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吨蔬菜滞销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8 10:30:46
字号:

寒冬这场疫情,除了波及全国各大菜馆、饭店和商超,还有蜷缩在他们身后角落里,焦虑的菜农们。他们无助地站在田间,看着冻得硬邦邦的大白菜,好些已经烂在了地里。光是河南纸坊镇就有20000吨蔬菜滞销,即使贱卖也找不到销路,无奈只能剜进地里沤肥了。城里人吃着高价菜,菜农们的菜却滞销烂掉,这中间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钱又被谁赚走了?殊不知在城市边缘的另一头,菜农们也在发愁自己的2万亩蔬菜滞销,变形的包菜、烂掉的蒜头、蔫了的奶白菜。河北邯郸,一对农民夫妇骑着三轮车,拉了1300斤菠菜去菜市上,结果被菜贩用15块钱就收购了。据统计,纸坊镇目前已经卖出蔬菜1.7万吨,还有2.5万吨囤积。

##万吨蔬菜滞销

万吨蔬菜滞销 客户来不了供应链断裂 热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我一起看看吧。

土特产变身“金疙瘩”擦亮农产品地标名片

来源:经济日报

提起东三省,人们总会联想起肥沃的黑土地,层林尽染的大小兴安岭,高高的谷堆……作为北大仓,农业在东北的区域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打造、维护好东北地标农产品的品牌形象,对东北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一餐五常米,浑忘酒肉香”。以东北最负盛名的地标农产品五常大米为例,每年五常大米总产量在百万吨左右,但市场冠以五常大米名称的产品销量却达千万吨。这就意味着,消费者买到的五常大米有90%几率是假货。不光是五常大米,因品质优良,受到消费者青睐,很多地理标志产品的“金名片”屡遭“李鬼”冒充。印制包装中“搭便车”的状况时常出现,网店的链接标题也“傍名牌”混淆视听。鱼目混珠、真假难辨、品质价格参差不齐,让消费者无所适从,劣币驱逐良币,好产品卖不上好价钱,对正宗产品本身的口碑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和企业品牌不同,以产地为品牌的农产品品牌价值的建立与维护更加困难。要解决这一问题,不能单靠“向消费者科普如何挑选正品”,更需要从源头上为地标农产品筑起一道道保护屏障。

首先,要推动建立完整的正品溯源防伪体系,实现从地块、种植、田间管理、生产加工到餐桌全程管控、信息反馈和质量追溯,有效保护地域品牌。其次,要完善涵盖生产、加工、物流、仓储、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标准并严格执行,让整个流程有章可循,把控好地标农产品的质量关,增强产品差异化,有效提升农产品的市场附加值。再次,要提升管理能力,建立质量安全检测、供给和消费者权益维护的管理体系,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地理标志商标侵权行为,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同时,打造具有公信力的农产品供给平台,或者联合电商平台开设认证官方店,拓宽优质农产品专属销售渠道,让消费者买得便捷、买得放心。最后,通过成立企业、与龙头企业合作等市场化手段整合资源,延伸产业链、提高价值链、打造供应链。

总之,建设维护地标农产品品牌,需要多方力量参与,通过严格的标准制定和执行、规范的溯源和品质管理、精准的数字化营销、更高水平的服务等手段,让地标农产品的含金量、附加值持续提升。唯有如此,才能维护好地标农产品“金字招牌”,发挥出带强产业、带富农民、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晖系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

河南2万吨蔬菜滞销烂在地里,城里人却吃着高价菜,钱被谁赚走了

寒冬这场疫情,除了波及全国各大菜馆、饭店和商超,还有蜷缩在他们身后角落里,焦虑的菜农们。

他们无助地站在田间,看着冻得硬邦邦的大白菜,好些已经烂在了地里。光是河南纸坊镇就有20000吨蔬菜滞销,即使贱卖也找不到销路,无奈只能剜进地里沤肥了。

每到年末寒冬,总能刷到这样矛盾的场景。城里人吃着高价菜,菜农们的菜却滞销烂掉,这中间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钱又被谁赚走了?

为啥菜农的菜总是贱卖?

