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自从走上起义道路后,一步步成为了领导者,并最终赶跑了蒙古人,建立了大明一朝。在与元军作战以及平定大小割据势力时,历经了无数次的战争,他自己手里也建立起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即使大明建立了,面对外敌的威胁以及内部政权的稳固,他也不可能直接马放南山,让兵士解甲归田。
可是,面对着上百万的军队,急需休养生息的大明根本养活不了。可朱元璋自认为解决了这个问题,甚至大言不惭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其实,朱元璋的办法就是卫所制度,说白了就是让士兵自己解决。
卫所最开始是由元朝户部尚书张昶提出的。简单说一下这位,他可不是一般人,在元末他是户部尚书,可元朝却派他出使当时朱元璋的吴国。不过朱元璋见他很有才华,便把他扣下了,还委以重任。
然而这位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最终被朱元璋所杀。
但不管怎么说,朱元璋最终采取了他的这个建议,在全国的各军事要地,设立军卫。
所谓卫所制度就是将军队的组织分为卫、所两级。每卫共有士兵5600人,最高长官是指挥使。卫的下级单位是千户所,每千户统兵1120人。千户所下设百户所,每百户统兵112人。
到了朱元璋后期,大明帝国已经拥有326个卫和65个独立所,兵力高达两百万。
为了卫所制度的允许,必然需要保障军队数目的户籍制度配合。这就有了军户,军户为世袭,政府将这些军户分配到全国各地的卫所,并从事屯田工作。
打仗时拿起武器作战,而平时则从事农业生产。在朱元璋看来,这个问题完美解决了,既不用朝廷出钱养着如此规模的军队,又有了战时的保障。
客观说,这样的制度在一定时期内是很有用的,但有时候弊端更大。比如战争频发时,这样的情况在后期更加突出,如果战争频发的话,那么他们根本不可能有屯田的时间,这样一来,粮食的产量必然降低,渐渐地日子就不好过了,吃不饱了。
另外还有一点,那就是贪污腐败严重的时候,屯田多被军官、豪绅和太监所占,慢慢地他们会逐渐侵占军户的屯田。
再说,人口也在逐步增加,人多地少的这个问题,没有解决的话,粮食必然会出问题。
所以到了明朝末年,崇祯手里已经没有这么多军队,他更没有朱元璋当年的豪情万丈了,显然底气不足了
如何评价朱元璋的经济政策
其实一开始,朱元璋也使用过银子和铜钱。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为解决军需,采取了向富民劝解米粮,并在应天(南京)发行银钱,称为“应天通宝”,“凡银钱一两、米五斗,令民通行,与历代铜钱相兼”。
1368年,朱元璋称帝改元,也发行“洪武通宝”,“其制凡五等,当十钱重一两,当五钱重五钱,当三钱重三钱,当二钱重二钱,小钱重一钱。”
不过,由于当时铸铜原料的缺乏,铸铜钱难以为继。洪武八年三月,朱元璋规定正式发布“大明宝钞”,并在钞票上印“大明宝钞,天下通行”八个字。
为保证宝钞的发行和流行,朱元璋规定,“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百五十两,仍给犯人财产”,同时规定自此之后,“禁民间不得以金银物货交易,违者治其罪,有告发者就以其物给之,若有以金银易钞者听之”。
也就是说,任何人不得制造和使用假钞,一旦发现就要斩首。也欢迎大家告密,告密之人赏银250两,被告发之人的财政也一并归告发之人。同时,发行宝钞之后,民间的金银只能用于兑换宝钞,而不得用作货物单位进行商品交易。
朱元璋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通过这一做法,来确定宝钞的绝对地位。
应该说,朱元璋对使用铜钱还是留了活口的。但在发行大明宝钞的同时,朱元璋又采取了另一手段,就是罢撤工部宝源局,第二年裁撤福建省的宝泉局,第三年其他各省的宝泉局全部停止铸钱。
到洪武二十六年七月,朱元璋再次下令彻底关闭各省的铸钱局。
二十七年八月,朱元璋宣布彻底“禁钱令”,关闭全国所有的铸局,并禁止铜钱流通。
此后,明朝前期除永乐六年和宣德八年曾两次铸过铜钱外,这一禁止铜钱的政策,一直持续到了景泰帝上台。还需要指出的是,这两次铸钱,也并不是以流通为目的,而是为了用于赏赐海外诸国。
那朱元璋为什么要下此重手呢?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时两浙之民重钱轻钞,多行折使,至有以钱百六十文折钞一贯者。福建、两广、江西诸处大率皆然。由是物价涌贵,而钞法益坏不行。上乃谕……比年以来,民心刁诈,乃以钱钞任意亏折行使,致令钞法不行,甚失立法便民之意,宜令有司悉收其钱归官,依数换钞,不许更用铜钱行使。限半月内,凡军民、商贾所有铜钱,悉送赴官,敢有私自行使,及埋藏弃毁者,罪之。”
