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吸浆虫的防治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7 13:26:21
字号:

小麦吸浆虫为世界性害虫,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美洲主要小麦栽培国家。国内的小麦吸浆虫亦广泛分布于全国主要产麦区,我国的小麦吸浆虫主要有两种,即红吸浆虫和黄吸浆虫。小麦吸浆虫为世界性害虫,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美洲主要小麦栽培国家。

小麦吸浆虫的防治

国内的小麦吸浆虫 亦广泛分布于全国主要产麦区,我国的小麦吸浆虫主要有两种,即红吸浆虫和黄吸浆虫。

小麦红吸浆虫主要发生于平原地区的渡河两岸,而小麦黄吸浆虫主要发生在高原地区和高山地带。

麦红吸浆虫雌成虫体长2~2.5mm,翅展5mm左右,体桔红色。

前翅透明,有4条发达翅脉,后翅退化为平衡棍。

触角细长,14节,雄虫每节中部收缩使各节呈葫芦结状,膨大部分各生一圈长环状毛。

雌虫触角呈念珠状,上生一圈短环状毛。

卵长0.09mm,长圆形,浅红色。

幼虫体长约体长3~3.5毫米,椭圆形,橙黄色,头小,无足,蛆形,前胸腹面有1个Y形”剑骨片,前端分叉,凹陷深。

蛹长2mm,裸蛹,橙褐色,头前方具白色短毛2根和长呼吸管1对。

麦黄吸浆虫,雌体长2mm左右,体鲜黄色。

卵长0.29mm,香蕉形。

幼虫体长2~2.5mm,黄绿色或姜黄色,体表光滑,前胸腹面有剑骨片,剑骨片前端呈弧形浅裂,腹末端生突起2个。

蛹鲜黄色,头端有1对较长毛。

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秕粒、空壳。

小麦吸浆虫以幼虫为害花器、籽实和或麦粒,是一种毁灭性害虫。

小麦吸浆虫是小麦产区一种毁灭性害虫,有红吸浆虫、黄吸浆虫两种,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秕粒、空壳。

一般受害麦田减产10%~30%,重者减产50%~70%,甚至造成绝收。

该虫个体小,成虫体形像蚊子(体长2~2.5毫米,体呈桔红色或鲜黄色),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不易被发现。

红吸浆虫幼虫橙黄色,体长3~3.5毫米;黄吸浆虫幼虫黄绿色,体长2~2.5毫米。

蛹的体色呈桔红色或黄绿、鲜黄色。

两种吸浆虫均一年发生一代,遇不良环境幼虫有多年休眠习性,所以也有多年一代的。

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圆茧越冬、越夏。

黄淮流域3月上中旬越冬幼虫破茧上升到土表,4月中下旬大量化蛹,蛹羽化盛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

成虫出现后,正值小麦抽穗扬花期,随之大量产卵(黄吸浆虫略早于麦红吸浆虫)。

黄吸浆虫多产卵于在初抽穗麦株的内外颖里面及其侧片上,一处产5~6粒,卵期7~9天。

红吸浆虫多产卵于在已抽穗尚未扬花的麦穗颖间和小穗间,一处3~5粒,卵期3~5天。

幼虫孵化后,随即转入颖壳,附在子房或刚灌浆的麦粒上吸取汁液为害。

老熟幼虫为害后,爬至颖壳及麦芒上,随雨珠、露水或自动弹落在土表,钻入土中10~20厘米处作圆茧越夏、越冬。

幼虫耐低温不耐高温,越冬死亡率低于越夏。

越冬幼虫在10厘米土温7℃时破茧活动,12℃~15℃化蛹,20℃~23℃羽化成虫,温度上升30℃以上时,幼虫即恢复休眠。

在越冬幼虫破茧活动与上升化蛹期间,雨水多(或灌溉)羽化率就高。

湿度高时,不仅卵的孵化率高,且初孵幼虫活动力强,容易侵入咬害。

小麦扬花前后雨水多、湿度大、气温适宜常会引起吸浆虫的大发生。

天气干旱、土壤湿度小则对其发生不利。

壤土的土质疏松、保水力强利于发生。

粘土对其生活不利,砂土更不适宜其生活。

红吸浆虫幼虫喜碱性土壤,黄吸浆吸虫喜较酸性的土壤。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339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