疫情来袭,多个城市封控原地静默,更是让许多民众直呼“吃不起菜,菜价越来越贵了!”要是碰上一两块促销的青菜,就赶紧放进购物车,像捡了个大便宜似的。

殊不知在城市边缘的另一头,菜农们也在发愁自己的2万亩蔬菜滞销,变形的包菜、烂掉的蒜头、蔫了的奶白菜。

河北邯郸,一对农民夫妇骑着三轮车,拉了1300斤菠菜去菜市上,结果被菜贩用15块钱就收购了。问及原因,菜贩不屑地说,他们的菜好些都蔫了,要是我不收,他们只能泄到垃圾坑里。

面对记者询问,邓州一农民两手一摊哀叹到,6毛也卖不动,全赔了,本钱都没回来。

不光是纸坊镇,周边的漯河临颍、南阳邓州、商丘民权县的千万吨蔬菜也找不到销路,内蒙古兴建村也积压了甘13万斤蓝、8万斤红葱。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蔬菜年年被贱卖?

最致命的,恐怕还是这波疫情冲击。往年这些村镇都有固定的大型蔬菜商,或小公司的菜贩来定期收购蔬菜,收购商提前出好订单,协商好价格,菜农只需要把蔬菜洗干净捆成捆,一车一车拉过去交易就完成了。

无奈下半年疫情几乎波及全国,村镇周围的饭店、菜馆,就连早餐店都会连续关门几个月,市民也接连“蹲在家”。没有消费就没有需求量,连菜贩都封控在家,整个现有的蔬菜链就断了。

就算想卖给社区和蹲在家的市民们,也是难上加难,因为疫情割断的是货物运输的通畅性。特别是货车上了高速,如果不小心经过中高风险地区,手机突然弹窗红码,就要立即原地观察或被劝返。

一来二去,蔬菜运输的成本就直线上升。就算菜农提价,也鲜少有司机愿意接单。毕竟一旦被封控,蔬菜按时交不到收购商手里,又是一大笔损失。

更要命的是,哪个村镇一旦被划定为高风险地区,该地的菜基本就夭折了。社区和蔬菜商宁愿高价购入低风险地区的蔬菜,也不愿批发这些所谓的“病毒菜”。

因为高速封控,河南邓州的白萝卜跌到8分一斤仍然滞销,菜农愁得整夜睡不着。

除了疫情,信息闭塞和销售渠道单一,也是阻碍蔬菜销路的重要原因。

据统计,纸坊镇目前已经卖出蔬菜1.7万吨,还有2.5万吨囤积。村民们为了尽快把蔬菜卖出去,硬生生被逼着学会了拍段视频,做带货主播。

这些已经年过50的大龄村民,举着白菜有些局促地站在镜头前,用拙劣的普通话推销着。**加粗的大字填满了屏幕,上面标注着蔬菜价格、地址和****。

在此之前,这些农民们几乎都是直接拉到就近的菜市上去售卖。无论贵贱,都不会超过方圆5公里。加上信息网络的隔绝,无法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开辟出多样化的售菜渠道,也是让蔬菜年年滞销、菜价时时被贱卖的重要原因。

钱被谁赚走了?

反观被封控在家的市民们,一边是抢高价菜,一边是愁得卖不出去。这中间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菜钱又主要被谁赚走了呢?

最容易让人想到的,就是所谓“二道贩子”赚差价。要知道,蔬菜从地里薅出来,到包装得光鲜亮丽摆在超市货架上,中间可能被转手转了几转,菜价也翻了几番,养肥了中间商,菜农们的口袋里却只存进了微薄的收益。

而菜农们大多没什么文化,不擅长使用信息网络,更不知道如何拓展新的销售渠道,几乎都是几十年如一日地走老路,便宜地收购给菜贩。

至于菜贩又出多少价钱卖给下一家,又有多少批发商、零售商、菜行参与其中,就不得而知。

除了销售渠道闭塞,种菜本身的利润空间也很低。就种一茬蔬菜来说,光是撒种、除草、浇水、施肥、收割就占据了一大部分成本和精力。如果长途货运,还要加上包装、运费,盈利空间本身就少。如果卖得不好砸手里了,相当于全赔进去了。

根据国家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11年到2018年,蔬菜价格上涨了一倍多,但蔬菜行业利润率已经跌了近45%。这一冷冰冰的数字似乎又在暗示我们,菜价为何被拱上去了,利润被截留在哪个环节,菜农们又真正挣了多少辛苦钱。

从蔬菜种植、售卖、收购、定价,菜农始终处于弱势的一方,既不能控制蔬菜价格,更不能协商减少蔬菜的转卖环节,菜农们的未来和希望又在哪里?

