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统筹安排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中央财政将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业务余额、单笔担保额度、政策性担保规模占比、绩效考核等情况,作为分配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中支持适度规模经营方向的测算因素。各省在中央政策要求框架内,应进一步细化具体规定和要求。省级农担公司开展的非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业务和其他混业经营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开展的农业信贷担保业务,不享受中央财政补助政策。
二是实施担保费用补助政策。各省可在省级农担公司按照市场化运营成本费用确定的担保费率基础上,给予符合“双控”标准的政策性业务适当的担保费用补助。原则上对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担保费率补助不超过2%,对其他符合条件的主体不超过1.5%(符合条件的扶贫项目不超过2%)。财政补助后的综合担保费率不得超过3%。具备条件的省级农担公司如开展财务咨询、技术服务、市场对接等增值服务,在综合担保费率不超过3%的同时,要确保农业贷款主体实际承担的综合信贷成本控制在8%以内,如基准利率调整,按据实增减数对8%予以调整。
中央财政加大三农投入体现了什么
进一步扩大财政支农资金规模,有利于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支农资金增长机制
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力保障,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这一机制正处于初步建立阶段。从形式上看,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趋势明显;从内容上看,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渠道不断拓宽。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除了要求直接增长外,还要求间接增长。
目前,我国新增教育、卫生和文化支出主要用于农村;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用于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耕地开发、土地整理;从水电和矿产资源开发收益中安排资金扶持“三农”;利用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手段,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和吸引农民资金投入。此外,随着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重要性愈发明显,而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是优化支出结构的首要安排,是积极财政政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物质载体。由此可见,财政支农资金规模进一步扩大,有利于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支农资金增长机制,有利于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
2008年,“三农”工作借助于财政支农资金支持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9年,“三农”发展的中心任务被确定为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财政支农资金将紧紧围绕着该中心任务“保量”、“保质”地被配置到每个必需的环节。到目前为止,在一些具体的民生事项上以及“家电下乡”、“市场下乡”等支农工程上,财政资金投入和使用的目标已经被确立。新一轮的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定会取得新的成效。
一句话体现了中央对发展农业的重视。
中央的政策内容:为三农及微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技术指导等服务解决涉农资金瓶颈问题,并加大农业、农机、农技、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等的投入与补贴,促进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这是我理解的一部分,具体体现什么?我感觉是以前的经融危机造成大量的打工群体失业,加大农业的投入,可以引导失业农民积极重新投身于农业生产中去,毕竟农业是我国现阶段国之根本所在。不过现在全国大规模出现用工荒,加大农业投入是为了稳住农民,不至于盲目外出打工,毕竟发展农业也是有前途的。所以,中央提倡大力发展农业改革,加大农业产业集群的建设力度。
最重要的是,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是希望人们认识农业的可发展性,让大家培养发展农业的信心,不要因为发展工业而损失农业,不然不会提出18亿亩耕地红线,其实现在估计已经没有18亿了。中央也是看到这点才加大农业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