“金融供给严重不足,金融资源非农化趋势明显,是我国农村发展相对落后、城乡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北京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王曙光说,“十二五”时期,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在农村金融服务、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等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突破。
2004年起,连续七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要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优惠、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并提出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
加快构建农村资金回流机制,从中央到地方,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
政策“组合拳”
直指金融支农软肋
连续两年涉农贷款增长幅度超过15%,湖南岳阳县农村信用联社因此拿到了一笔不小的奖励:两年的奖励资金,加起来超过54万元。同处湖南的平江县农信社业务管理主任凌冠军说:“我们一年的纯利润也就400万元左右,20多万的国家奖励资金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晓之以理,还需动之以“利”。2008年,为引导和激励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财政部开始试点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奖励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担。目前,此项奖励已由试点时的黑龙江、河南、湖南、云南、新疆等5个省区扩展至18个省区。
小补贴撬动了大资金。2009年与2010年,各级财政部门分别拨付奖励资金8.64亿元和20.79亿元。2009年度,首批试点的5省区符合奖励条件的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42.57%,远高于30%左右的全国平均水平。
黑龙江省望奎县先锋镇农信社主任王国丰介绍,该社今年以来吸储1380万元,而发放贷款则达5200万元,远高于存款额。从望奎县来看,到10月末,县农信社存款余额5.44亿元,贷款余额则为5.83亿元,存贷比达107%。
在湖南平江县,补贴也收到了“四两拨千斤”之效。2008年以前,平江县域金融机构贷款额度占存款余额的比例一直徘徊在30%以内,存款资金外流严重。2008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6.09亿元,同比增长20.84%;2009年末,涉农贷款余额超过9亿元,同比增长42.3%。到今年10月底,全县金融机构的存贷比已接近40%。县财政局副局长余祖应说:“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的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
眼下,村镇银行正成为河南金融领域异军突起的业态。去年开始,包括澳大利亚联邦银行、澳门汇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在内的中外银行人士频频踏访河南,或与相关部门接触,计划在河南设立村镇银行。截至今年6月底,河南村镇银行数量达12家。按照规划,到2011年末,全省村镇银行数量将达100余家,实现村镇银行的县域全覆盖。
银监会河南监管局副局长陈益民认为,破解农村融资难,有针对性地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增机构”是当务之急。
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到按上年贷款平均余额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系列政策创新,有力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
作为增量供给机构,“草根金融”“筑渠引水”作用凸显。
“想参与投资村里的食用菌生产种植基地,但资金短缺、无法扩展……”河南辉县市裴寨村村民裴银庚为筹钱发愁时,根本没想到不久之后落户辉县市的村镇银行,能解决他的这一难题。和裴银庚一样,当地很多村民从新成立的村镇银行中方便快捷地获得贷款。
截至2010年11月末,全国共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425家, 吸收存款607亿元,发放贷款536亿元,其中农户贷款185亿元,占比35%。
创新“金钥匙”
服务“三农”兼顾商业运作
11月20日是约定的还款期,一大早,黑龙江省望奎县先锋镇农民王国林就赶到镇农村信用社还款。他家种了8垧地,年初从农信社贷了2万元。
看到信用社被还款的农民围得水泄不通,王国林颇为感慨:“现在贷款比七八年前方便多了,那时农户贷款不易,到年底不愿还钱,最多的时候全村1/3的农户都当了‘老赖’。如今,五户联保,好借好还,形成了良性循环。”
近年来,黑龙江省农信社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的产品设计基础上,推出了“一证通”,通过5户以上农户联保形式,对农民贷款实行最高限额授信,一次发证、随用随贷、3年循环使用。目前,“一证通”业务的乡、村覆盖面均达85%以上。
创新信贷品种和服务方式,满足农户贷款需求,成为各类农村金融机构通过服务“三农”实现自身发展的不二选择。
肇东市五里明镇是黑龙江省传统产粮大镇,破解农业规模经营的资金之困,让镇党委书记刘宝铸一班人绞尽脑汁。偶然的机会,他们找到龙江银行肇东支行。
针对农民合作组织缺乏信用担保等问题,该行与中粮生化能源(肇东)有限公司及中粮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推出信贷新模式:中粮生化能源公司与3个农民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1万吨玉米购销合同,中粮信托公司将作为担保方式的渔场承包经营权、农机出租收益权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设为信托财产,并以上述信托财产项下的受益权质押给龙江银行肇东支行……这一量身定做的信贷产品,将农民、银行与市场紧紧捆在一起,实现了多赢。
面对日趋激烈的同业竞争,下功夫研究农村金融市场和客户的特殊性,精耕细作,农村市场也能成为传统涉农业务较少的金融机构发展的“蓝海”。据黑龙江省银监局城市商业银行监管处甘霖介绍,2008年以来省内城市商业银行普遍成立了农村金融部,目前全省城市商业银行60%的新增存款用于农业农村;截至今年9月末,全省城市商业银行涉农贷款余额136.35亿元,比年初增长25.3%。
以改革促转型,以机制促创新,服务“三农”与商业运作无法兼顾的“魔咒”正在被冲破。
作为农村金融的骨干和支柱,中国农业银行专门成立了“三农”金融事业部,坚持股改不改服务“三农”方向、上市不减服务“三农”力度。截至今年9月末,涉农贷款余额超过1.4万亿元,比年初净增2294.69亿元,占全行贷款年增量的37.28%。
坚持服务城乡大众、服务社区、支持“三农”的零售银行定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从经营观念、体制机制、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快向商业银行转型。截至今年10月16日,邮储银行小额贷款业务已覆盖全国所有地市和2400多个县市及主要乡镇,累计发放贷款2300多亿元,其中农村地区占70%。
身为“三农”金融服务主力军,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支农步履更稳、更欢。今年9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和农户贷款余额分别为3.8万亿元和2万亿元,比上年末分别增加7353亿元和3962亿元。
河南省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孙新雷表示,转变用城市金融的思维开展农村金融服务的观念,处理好“三农”金融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进一步推进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创新,“县域资金取之于农、用之于农”就是“种在春天里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