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敌畏是什么药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9 01:08:52
字号:

1、敌敌畏又名DDVP,学名O,O-二甲基-O-(2,2-二氯乙烯基)磷酸酯,有机磷杀虫剂的一种,分子式C4H7Cl2O4P。一种有机磷杀虫剂,工业产品均为无色至浅棕色液体,纯品沸点74℃(在133.322Pa下)挥发性大,室温下在水中溶解度1%,煤油中溶解度2%~3%,能溶于有机溶剂,易水解,遇碱分解更快。毒性大,急性毒性LD50值:对大白鼠经口为56~80mg/kg,经皮为75~210mg/kg。

敌敌畏是什么药

2、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敌敌畏在2B类致癌物清单中。

敌敌畏对人体有什么毒害作用吗?

敌敌畏也是个广谱杀虫剂,没有听说对某种虫子特别效果好的。

敌敌畏主要是熏蒸性较强,家里用气味太大,人受不了,不建议使用。敌敌畏不想用 还有 敌百虫 啊。效果也不错。

你首先要明确是什么样的虫子,然后可以给你推荐几种药剂。

笋期害虫

主要有竹笋夜蛾、笋秀禾夜蛾、竹秀夜蛾、竹象、竹缘椿等。夜蛾幼虫蛀食竹笋,竹象成虫、幼虫均从竹笋内部咬食竹笋,使竹笋难以长成竹子,即使能成竹,也因形成折断头,利用、观赏价值大幅度降低。蝽类害虫的若虫和成虫吸食竹子幼嫩部分的汁液,使竹笋,嫩竹生长减弱,严重时使竹笋死亡、嫩竹枯立。

防治方法 防治夜蛾类害虫可采取以下手段,及早挖去受害笋;加盖覆土,防止越冬卵孵化;用80%敌敌畏1500倍喷雾。防治竹象的手段包括,冬翻土壤,破坏成虫越冬土室;利用成虫假死性人工捕捉;在产卵孔下方剥开笋壳杀死卵和幼虫;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注射或涂刷产卵孔。防治蝽类害虫可采取的手段有,保护红缘猛蝽,以虫治虫;在4月早发竹笋被集中为害期和7至8月成虫群集高峰期,每天早晚用25%亚胺硫磷2000倍液喷雾毒杀。

叶部害虫

主要有竹蝗、竹螟、毒蛾、舟蛾四大类害虫。竹蝗是大面积危害竹子的主要害虫,大发生时,将竹叶吃光,如同火烧,轻的减少下年生笋,重的成片枯死。竹螟、舟蛾类害虫大发生时,亦可将上万亩竹林的竹叶吃光。毒蛾类害虫危害严重时每株竹有虫多达2000余条,一般也有500余条,竹叶被食后,竹株枯死,出笋减少。

防治方法 防治竹蝗可采取的手段有,5至6月蝗卵孵化和跳蝻出土时,用尿液诱杀,即在100斤人尿或畜尿中,加入0.1至0.2斤可湿性敌百虫,再用玉米芯或稻草浸透,散放在竹林下诱杀;用闹羊花1斤,加水20斤煮沸,过滤后每500克母液兑水250公斤,喷杀跳蝻和成虫。防治竹螟可采取的方法有用黑光灯诱杀成虫;用2.5%敌百虫粉剂每亩喷3至4公斤。防治舟蛾类害虫,大发生时用50%敌敌畏2000倍液喷雾。防治毒蛾类害虫可采取的方法有人工刮卵灭茧和黑光灯诱杀;6至10月成虫发生期,用90%敌百虫2000倍液喷雾防治。

枝干害虫

主要有竹广肩小蜂、竹枝小蜂、长尾小蜂等。幼虫在竹梢、小枝的节间内吸取养料,使节间变密膨大,形成虫瘿。被害竹枝梢下垂,易被风折,受害部位叶片变小、枯黄,影响发笋和正常生长,严重时可使植株死亡。

防治方法 每年秋冬砍伐受害竹株,枝叶集中烧毁;成虫在4至5 月出洞后,用生物农药烟百素1.1%乳油1000至1500倍液喷杀;施用 “621”烟剂,每亩用药1斤熏杀;用5%速杀威原液注入竹茎内毒杀虫瘿内的幼虫;结合竹林冬耕松土,抚育修整,挖除越冬卵块,集中烧毁。

敌敌畏具有熏蒸、胃毒和触杀作用,且毒杀作用迅速、残效期短。对人、畜毒性中等。适用于小麦、水稻、棉花、青菜、桑树、苹果等多种植物上的害虫防治,也可用于仓库及卫生害虫的防治。

敌敌畏分子式为C4H7Cl2O4P,是一种有机磷杀虫剂,工业产品均为无色至浅棕色液体,纯品沸点74℃(在133.322Pa下)挥发性大,室温下在水中溶解度1%,煤油中溶解度2%~3%,能溶于有机溶剂,易水解,遇碱分解更快。毒性大,急性毒性LD50值:对大白鼠经口为56~80mg/kg,经皮为75~210mg/kg。

扩展资料:

敌敌畏为无色油状液体,有挥发性,用来防治棉蚜等农业害虫,也用来杀死蚊,蝇等。纯品为无色至琥珀色液体,有芳香味。相对密度1.42。沸点74℃(133.32Pa)。折光率1.4523。在室温下水中溶解度为10g/L。在煤油中溶解2~3g/kg。能与大多数有机溶剂和气溶胶剂混溶,对热稳定,但能水解。在碱性溶液中水解更快。

对铁和软钢有腐蚀性。对不锈钢、铝、镍没有腐蚀性。80%敌敌畏乳油为浅**到黄棕色透明液体。50%敌敌畏为淡**油状液体。闪点75℃(加柴油),粘度1.86cP。20%敌敌畏塑料块缓释剂,薄块重为29~33g/块。

百度百科-敌敌畏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517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