鸵鸟育雏期的饲养管理技术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5 23:18:12
字号:

鸵鸟育雏期的饲养管理非常重要,因为在这个时期的雏鸵鸟容易产生疾病而引起死亡,影响到雏鸵鸟的成活率。现从育雏栏舍设计、育雏温度和育雏方法等三个方面介绍了鸵鸟育雏期的饲养管理要点,重点介绍了育雏方法,包括补水、引导雏鸟采食、补充有益微生物、纠正脚趾、饲喂、预防雏鸟腿病发生、与驼鸟建立亲善关系、免疫程序等方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关注一下鸵鸟育雏期的饲养管理技术。

鸵鸟育雏期的饲养管理技术

育雏舍面积36m2,运动场面积180m2,其中遮雨区面积30m2,可育雏30~50只至2~3月龄。

育雏舍内设保温区1~2个,以保证育雏所需要的温度,可采用烧炭、烧煤、电热、火炕等不同方法来供暖,提高室内温度。

南方因雨多潮湿,需在育雏舍和运动场内铺设地下排水道,以便于排水和清洗。

育雏室内用红外线灯泡进行热源保温时,可以根据需要增减灯泡数量和悬挂高度,来调节保温区内的温度。

将温度计放在灯泡照射下的地面上,该温度计读数为最热区域温度,初生鸟要求达到35℃,雏鸟会自动移动身体进行调节。

育雏所需要的保温区参考温度:1~2周龄,35~30℃;3~4周龄,33~28℃;5周龄以上,30~25℃。

雏鸟出壳时,腹腔内含有较多没有被吸收完的卵黄,可供雏鸟3~5天的营养需要。

此时雏鸟不吃不喝,体重不断减轻,失水,双脚皮肤明显皱缩。

因此,在雏鸟初生10天内,每天应给雏鸟补充水分,以免体内失水过多,影响健康,可用饮用水、补液盐、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等。

雏鸟下地2~3天后,逐渐的有食欲,这时可将切碎成小颗粒的青绿饲料混于饲料中,引诱雏鸟采食;青绿饲料必须新鲜、洁净,幼嫩多汁,叶片比梗好。

深绿色是雏鸟最敏感的颜色,可以将饲料制成绿色颗粒给其投喂。

也可以在雏鸟中放1只约10日龄已会采食的鸟,引导其他雏鸟采食和饮水,雏鸟的模仿性很强,很快便可学会。

但放入的雏鸟必须健康无病,生长良好,否则将给整群雏鸟带来疾病,给养殖场造成经济损失。

初生雏鸟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消化能力较差。

在自然状况下,雏鸟依靠采食鸟粪获得有益微生物。

人工驯养后,雏鸟保留了这一习性,对黑色鸟粪非常敏感,极喜采食;雏鸟下地10天栏内没有鸟粪剩余,完全被雏鸟相互采食干净。

针对此种现象,提前给初生雏鸟补充有益微生物,是提高育雏成活率行之有效的方法。

所补充的微生物可用双歧杆菌、乳酸菌、酵母等,但最好是选取健康鸟的消化道内容物尽早补充。

初生雏鸟有部分脚趾不正,内侧或外侧,必须在3天内及时纠正。

否则,随着体重增加,歪趾加剧,最终引起腿扭曲,无法治疗,只好淘汰。

可采用软物垫正脚趾的方法予以纠正,使雏鸟双脚踩地、双趾位置居中,3~4天后及时拆除所垫软物。

还须剪去雏鸟趾甲太长的部分,太长的趾尖往往使雏鸟踩地时弯向一侧,造成歪脚趾。

每天饲喂雏驼鸟应不少于6次,以少量勤添为原则。

将叶类青饲料切碎得很细,以1∶3左右的比例拌入精饲料,若太干可适当添加水分。

雏驼鸟非常好动,饲养员必须以足够的耐心,逐渐培养雏鸟采食专一的习惯,使所有雏鸟采食均匀。

采食时间内不要打扰雏鸟,饲养员应认真观察雏鸟的采食情况;此时不宜打扫卫生,添加饲料也要动作轻稳,噪声太大也会影响其采食。

如果雏鸟采食不均匀、不充分,会造成大小悬殊和出现许多僵鸟。

僵鸟食欲差、生长缓慢,遇到天气变化,即会消瘦死亡。

腿病多发生在0~3月龄的鸟,初期一侧髋关节轻微外展,但在重力作用下,越来越严重,双腿呈X”状,骨骼变形,不能治愈。

10日龄之前发生属内源性的;开食以后发生,则与营养和创伤有关。

在育雏中必须防止雏鸟偏食和挑食,采食青饲料过多而精饲料不足,会引起缺钙,同时应防止雏鸟滑倒造成扭伤,导致腿病。

驼鸟是一种喜欢与人亲近的动物,与人的关系非常密切。

饲养员的工作态度、责任心、素质直接影响到育雏的成败。

育雏饲养员好似雏鸟的保姆,如果饲养员喂食以后不理它,雏鸟就会吃得很少;若经常把饲料翻动一下,少量勤添,雏鸟采食量会增加很多。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43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