菜农的出路在哪里?

其实,用逆向思维来看,现在城市化速度越来越快,未来农耕面积会更加宝贵。按照市场原理,越稀缺的资源就越有经济价值。那蔬菜的利润增长空间仍会继续。也许种菜本身并没有错,菜农们反而可以抓住这个契机,提升认知和能力,来拓展蔬菜的利润空间。

首先,能靠的资源咱们就靠,多依靠政府扶持帮助。近些年国家一直大力扶持三农发展,许多村镇利用优惠政策、技术扶持也在搞技术农业、农产品带货直播等,比如专门为农民开设的技术培训班,教他们怎么优化种植作物,及时获取市场信息。

一些自媒体平台也很支持三农领域的带货直播、视频分享,还出了专门地从零起步教程,除了可以在视频中推销自家蔬菜,视频播放量上去了,也是一笔额外的收入。

如果觉得还是很难,完全可以喊自家小孩来帮忙操作,让孩子成为自己的老师,多利用自媒体网络,慢慢地说不定还能为自家蔬菜打出品牌和名声,建立起稳定的粉丝和客源。

其次,自己也要发挥主动性,打造创意农业。你想想,如果一直按照旧有套路卖新鲜蔬菜,价格的天花板肯定有限。能不能多搜索渠道,从自己这个环节开始,就包装蔬菜,更新产品。有句话糙理不糙的经济学原理,产品越包装越贵。

能不能链接合作厂商,把自己的蔬菜做成“冻干蔬菜”,快餐便当等半成品。这样一来,蔬菜的价格和利润空间肯定会翻几番,二来保鲜时间也会更长。

当然,其中每个步骤,肯定还有很多未知困难要去克服。不过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信息壁垒相较过去十年已经被打破。我们完全可以发挥主动性,既要积极寻求外援,自己也要主动提升,才能把菜越卖越好,过上更好的生活。

#头条创作挑战赛#

河南2008年洋葱价格是多少 ?只要河南价格

川汇区康湾。川汇区康湾七一路最东段有个东杨庄水果蔬菜批发市场,水果种类多,价格便宜。周口市,古称龙都、陈州,河南省辖地级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东临安徽阜阳市,西接漯河市、许昌市,南与驻马店市相连,北和开封市、商丘市接壤。周口市现辖扶沟县、西华县、商水县、太康县、鹿邑县(省直管县)、郸城县、沈丘县、项城市、川汇区、淮阳区等10个县市区,总面积11959平方公里。

