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服务号下面的菜单怎么设置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9 00:38:46
字号:

第一步,登录自己或者想要修改菜单的公众号账号,如图所示,找到“功能”项目子菜单中的“自定义菜单”如果绑定授权给了其他平台,可能这个功能就不能在微信公众号后台来操作了。

微信公众服务号下面的菜单怎么设置

第二步,其实找到菜单入口就一目了然了,右边是一个缩略演示图,右边可以编辑菜单的名称和添加点击菜单命令执行的动作。

第三步,添加好菜单后,如果功能没有完全包含可以给主菜单进行添加子菜单,同样道理给子菜单添加链接或者动作命令。

第五步,完成后进行预览,没有问题的话就可以保存发布了。

扩展资料:

微信工作服务号

微信公众平台,简称公众号。曾命名为“官号平台”、“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最终定位为“公众平台”,无疑让我们看到一个微信对后续更大的期望。

利用公众账号平台进行自媒体活动,简单来说就是进行一对多的媒体性行为活动,如商家通过申请公众微信服务号通过二次开发展示商家微官网、微会员、微推送、微支付、微活动、微报名、微分享、微名片等,已经形成了一种主流的线上线下微信互动营销方式。

2018年1月5日,微信公众平台公告:规范“非固定收益类投资产品”类信息发布。即日起微信公众平台将配合微信安全中心的打击行动,针对相关诈骗、骚扰等违法违规的信息和公众号进行处理。“非固定收益类投资产品”指包括但不限于股票、期权、期货、外汇、大宗商品、电子货币等本金或收益存在不确定性的投资产品。

百度百科-微信公众平台

2012年2月11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在荆门召开三级干部大会,省委书记李鸿忠在会上明确指出,中国农谷建设是省级战略,由荆门实施。中国农谷由小到大,由疏到熟的过程中,湖北日报和荆门日报的新闻宣传发挥了巨大作用。一方面,党报的宣传报道引起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和批示,推动了战略的层层升级;另一方面,党报的权威解读和典型引导让广大读者和市民消除了杂音,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力量。

 巧妙设置议题,推动农谷战略层层升级

 议程设置是媒体“把关人”角色的第一道线。在信息爆炸的传媒环境下,党报抛出一枚“魔弹”,率先打出“农谷”旗帜,成功设置议题。所谓议题,自然要“议”,热议当头,舆论场应运而生。党报在舆论场中发挥意见领袖的特有优势,引导舆论,采用大篇幅报道,层层解说,循序渐进,最终使“中国农谷”这一品牌由量的积累达到了质的飞跃。

 “中国农谷”的概念起源于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2008年,屈家岭管理区提出了建设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创意,并请华中科技大学知名经济学家张培刚教授(已去世) 及弟子张建华等一班人组成课题组,帮助编制发展规划。课题组在编制《屈家岭管理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将屈家岭打造成“中国农谷”的构想。2009年,《规划》通过了农业部专家评审组评审。2010年5月7日,获农业部同意,“中国农谷”正式成为屈家岭的发展战略,进入实施阶段。

 党报在浩如烟海的信息里敏锐地洞察到“农谷”欲来的风波。《屈家岭·中国农谷启动》刊登在2010年5月9日的《湖北日报》上,这是省委机关报对“中国农谷”的首次报道。这是党报植入议题的第一步:把握传播信息的时效性和重要性。

 孤掌难鸣。与此同时,当地主流媒体《荆门日报》派出记者走进屈家岭,对现代农业示范区四大功能区规划、项目发展方向、试水现代农业的优势特色,以及建设进展、招商引资成果实地采访报道。2010年7月22日至7月27日,《荆门日报》连续刊发《“中国农谷”的前世今生——探访屈家岭现代农业示范区》一组系列报道,掀起了屈家岭中国农谷宣传的第一个高潮。“农谷”这一概念也慢慢深入到广大读者和市民的脑海。《荆门日报》作为中共荆门市委机关报,对农谷开展了一系列不间断的报道,这说明,地方性媒体在选取议题时从受众层面出发,议题的接近性不容忽视:从心理上,“农谷”直接触及“三农”问题;从地理上,“农谷”立足荆门当地。议题接近受众,更容易建立共识,实现对话。

