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州南部。东、南两边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接壤。主要以苗、侗、壮、瑶、水等少数民族为主。代码:522633。拼音:Congjiang Xian。G321国道穿境而过。 全县辖14个乡7个镇(其中民族乡3个):丙妹镇、贯洞镇、洛香镇、下江镇、宰便镇、西山镇、停洞镇、高增乡、谷坪乡、雍里乡、庆云乡、刚边壮族自治乡、加榜乡、秀塘壮族乡、斗里乡、翠里瑶族壮族自治乡、往洞乡、东朗乡、加鸠乡、加勉乡、光辉乡。其中294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3个社区,2225个村民小组,1,汉族.水族,壮族,彝族等民族分布。
该县五金业信誉最高的是位于一桥西桥头的 一桥五交化经营部,开业已有十年。
从江县隶属贵州省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面积3245平方公里。 该县属中亚热带温暖类型,境内有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的高增乡小黄村、被称为“世外桃源”的高增乡占里村和被国家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往洞乡增冲鼓楼。 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从江县退出贫困县序列,省内所有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元为福禄永从、西山大洞等处,属思州军民安抚司。明洪武三年(1370年)置福禄永从长官司,属思州宣慰司;永乐五年(1407年)置西山阳洞长官司,属思州宣慰司;六年(1408年)增设二长官司吏目;十二年(1414年)以福禄永从、西山阳洞二司隶黎平府;正统六年(1441年)改福禄永从、西山阳洞蛮夷长官司为永从县,属黎平府。清康熙二十二年(1693年)废西山阳洞长官司;雍正十年(1732年)添设永从县承一员,分驻丙妹,又移黎平府潭溪司吏司驻下江;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以贵阳府通判驻下江,改为黎平府下江通判,置下江厅。
1941年撤永从,以东北地入黎平,西南地入下江,置从江县,以永从、下江各取一字为名。
民国二年(1913年)改下江厅为下江县,与永从县均属黔东道;三年(1914年)以丙妹县承地置丙妹分县,属从江县;二十四年(1935年)下江县属第十行政督察区;二十五年改属第八行政督察区;同年撤丙妹分县,并入永从县;二十六年(1937年)以后,永从、下江两县属第二行政督察区;三十年(1941年)并永从、下江二县为从江县,从江之名始此。1950年属独山专区,1952年属都匀专区,1956年划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撤销从江县,并入榕江县,1961年恢复从江县。
1996年,从江县辖7个镇、14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丙妹镇、贯洞镇、西山镇、下江镇、停洞镇、洛香镇、宰便镇、东朗乡、翠里瑶族壮族乡、斗里乡、刚边壮族乡、谷坪乡、高增乡、加勉乡、庆云乡、往洞乡、光辉乡、秀塘壮族乡、加榜乡、加鸠乡、雍里乡。县政府驻丙妹镇。
2003年末,从江县辖7个镇、14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丙妹镇、贯洞镇、洛香镇、下江镇、宰便镇、西山镇、停洞镇、高增乡、谷坪乡、雍里乡、庆云乡、刚边壮族乡、加榜乡、秀塘壮族乡、斗里乡、翠里瑶族壮族乡、往洞乡、东朗乡、加鸠乡、加勉乡、光辉乡。共有380个村委会、3个社区、6个居委会。
2012年,往洞乡撤乡设镇。调整后,全县辖8个镇、13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
家乡的车渡口
(作者:悍卫)
凤山镇乌鸾山下的凤山车渡口,这是融江河上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又风景秀丽的车渡口。
融江是从江县流下,下达柳州、梧州、广州等地。历来就是沟通地区间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航道。据史料记载,在民国29年,凤山镇已经在此设有行人渡口。解放后还成立有凤山渡船社,由车渡船负责渡口航运和车辆行人航渡。2012年7月,柳城县政府又设立了凤山镇凤山车渡左岸渡口,更加方便两岸群众通行。以前群众在大埔镇凤山镇两地赶集还是坐铁壳船走水路,逆流而上或是顺流而下。赶集散场又坐船而回,俗称坐船赶圩。现有个体经营的铁壳船提供行人渡河。凤山两岸的渡口依旧日日夜夜地运转,大埔镇车渡口原址却早已不存在,改造成江滨公园,供人们休闲娱乐、运动,亲近江水的好地方。
渡河有车渡船,是汽车渡船简称。没有坐过车渡船的人可能不太了解,它是专门用于渡运汽车的渡船。一般是车货人同载。有驾驶船连接渡船,首尾两端均有推进器和船舵设备。甲板呈首尾相同长方形,宽坦平稳的甲板上可同时并排两列车辆。船两头均设有吊臂和带绞链的升降甲板,两端均可靠泊码头。航行时船舶无需调头倒车,车辆可以直接开上下甲板。既方便快捷又缩短了车辆上下渡船时间。
我站在车渡码头岸上,静立面对着大江。江水清澈江面宽阔。河风阵阵送清爽,船过江心浪花阵阵涌上岸,让人心旷神怡。在江中一座狭长的沙洲,正是融江、柳江、龙江三条江水交汇处。三江交汇是平静安详,没有浪花涌现与声响,只是平平静静,波澜不兴地汇合流向碧空天际边。逝水光阴长,让人感受到岁月悠长久远;“孤帆远景碧空尽”,更让人感受到时空的空旷与寂寥。
车渡口的乌鸾山,巍峨雄伟地横卧江边。山头峭壁垂直扎根江水中,清晨时山顶时常云雾笼罩;夕阳西下江面如镜反射斜阳映峭壁,波光粼粼,山光水色,美不胜收。
三江交汇车渡口,鸾山峭壁神工斧。加上车渡码头人文景观,共同勾画了景色迷人的车渡口风光。
踏上渡船,我默默伫立船头,眺望这家乡山山水水,在车渡船上时光总是那么珍贵。听船上赶圩乡亲们讲家长里短,农耕农事,心情也是舒畅开怀。今年甘蔗价格高或低、蚕茧又涨价、山沟出凤凰,谁家孩子考上哪里的大学、谁家买了小车。村村通修路了,家家早已用上自来水,电网改造已到家门口。每次回乡都有不同的新景象,年年总会听到一些新名词。新农村建设那是日新月异,大变模样。三农政策实施得好,美丽乡村建设得好,乡亲们都能过上好日子。看在眼里,甜在心里,默默为乡亲们祝福!真心为乡亲们感到高兴!期盼家乡的明天更美好!