月30日,长沙网友“自留地”在博客上讲述自己的心酸:“昨天的大葱卖到20元一斤,今天又一 场大雪,卖到40元一斤,一些超市根本买不到。猪肉才16元一斤……” 去年11月起,大葱上市后,全国各地的大葱价格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涨,葱价成为公众谈论的热门话题。“早上去米粉店吃粉,如果放葱花,一勺得多加5毛钱。”网友小冬瓜瓜称。而2006年11月,全国的大葱零售价格平均每公斤仅0.8元。与2006、2007同期相比,现在,大葱零售价格涨幅已达20倍。日前,《郑州晚报》独家责任记者赶到“中国大葱之乡”山东济南章丘市进行调查,破解大葱天价之谜。 大葱成抢手贵族菜 原本被贱卖的大葱如今成了“贵族菜”,排除南方雪灾影响蔬菜价格的因素。郑州市民杨女士记的一笔帐也反映了这个事实。从2007年11月起,大葱以“高姿态”上市,在郑州的零售价从1元多起,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最高达到6元,涨幅超过了500%。“还买不到好葱,几乎都是河南本地葱,山东大葱在超市里至少要卖七八快,还没见几次。” 在郑州市蔬菜价格较低的农业西路朱屯农贸市场上,来自豫东的菜贩许先生说,“最低4元,河南本地葱,广武出产。因为遭灾产量少,我们的批发价都很高。2007年11月之前还一直进山东葱卖,但从2007年大葱上市就不敢进了,进价太高,而且山东葱货源紧缺。” 就在2008年2月24日,在郑州的菜市场上,大葱窜至每公斤8元。而在2006年11月,大葱上市时全国的零售价格平均每公斤仅0.8元,与2006、2007年同期相比,大葱零售价格涨幅最高达到20倍。 由于供货量趋少。各地的采购商想尽了办法四处寻找优质便宜的大葱货源。不少蔬菜批发商纷纷在网上发布求购贴,全国范围内寻找大葱,无论远近进行抢购。 “虽然层层加价,但大头仍然在产地葱农出手的价格,一下令零售价上去了。虽然大葱价格高了,但我们这边的利润并不明显。”郑州刘庄的批发商白安起说。 葱王之乡已断货 “大葱味辛,性微温,具有发表通阳,解毒调味的作用。可止腹痛,痢疾泄泻。”关于大葱的古籍记载中,大葱不仅具有很强的药用价值,还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但基本用于日常调味食用,是什么导致大葱价格以天价速度攀升,并成为抢手货的呢?日前,记者前往山东济南章丘市。 章丘是全国大葱主要产地之一。自明代起,大葱栽培已很普遍。在我国被誉为“葱中之王”。1999年7月,“章丘大葱”商标注册,成为中国蔬菜类第一件原产地证明商标。如今,该地区拥有十几万亩的大葱种植地。 位于枣园大街的章丘大葱批发市场,是山东最大的专业大葱批发市场之一。2月22日上午10时许,批发市场前方,一座翠绿的大型葱雕巍然矗立。而批发市场冷冷清清,三座大棚下空无一物,地上不见一片葱叶。市场内的大葱调运处、市场管理办公室、物流公司等单位大门紧闭。“这里早就停止运营了。现在,所有的批发市场都没人。”附近一位村民介绍,“大葱已经断货了,年前全部断货。”“那哪里能买到葱?”“章丘的葱几乎被买走完了,如果你想买,只能看谁家存了点自己吃的。” 章丘市一位出租车司机介绍,“你说外地葱贵是正常的。年前我们本地人买葱还得五块钱一斤,今年情形好,葱一下来都好卖,现在十个菜摊你也不一定能找到一家卖葱的,想大车批发,根本没有。” 卖八亩葱就能娶媳妇 在2007年11月前,章丘市枣园镇明山村的王会云大娘很难过。接连一月的阴雨天,断送了大葱丰收的好年景。王会云本来没有盼头了,因为2006年的葱价太便宜,虽然是大丰收,也没赚上钱。今年家里八亩地全种上了大葱,这一次水灾,让近一半大葱沤烂在地里。王会云本来觉得这次是赔本生意,想起种葱时的辛苦,她觉得比历史最低点的2006年将更惨痛。 2008年2月23日上午,在枣园镇金寺市场内,此时的王会云笑容满面,张罗着自己的蔬菜摊。听说记者来意,拿出了几捆饱满的大葱,这也是目前这个大葱产地村庄农贸市场里唯一的几捆大葱。“我卖的都是批发的菜,只有大葱是我们家自己种的。姑娘,这是家里存的,都是最好的葱啊,就这么多了,你说外面卖的贵,你要的话,大娘不赚你钱,给你算4块钱一斤。” 去年11月,还没来得及把葱收完,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采购商就到了王会云的地头,“买葱!”8亩大葱,二十多天就被抢购一空。王会云懵了,当了一辈子葱农,从没一次赚过那么多钱。“比大丰收还赚!”2006年,王会云的一亩地产葱8千斤左右,卖不到3000元钱,8亩地总收入不到2万元;2007年,她的一亩地减产到5千斤,但葱价达到10000元,8亩地收入8万多。 年前的那次大葱交易,让她心里有了谱。“给儿子娶媳妇的钱有了,不用再操心。”