可见,朱元璋宣布禁止铜钱的首要目的,就是针对浙江等地之人重钱轻钞的行为。当时宝钞1贯才值166文,贬值高达10倍,全都是江浙人民的错,直接导致国家法定货币贬值,这两省人民不行啊。
当然,出于朴素的阶级感情,朱元璋有着重农抑商、重本抑末的想法,对于金银财宝等奢侈品采取排斥甚至敌视的态度,也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而当时金银主要通行在江南富商、权势豪门手中,通过禁止金银、铜钱,也是他打击这些人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朱元璋的这一做法,被后世称为“洪武型财政”、“洪武型货币”。
不过,在利益的驱动之下,伪造宝钞的行为必然是屡禁不止。据记载,当时朝廷处理应天府句容县伪钞案一事,处决犯人就是“自京师至句容九十里间,所枭之尸相望也”。
另一方面,宝钞自1375-1376年开始发行、流通,不过10余年的时间,贬值就超过80%,此后持续一路走低,最终沦为废纸一张。
重钱轻钞乃是再正常不过的市场反应,但朱元璋却强力扭曲这种行为,禁止铜钱的流通,对民间交易产生了重大影响,钱币学上的“洪武窖藏”,鲜明地说明了这一点。
仅在浙江省内,“洪武窖藏”的出土就已经不下20次,余杭、海宁、桐乡一带尤其多。1970年,余杭出土过一次几千斤。2010年12月10日,在杭州绿城开发的楼盘“西溪诚园”建筑工地上又发现了规模更大的“洪武窖藏”,数量在1万枚以上。
由于禁止铜钱流通和使用实在太过于荒唐和粗暴,最后这一政策不得不因流于形式而破产。特别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白银和铜钱已经完全取代宝钞,成为社会流通的最重要媒介。
朱元璋开国经济政策?完全回到小农经济时代中国古代历史上绝大多数统治者都重农抑商,但宋朝开国就对工商业经济十分重视,这也使宋代的社会经济文化获得了空前繁荣。宋神宗时任用王安石变法,将商业化社会的建设推向了高峰。明代的财政经济政策具有连贯性,它由明代开国君主朱元璋一手设计,可称为“洪武型”财政经济政策。其特点是彻底放弃商业化的努力,财政经济退回到以广大小农经济为基础,可以说是宋朝政策的“大跃退”。朱元璋痛恨王安石变法,他曾说:“宋神宗用王安石理财,小人竞进,天下骚然,此可为戒。”他的“改制”的基本精神就是重农抑商,以最落后的经济部门——广大农村为财政税收之基础,将大帝国建筑在小农经济之上,厉行节俭,注重均平。明朝统治者打击工商业,商贾之家不许穿绸纱;百姓不许航海,对外贸易以进贡名目由礼部掌管。朱元璋又连兴大案,打击富豪,“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这样就确立了全国小自耕农为主的基础,保证了帝国农业自然经济的本位。这就意味着政府不再发展商业,不再追求用提高社会生产和流通的效率来增加社会财富,而是完全回到小农经济时代。这样的经济就只能在数量上膨胀,而没有效率和质量上的实质性进步了。这样做政治上确实简化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和政治控制,但文明也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有的只是王朝的循环。自此,全国变成无数个村庄之集合,全国经济成为一个庞大的扁平体,除了千万个小农家庭,就是统治者。民众直接面对国家,没有独立性的中间团体的阻隔,没有中层的商业代理机构及各种审计、会计机构的监督,也没有适当的司法程序来维护,政府机构又由一班文学之士来主持,对地方的人户、田土、物价等实际情况很难做到切实了解。晚明时期,中国的商业经济又有较显著的发展,被许多人称为“资本主义萌芽”,但尽管如此,晚明在商业化方面仍远不及宋代。明代整个“铸钱当不出千万贯”,仅相当于北宋两年的铸钱量。政府在摒弃商业化管理手段、将社会组织机构尽量简化的情况下,面对越来越繁复的社会事务,找不出恰当的技术手段来处理,就对道德纪律、意识形态进行空前强化。以现代眼光来看,明代本该用技术手段如民商法律来解决的问题,都统统归结到道德价值上去,用简单的道德信条如尊卑、长幼、男女来解决问题,以道德代替了法律。明帝国政治彻头彻尾地文人化,处处以道德伦理相标榜,这样以道德立国的社会,其专制、虚伪、不切实际的程度也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高峰。可以说,这正是明代全面离弃技术,以道德代法律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