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米茶的制作方法是将米饭煮熟之后放在阳光下进行晾晒,让米饭本身的水分被充分的蒸发。接下来就用沙子和晒干的米饭进行翻炒,这时候就能够完全将米饭当中的水分蒸干。这样的炒米被制作完成之后保存的时间会比较长,在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将它们拿出来泡水,在其中也可以加入蜂蜜茶叶等进行调味。经过几道工序进行制作之后,炒米茶当中的营养成分也会随之而减少。
作为主食而言的米饭其实热量是比较高的,但是经过了这些步骤之后,米饭当中长胖的原罪淀粉,淀粉就会慢慢的被破坏。因此这种炒米茶的热量非常低,而被破坏的淀粉会转换为活性炭,有着吸湿除臭的作用。它能够非常有效地去除体内的湿气,同时将肠道当中的一些有害物质也吸附,随着身体当中的一些废物被排出体内,所以还有着健脾排毒的作用。
虽然热量降低了,但在其中仍然有着丰富的维生素,在帮助减肥的同时,仍然能够为人体补充一些营养,例如维生素c,维生素b6等等。其中的维生素还能够有效地预防口腔溃疡和养胃的作用。对于长期便秘的人群而言,炒米茶能够有效的排出宿便,并且起到清理肠道的作用。虽然这种饮品有着许多的好处,但是同样也存在着一些禁忌,在引用的时候需要注意,否则也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
这是因为其中的营养成分受到了破坏,想要减肥的人群并不能够将它们当作最为主要的营养来源进行长期的使用,否则会出现营养不良贫血的情况。而且这样的炒米茶是属于凉性的,长期的使用也会对身体和肠胃造成一定的伤害。
以前总喝3、4块一瓶饮料的我们,应该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为买一杯30块的奶茶排队。
喜茶有多火呢?
疫情之前,在北京三里屯逛街,如果你想喝一杯喜茶,由于人太多,线上点单是没用的,必须得现场排队,这样你才有可能在两小时之后喝上第一口。甚至有黄牛靠代买喜茶,月收入轻松过万[1]。
排队这么夸张的喜茶并不便宜。早期市场上的珍珠奶茶普遍在6、7元左右的时候,喜茶就显得“格格不入”,一杯奶茶的价格在12元以上[2]。
等其他奶茶普遍涨价到十几块,喜茶却敢以近两倍的价格出现在市场上。
即使定价如此“高冷”,在喜茶营业情况较好的门店,一天可卖出3000到4000杯茶饮甚至更多,这一数字远高于任何同行[3]。
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的问题是,“同样是奶茶,喜茶为什么这么贵”?
茶底,喜茶的“独门秘方”,喜茶之所以贵,首先肯定和它使用的原料有关系。
最早的奶茶店常常开在学校门口,只要3、4块一杯。老板从各个盛着不同粉末的桶里,舀出几勺茶粉和奶精,再倒入矿泉水搅拌,一杯奶茶就完成了。
这种使用廉价原材料勾兑的方式,被称为奶茶的“粉末时代”[4]。然而在大家都是用粉末冲奶茶的时候,喜茶就已经用上了鲜茶鲜奶。
鲜茶是用茶叶冲泡的,而茶叶和茶粉在价格上有很大的悬殊。
以锡兰红茶为例,100克品质良好的锡兰红茶茶叶,价格通常在100元以上。而5倍质量的锡兰红茶茶粉,价格还不到茶叶的三分之一。
更重要的是,茶叶冲泡比较费时,对水温水量的要求也比较严格。时间短了太淡,水温不够茶叶泡不开,水加少了会涩。
茶粉的效率则高得多,100克茶粉能在5、6分钟内冲泡出一大桶非常浓郁的茶底。
后来一度很流行的袋泡茶,虽然看起来比茶粉高级,但成本也并不高。
奶茶进化到现在,很多“新式茶饮”已经和喜茶一样,使用正片茶叶来萃取。这意味着大多数奶茶都对自己的茶底进行了“升级”。
但为什么喜茶还是更贵呢?
一般奶茶店使用的茶底,无非是红茶、绿茶、乌龙茶等市面常见的茶叶品种。喜茶则在走“原创路线”。
比如“金凤茶王”这种市场上并不存在的茶叶,其实是由台湾南投的几款茶叶拼配而成的[5]。
拼配也不是单纯把两种茶叶混合在一起冲泡这么简单,这个过程需要和茶叶供应商相互配合,不断磨合试验,以确定茶叶烘焙程度、拼配比例等。
这个看起来像实验一样的操作,让喜茶在第一步,就与其他同类品牌在价格上拉开了差距。
但喜茶在研发上并不完全依赖供应商,也做了很多“自主实验”。
比如在贵州,喜茶拥有自己的茶园。花5年以上改良茶树种植土壤,与大学、研究机构一起合作培育新茶树品种也是研发的日常。
喜茶产品的“内部竞争”也相当激烈。在每年研发的100多款产品中,为了保证好评率,只有不到10款能“出道”。
即使淘汰率如此之高,但如果将喜茶和别的茶饮品牌对比,你会发现喜茶的上新率遥遥领先。仅在2018年,喜茶就推出48款新品,这个数量大约是一般茶饮的12倍。
除了这些新品,常规性饮品的口味看起来“发挥稳定”,其实是不断调整配方的结果。喜茶把网络评论作为“指南”,在三年间调整了四十多次配方。
这可能就是喜茶贵的原因。因为你喝到的,永远是最新颖的口味,和别人无法复制的“独门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