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回收后作为二次摆盘。皇帝每顿饭的菜色和菜数达到惊人的100多道,而且是用膳时必须随传随到的。因为时间关系,宫里的太监需要先做好所有的菜,然后放在炉子上煨着,以备不时之需。这样既能节约做菜的人手,又能应付皇帝的随叫随到,一举两得。
2、既然是100多道菜,那么皇帝肯定不会“临幸”每一道菜,特别是放置地方离自己比较远的菜,皇帝大多吃的,还是摆在自己面前的几道。这样一来,很多菜便被剩余下来。可以放置时间比较久,而又不被皇帝“临幸”的菜,便成了皇帝每餐菜的摆设,即每餐都会露面,但不会被光顾,直到坏掉。那些不被吃进皇帝肚子有保质期比较久的剩菜,会反复出现在皇帝的餐桌上,这,成为它们的一个“归宿”。
3、赏赐给妃嫔、皇子公主及大臣们。皇帝一人享用美味佳肴,屋子里却站了一群伺候自己吃饭的下人,不免有些没意思的感觉,俗话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有时,皇帝也会邀请大臣一起共进午餐,以示皇恩浩荡。
4、皇帝一时兴起还可能把菜赏赐给后宫的妃嫔、皇子,这菜甚是好吃必须送点给爱妃尝尝。要知道在古代被皇帝赐菜,可是一种莫大的荣耀,表示皇帝非常看重你呢。
5、被宫人流入民间拿到民间贩卖。民间贩卖皇帝的剩菜算是这些剩菜最大的流向了。每天早上都有收菜的贩子等在东华门处,和宫内的太监接头,将剩菜收走,然后流向京城的各大酒楼,这些剩菜经过稍微加工,再加以御厨的名号,便成为酒楼的金字招牌,京城的达官贵人趋之若鹜。皇帝的剩菜中,还有些卖相并不好看的“残次品”被加工在粥米之中,论碗卖,价格又亲民,因此也广受追捧。
6、皇帝的剩菜流入民间酒楼,成为宫外的时尚菜肴,也是皇帝剩菜的主要去处。古代皇帝的菜肴丰富多彩,也剩余众多,但纵观以上三个剩菜的流向。都可谓物尽其用,特别是最后一个流向,不仅是皇帝剩菜的主要解决方案,还成就了宫廷太监的一条财路,也算好事一件!
古代皇帝一顿饭几十种菜,肯定吃不完。那么这些剩菜都如何处理?
清朝宫廷春节御膳菜单,康熙爱吃东北的,乾隆爱吃鸭子,光绪皇帝喜欢吃海味菜。春节特别吃口饺子。
清朝努尔哈赤从关外入主中原以后,不仅保留了明代的国宴所具有的菜,还带入了关外的野味和传统食物,相当于融合了各家技术,让各种菜的水平登峰造极。众多皇帝有各种御厨,有时还会特招不同地域的名厨入宫烧饭 。记载中的满汉全席,就有108道菜,南北菜各有54道。
历史记载,皇帝一般每天的原料是:?盘肉二十二斤,汤肉五斤,猪油一斤、羊二只、鸡五只(当年鸡三只)、鸭三只、白菜、菠菜、香菜、芹菜、韭菜等共十九斤,大萝卜、水萝卜和胡萝卜共六十个,包瓜、冬瓜各一个,苤蓝、干闭蕹菜各五个(六斤),葱六斤、玉泉酒四两、酱和清酱各三斤、醋二斤?。除了这些,还有各种主食等等。菜单里面的分量惊人,但皇帝并不是每盘都吃完,甚至可能吃一口都没吃。
电视剧里常常有妃子劝皇帝吃饭也要?雨露均沾?,爱吃的也不要夹菜超过三次。菜那么多,既使皇帝食量惊人,那也是无法全部食用的。