 仅仅抓住时效性、重要性和接近性,议题还不足以形成冲击力,尤其是在传播技术日新月异,信息稍纵即逝的三网融合环境下,要避免议题成为泡沫,持久地抓住公众眼球,还要给议题设置显著的标志。“农谷”的显著性标志体现在它所弘扬的“四个文化”上。2011年3月和6月 ,《荆门日报》又相继推出了反映屈家岭解放思想加快建设中国农谷,促进跨越发展的系列报道。2011年7月18日《湖北日报》经济视点版上刊发的 《沸腾的“农谷”——荆门屈家岭打造中国农谷观察》一文引起了省委书记李鸿忠的高度关注。李鸿忠书记作出批示:“农谷”已初显成效,但要取得更大的农业种植、品牌、城镇化的成效,这需要用市场经济的思维、理念和商品文化、农业文化、历史文化、旅游文化等元素,加强总体策划,加强“推销彰显”,以收到更大的经济、文化成效。“四个文化”俨然成为“农谷”的显著性标志。至此,“农谷”议题基本形成。

 2012年2月11日,李鸿忠书记再次亲临荆门,提出中国农谷建设是省级战略,由荆门实施。媒体的介入,特别是经过《湖北日报》、《荆门日报》的强势引导, 中国农谷终于由屈家岭管理区的一项地方发展规划,先是发展为荆门市的重大决策部署 ,进而上升为湖北省的省级战略。

 全面解读中国农谷,用权威声音统一思想

 中国农谷虽然一路升温,但有些人对中国农谷建设将信将疑,认为是炒作概念,不会真搞;有些人对中国农谷的概念和内涵一知半解,感觉神秘莫测。因此中国农谷出现了上面热、下面冷,领导重视、群众漠视的苗头。怎么办?作为本地权威媒体,《荆门日报》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用党报公信力服务政府决策高地。在引导“中国农谷”宣传、解读政策、服务群众等方面也迅速做出反应,做好农谷的品牌宣传及农谷建设的进行时报道,让广大市民感受到农谷真的来了,农谷触手可及。

 (一)言论引导,先声夺人。在中国农谷的宣传上,《荆门日报》举起了言论这面旗,并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在“农谷”还在酝酿之中时,《荆门日报》就利用《象山笔谈》、《说长道短》等言论专栏以及主题评论适时进行引导。2012年2月三级干部大会后,《荆门日报》又抓住时机,推出了“贯彻落实三级干部大会精神,抢抓机遇奋力打造中国农谷”一组评论员文章,共10篇,评论就如何落实三级干部大会精神,推动中国农谷真抓实干进行了很好的“发言”。 这组报道为战略升级后的中国农谷建设提了神,鼓了劲。

 (二)去塞求通,向导国民。为营造解放思想,创新创造创业区域环境,《荆门日报》自始就对屈家岭开展的中国农谷创新活动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从规划制定到项目洽谈,从园区开工到企业投产,从道路建设到水电增容,《荆门日报》不吝版面,在显要位置报足报充分,并且轮流派出骨干记者走进屈家岭管理区,采写了大量见闻式的报道。仅农谷大道建设,记者就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时间报道了近20次,向广大市民展现了农谷建设如火如荼的火热场景。这些动态进行时的报道营造了一轮又一轮声势,感染了读者,影响了市民。2011年9月,中国农谷日渐升温,争论也日益升级。面对此情此景,《荆门日报》适时策划了一组新闻述评:《机遇难得》、《优势何在》、《核心在变》、《关键在干》,还开展了“我为农谷做什么”的大讨论及县市区和部门领导访谈。这一系列的新闻策划对处于关键转折期的中国农谷来说,起到了去塞求通、引导有力的独特作用。

 (三)背景设计,深化主题。背景报道在深度报道中尤为重要,媒体通过背景报道为受众答疑解惑。在新闻报道中,几乎每天都要提到农谷。受众第一次听到“中国农谷”,会觉得新鲜,也会在心里产生疑惑:什么是中国农谷?怎么建设中国农谷?中国农谷与我有什么关系? 面对市民的疑惑,党报有责任进行权威解读。

 在做背景报道中,《荆门日报》首先想到“农谷”概念的始创者,作为农谷最有发言权的专家,其解释是最有说服力的。于是,《荆门日报》采访了张建华教授。2011年11月30日,《荆门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六顾荆门定“农谷”——访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农谷”概念创立者之一张建华》的报道。报道一出,引起强烈反响。反响强烈的原因在于它从专家的角度还原了农谷来龙去脉,起到了正本清源,解疑释惑的作用。

 在中国农谷升级为省级战略后,《荆门日报》又开设了中国农谷专栏专刊,系统介绍了美国硅谷、中国光谷以及纳帕酒谷在建“谷”方面的大胆创意、成功做法和经验启示,从实践层面深化了中国农谷的背景设计。

 (荆门日报)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513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