她还准备过两个月,把自己家的破房子翻修翻修。 她说,“去年没种葱的,都后悔了。” 从历史低点到创新高 章丘市农业局办公室副主任王允雷解释了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史以来第一次。11月收葱,12月底基本卖完。这几乎是个奇迹!” 原来,今年的葱价高是有历史渊源的。2006年11月大葱收获季节,呈现多年来难得的大丰收的局势,但没想到,产量丰富却令大葱价格低到了近年来历史最低点。“平均每斤一两毛钱,甚至几分钱。”辛苦整整一年,抛掉肥料人力等成本,葱农们基本赚不到钱。”在无奈地接受了“丰产却不挣钱”的尴尬后,葱农纷纷想别的出路,2006年的葱卖完后,除了一部分传统葱农继续种葱,有一部分葱农改种了别的蔬菜。这个举动让章丘的大葱种植面积整整减少了30000多亩。 “葱王之乡”的葱农减少种植面积的举动代表了全国葱农的态度,直接导致2007年全国大葱种植面积大量减少。仅章丘四个主要产葱的乡镇,原本12万亩的大葱地减少到8万亩。 除了大面积减产外,“到了2007年秋天,大葱生长发育的重要季节,山东发生严重水灾。接连的阴雨天气致使已经人为减产的大葱,很多都烂在地里。致使大葱又被动减产了至少三分之一以上。 最后,一幕奇特的情景出现了,不需要大葱经济人,不需要中间商,各地的批发商通过农业合作社联系,开着车直接来到了大葱地,在大葱还没有刨完的时候就争着下订单,等着葱农收好后,装车拉走。 王允雷称,“仅仅直接从地里收的出产价,品质一般的葱就得两元一斤左右,无公害、有机大葱等,经过简单包装,六元一斤从地里卖都不讨价还价的。”造成了从2006年底最低点一跃至2007年底最高点的现象。 断货后引发连锁反应 今年大葱价格创历史新高,同时也是大葱产业格局被打破的一年。 2月23日下午,章丘市产葱大乡绣惠镇种葱户张先生介绍,往年葱民习惯“囤销”,在收割时囤一部分葱,囤葱的数量最多可达到产量的一半。在来年春节后卖,价格比收获季节略高,并能保持卖到清明前后,基本上令蔬菜市场不会断葱。但这次大葱收获后,价格高得让葱农藏不住了,除去留下小部分自用,能卖的都卖了,一反囤销模式。 据章丘市几个大葱协会的库存统计,目前山东大葱农户的库存几乎为“0”,断货成了必然结果。 大葱涨价的问题不只在国内情况突出,已经波及了日本等国。章丘大葱是国内主要供应东南亚市场的出口产品,在减产情况下,国际买方市场需求量不变,对葱的质量要求严格,减产后葱白长的优质大葱忙于填补出口缺口,使国内的货源加重稀缺。“仅2007年上半年,国内出口国外大葱36512.5吨,日本就要了2.5万吨。最近的供货数量还没有统计,但应该和去年差不多。”王允雷称。 章丘市农业部门隐约透露出一个事实:山东葱农手中已经没有葱了。 这助推了全国其他产葱地区的葱价狂涨,在近两周内,全国主要城市的蔬菜批发市场,即使个头小,质量一般的葱,都能同山东葱一样卖个好价钱。北京大洋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月23日报价:优质大葱批发价为每公斤7元,一般品质的为5元,主要是河北大葱。郑州刘庄蔬菜批发市场只有小个头的本地大葱报价为4.6元一公斤。 此外,经销商不管远近四处抢货的状态,以及南方雪灾的困扰,令不少省份大葱运输成本增加,也是促使大葱价格一路上涨的原因。在章丘市,记者遇到来自湖南的经销商刘志明,他说,“大葱涨价的源头就在葱农的出产价提高,断货后地里收不到,目前天津地区应该还有些货,我们现在想办法联系,最希望能多收购,运输成本高也无所谓,只要自己能囤一些货,晚一段时间往外发,还能赚钱。” 高价走势还将持续吗? 在章丘市产葱大乡绣惠镇采访时,村民们向记者介绍。“今年俺们有地的又种上了大葱。不过,外面要买到葱至少还得过几个月。”葱农称,大葱需经过两次生长期,第一次生长期结束的大葱是半成品,五月份才能上市,这种葱也能吃,却是大葱的“未成年”状态,成年大葱要经过第二次一个类似扦插的生长过程,等到11月份完全长成。 2006年至今,葱价经过了从贱到贵,销售形式经历了从滞销到脱销的两种极端状态。供需关系的变动最大程度反应在这两年的葱价上。针对民众关心的葱价问题,农业部门认为,以章丘为代表的葱农目前对种大葱趋之若鹜的心情来看,今年的种植面积应该会增加,预期全国产量应该比去年好。届时,大葱价格可能会便宜一些。但同时透露,“现在就看各地库存囤葱情况,不过无论怎么存,葱的产量不高,市场上只会越来越少,价格可能还会上涨,高价估计会持续到今年11月大葱收割,至少也要等到5月份,大葱半成品长成。” 同理我们的河南大葱价格不会太低的,但价格也不可能太高.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480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