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二十四节气较准确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并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
二十四节气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全国各地都出现了高温天气,这样的高温天气,直接让一部分地区的蔬菜被旱死,所以对蔬菜的价格和供应都会有影响。
其实,每年的高温天气,蔬菜价格都会有上涨的情况。经常逛菜市场的人都知道,在春天的时候蔬菜价格相对而言是比较便宜的。因为那个时候的温度和气候都很适合蔬菜的生长,万物复苏的季节,当供大于求的时候,价格相对而言就会降下来。
同样的道理,一旦进入了夏季,一方面是温度高,一方面也是应季蔬菜变少了,所以蔬菜的价格或多或少会有所上涨。比如我们这边最常见的番茄,春天的时候的番茄价格在两块左右,夏天的时候,价格就会在三块多的样子。特别是在盛夏和秋初的时候,几乎是蔬菜价格最昂贵的时候。
在高温天气下,蔬菜的生长会受到影响,从源头上就会影响到供应问题。拿我们这边的菜市场来说吧,在天气不是很热的时候,菜市场真的是人头攒动,附近有卖蔬菜的小贩,还有自家种的蔬菜拿出来卖的。各种各样水灵灵的蔬菜任君挑选,好一片热闹。
可是在高温天气之下,就种蔬菜的人家而言,要保证蔬菜不被晒坏,要保证蔬菜的水的供应,这些都不是简单的事情。所以蔬菜产量会有所下降,而那些本来就是自己种菜吃,只把多的菜拿出来卖的人,这个时候肯定就没有办法供应给市场了。所以从源头上看,高温天气的蔬菜供应肯定会受到影响。
再加上蔬菜本来就是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高温天气下的蔬菜运输也是一个大麻烦。虽然现在有冷链供应,但是这样的成本真的很高,而且在高温天气之下,蔬菜在运输的过程中也很容易腐败。可能满满一车的蔬菜到了目的地以后,能够拿来售卖的只有七八成。
而一路上为了保证蔬菜的新鲜,也比平常要多很多的程序和成本,当运输成本增加的情况下,蔬菜商家就不愿意做这种远程的买卖了。一方面是加入的人比较少了,一方面也是路上的损耗比较大,所以能够真正的卖给消费者的蔬菜量肯定会受影响减少。
由此可见,当全国各地都出现抗问天际的情况下,蔬菜的价格和供应都会受到影响。而越是在这样艰难的时刻,大家就越要团结一致。不只要想办法保证蔬菜的供应,消费者也应该要做到不浪费,珍惜每一颗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