这一切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下,为农村的基础建设和农业的发展,关爱农民生活质量实行的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带来的富民安康好日子。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积极性,维护了农村稳定,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普遍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农村基础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现在农村道路是水泥路畅行无阻。村庄生活环境,整洁卫生,用水用电安全方便,医疗养老皆有保障。村上高龄老人每年还能从政府领到补助金,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的关爱。
青山绿水旁,宽阔河面上,唱山歌更是家乡的民俗特色。码头等候渡船时。乡亲们常常是三五成群,摆起歌坛,对歌唱不停。
“自古山歌从口出,哪有山歌船载来?山歌又好声又靓,画眉难比妹歌声。”这是凤山人之壮歌。相传,刘三姐从宜州沿江而下到柳州,停歇凤山,与民众对歌,留下山歌缠绕。凤山既是壮乡又是山歌之乡,家乡人爱唱山歌。欢必歌,悲亦歌,想唱就唱,张嘴就来,歌声清脆,韵味十足。如:“二十七钱摆三注,九文九文又九文(久闻);蜘蛛结网三江口,水冲不断是真丝(思)。”唱山歌不仅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而且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辛勤,更是展现了乐观向上精神。如:“山高自有人开路,水深自有探桥人。深山肚里一株梅,经霜熬雪红花开。”
双方是你唱我和,有来有往,张嘴出歌。言语犀利诙谐生动,雅俗共赏,妙趣横生;或是锋芒毕露,毫不相让。常常让围观听众时而欢呼时而爆笑。
还有赶“歌圩”的习俗呢。在绿地山坡上,在河畔边,在榕树下,以歌声为号,闻歌而至,对唱不停。依然记得,以前在四塘的时光,山歌手们从四面八方来,汇聚在茶山岭上,对唱山歌。小生意摊贩众多,五花八门,人来人往,人声鼎沸如庙会那个场景般热闹喧哗。
车渡口,车渡的历史已有半个世纪,至今还没有建桥通行,依然是依赖车渡船和个体私营铁壳船往返两岸航渡。赶集时渡口繁忙喧哗,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南来北往。期盼一桥通天堑,不受江水两相隔!
老车渡口,随着时代发展,经济繁荣,与在建设的金龙高速公路,也许终究会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里。只有一生伴随着车渡口那两岸乡亲们,南来北往过客,才会把车渡口打上历史的烙印并深深地记在骨子里。时过境迁,历史总会把痕迹掩没在时光里,只有车渡口的故事会流传下去。总有一些故事是时代的缩影,会忠实地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车渡口就是历史背景的一个浓缩窗口和印记。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多少个岁月流逝。车渡口见证着数代人的成长和衰老。牵着父辈们挑着箩筐边的孩童,在车渡口两岸来来回回的横渡岁月中,慢慢成长为青年;又从青年成为父亲母亲,自己成了挑担人!在时空里,仿佛年老的背景和年青的身影渐渐融合在一起,流传在岁月时空里。
悠悠岁月中,车渡口见证了岁月沧桑和人世悲欢离合。见证是在孩童时,在青年时,在年老时从车渡口走过!离乡的游子从车渡口走出。车渡口承载着的是童年,承载着是青春,承载着是人生!承载着背井离乡的浓浓乡愁!远离故乡,人在远方,可是魂牵梦绕的仍是家乡!距离总是隔断不了对家乡对乡亲们的思念。
乡愁,乡愁!谁都有自己的乡土情结,家乡山水,家乡亲人,家乡事,家乡还遗留有那难以忘怀的童年!岂能不热爱自己家乡?毕竟落叶归根,家乡是根。
车渡口是我对家乡爱得深沉的寄托,是热爱家乡情感的诉说和赞美。
车渡口旖旎风光和游子浓浓乡情总是紧紧相联,在梦里,在心里,总是眷恋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