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特产有哪十大特产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8 08:49:06
字号:

福州特产十大特产有寿山石、福州脱胎漆器、连江鲍鱼、福州茉莉花茶、漳港海蚌、福州橄榄、福州福桔、软木画、罗源秀珍菇、永泰芙容李。?

福州特产有哪十大特产

福州橄榄是福州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福州名果之一,是福州著名的特产水果。福州茉莉花茶,福建省福州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福州是茉莉花茶的发源地,已有近千年历史。福州茉莉花茶特点:福州茉莉花茶是用经加工干燥的茶叶,与含苞待放的茉莉鲜花混合窨制而成的再加工茶,通常以绿茶为茶坯,少数也有红茶和乌龙茶。其香气鲜灵持久,滋味醇厚鲜爽,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匀柔软。

罗源秀珍菇菌盖浅灰色或灰黑色,扇形,菌褶延长,菇柄偏生或侧生,白色,实心,菇柄不粘连。秀珍菇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味道鲜美。

福州风景名胜区有哪些:

福州风景名胜区有:林则徐纪念馆、森林公园、闽江、三坊七巷、平潭岛、溪山温泉、鼓山、福建博物院、石竹山风景区、福州云顶。

福州特产有哪些?

1、琯溪蜜柚。原产福建平和县,是栽培柚类的名品。琯溪蜜柚果大无核质优,适应性强,高产,商品性佳,可谓柚中之冠。蜜柚以果大色美味佳,皮薄肉嫩汁多,甜酸爽口化渣,无籽耐贮质优而闻名海内外,素有“天然水果罐头”之美称。

2、永春芦柑。是福建省永春县一带传统的名优特产之一,也是永春发展生产的当家品种。永春芦柑具有果形硕大端正、色泽橙黄、果皮薄、果肉汁多、脆嫩香甜、风味独特、富含维生素及其它成份等特点,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芦柑远销东南亚、港澳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称为“东方佳果”。

3、诏安龙眼。诏安是福建省龙眼种植主产区之一,诏安龙眼主产区分布于深桥、白洋、西潭、桥东、金星等乡镇。全县种植面积5.2万亩,年产量2.3万吨。由于诏安富硒土壤面积和土壤含硒量为全省之最,得益于此,当地种植的龙眼硒含量也达到富硒标准。

4、天宝香蕉。是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的传统名果,也是中国绿色食品和福建省名牌农产品,因原产于该区天宝镇而得名。具有果个适中,皮薄;肉质软滑细腻,果肉无心、浓甜爽口、香气浓郁等特点驰名中外,倍受海内外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5、云霄枇杷。素称“闽南开春第一果”,同样品种可比省内其他枇杷产区早10~20天上市,主要有“早钟6号”、“长红3号”、“大臣1号”等优良品种。这些品种都具有早熟、果大、色艳、质优、丰产、稳产、抗逆性强等特点。

6、程溪菠萝。是与程溪一带气候、环境相适应的经济作物。其味道鲜美,果肉肥厚,富含维生素、纤维素、蛋白质、脂肪以及钾、钙等多种微量元素,属无公害食品,食之能强身健体,增强体质,还被欧洲人称为“有美丽的外观,鲜美的香气,独特的风味,任何水果不能比拟的水果”。

7、福州橄榄。产地主要分布在闽江下游两岸,以闽侯、闽清两县的产量最多。福州橄榄有多个品种不同的品种树种不同外观不同,口感不同,保健价值不同,用途不同,其主要品种有:青橄榄、檀香青橄榄、自来圆青橄榄、长城青橄榄等品种。

8、浮宫杨梅。原产福建省龙海市浮宫镇,浮宫杨梅色泽红润发紫、果大、汁多、味甜而名扬海内外。不仅含有丰富的糖、有机酸、蛋白质等,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及钙、磷、铁等矿物质,是一种色、香、味俱佳且营养丰富的水果。

1、永泰芙蓉李

永泰芙蓉李又名夫人李、浦李、永泰李,系福建省名牌农产品,属蔷薇科、李属。芙蓉李又名中国李,是福建省特产,有700年的栽培历史。

芙蓉李在福建闽东、闽北等地都有种植,以福建福安市、永泰县梧桐镇的最为出名,果实艳丽,甜酸适口,品质上乘。

2、寿山石雕

寿山石雕,福建省福州市地方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南宋时,寿山石矿已得到开采,经过元、明、清三代的发展,独立的寿山石雕产业最终形成。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寿山石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出现东门、西门两大流派。

3、脱胎漆器

脱胎漆器,是福州三宝之一,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其质地坚固轻巧,造型典雅别致,色泽瑰丽鲜艳,装饰精细,结实耐用,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具有碰不坏,摔不破,不掉漆,不褪色等优点。

4、福州软木画

福州软木画,又称木画,福州市软木画是中国著名的传统工艺品,也是中国在国际上独有的雕画结合工艺品。福州软木画是“榕城三绝”之一,以栓树皮(俗称软木)为材料,快刀作画,雕镂粘结成亭台楼阁、树木花草、小桥流水、回廊曲径以及人物鸟兽等挂屏、屏风、大小摆件。

5、平潭贝雕

平潭贝雕是福建福州地区特产,是具有独特艺术的特色传统手工艺品。利用贝壳的天然色泽、纹理、形状,经过艺术构思、磨雕,粘贴而成的工艺美术品,具有贝壳的自然美、雕塑的技法美和国画的格调美。供室内陈设用。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466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