传膳之前,还会让皇帝先过目有哪些吃的,哪个盘子放在哪种凳子和椅子,非常繁复。皇帝的所有的吃食也都是有记录的,例如康熙的?膳底档?,通过档案里面皇帝每天吃的食物,比较重叠项,来推测出皇帝的不同口味。
有研究后发现,康熙爱吃的食物,用的原料主要是东北产的各类兽肉和羊、鸡、猪肉等。乾隆皇帝喜欢吃燕窝、苏州菜点、锅子菜和素食等,但不喜欢鱼类烹制的菜肴。而且乾隆皇帝注重养身,平时很注重搭配,特别有名的就是喜欢吃鸭子。光绪皇帝喜欢吃鱼翅、海参、海蜇等等的海味菜。但春节的时候,皇帝最重要的一顿就是大年初一早的几个饺子,预示一年的吉利。
对于一些夜猫子和晚睡党,早餐有时会与中餐合并。不过,我国古代平民百姓流行“一日一餐”或“一日两餐”,皇帝们则是享用“一日四餐”或“一日五餐”制。
慈禧太后以慈禧太后为例,她每餐必须要达到108道菜肴的标准。即使皇帝们犹如日本相扑选手那般膀大腰圆,饭量惊人,可一个人无论如何,怎么也吃不了这么多的菜肴。
一日四餐由于皇帝的饮食习惯不同,“一日四餐”便成为专属帝王宴。上古周朝时期,周王于一日四餐之外还增加“夜餐”,汉唐时期,帝王依旧执行“一日四餐”制。
评价作为皇帝的职业套餐,看似隆重,却禁不起细究。清朝皇帝的吃食都在《膳底档》中保存了下来。
清末李元伯《南亭笔记》里记录了一个鸡蛋的故事。光绪皇帝喜欢吃鸡蛋,每天都要吃四个,然而他并不知道鸡蛋的真实价钱,内务府给皇帝的价格是三十四两银子。光绪有一次问他老师翁同龢:“鸡蛋好吃,可是这么贵的东西你吃得起吗?”可见当时内务府贪污之严重。
御膳,听上去是个金光闪闪的词汇,里面暗含着权力奢华丰盛与美味,被后世的人想当然,做出了许多仿膳、宫廷菜,招牌金光闪闪,价格高高在上。也从中衍生出无数联想与故事。
但是真正翻阅典籍,细细看历朝历代皇帝的吃食,不过了了,繁华中带着悲凉,丰盛中带着人性的无奈。
御膳菜色,一般是肉类与海鲜俱全,面类、米饭、汤品皆有,有煎、炒、蒸等多种烹煮方式。明代御膳中,除了猪、鹅、鸡等常见的畜品,鹌鹑、鸽子等飞禽以及驴肉也纳入了膳单中。
比如乾隆在1784年正月十一日于同乐园晚膳菜谱: 酒炖鸭子热锅、肥鸡油煸白菜热锅、燕窝红白鸭子南鲜热锅、燕窝肥鸡丝、鸭腰口蘑锅烧鸭子、冬笋爆炒鸡、摊鸡蛋、蒸肥鸡鹿尾攒盘、百果鸭子攒盘,象眼小馒头、鸭子馅提折包子、鸡肉馅烫面饺子。
如果给我这顿饭下来,我以后见着鸭子可能就发疯了,并且过于肥腻,丝毫没有膳食搭配可言。而且从中可以看出,即便是乾隆的御膳,也没有后人演绎的那么富贵,比如其中还有一道摊鸡蛋。
皇帝也是普通人,不会天天都吃的特别豪华。以清宫御膳来讲,当时的御膳跟当时的平民生活相比,肯定是好的。有学者统计过,江南的农民,每年使用肉类(兽肉)的次数是一年十余次,也就是说大部分的普通人,当时日常餐桌上是没有兽肉的,只可能有鸡蛋或者鱼,这已经是相当好的了。而皇帝则可以天天吃肉,已经是非同一般的待遇了。不过这种待遇跟我们今天相比,就差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