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宝鱼养殖的常见病害及对策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7 05:30:37
字号:

【多宝鱼养殖的常见病害及对策】多宝鱼具有适应低水温生活、生长快、肉质鲜美、可摄食人工饲料、易于集约化养殖等优点,是许多国家的主要养殖对象。随着养殖规模的迅速扩大,多宝鱼的疾病问题也日渐突出,大规模死亡现象时有发生,给养殖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下面就多宝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的几种病害及对策介绍如下。

多宝鱼养殖的常见病害及对策

该病属因特殊营养缺乏和失衡而导致的营养性疾病。

在自然环境下,大菱鲆的自然体色为背面青褐色,腹面白色,中间分布有点状黑色颗粒。

但在人工育苗和工厂化养殖条件下,大菱鲆易出现白化现象,我们称之为‘白化病’。

患有白化病的鱼虽然生长基本正常,不发生死亡,但其养成商品鱼的经济价值降低,给养殖业户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病鱼背面体表色素异常,出现不规则白色斑块和少量的浓黑着色区域,严重时整个背面呈白色。

该病在苗期和养成期均有发生,发生率可达90 %以上。

患病仔稚鱼皮肤透明状,色素稀少或分布不均,随生长其皮肤逐步变成全白或黑白相间。

对策:(1)在亲鱼培育期间,制定适宜的控光和控温计划,严禁升温过快、急率促熟的操作方法;(2) 强化亲鱼营养,投饲一定量的鲜活饵料以增强卵的营养积累;(3)给鱼苗提供充足的、高质量的轮虫和卤虫;(4) 降低苗期培育密度,同时提供适宜的培育条件。

病鱼鳃丝贫血,呈暗灰色,鳍基部出血,严重者整个身体出血发红,胃肠壁呈点状出血,摄食力下降、活力差、不易集群。

感染初期死亡较少,但出现明显症状后死亡很快。

对策: (1) 避免投喂不新鲜的冰冻杂鱼,以防病毒被带入养殖池中;(2) 一旦发现病鱼要及时隔离;(3) 在饵料中添加抗病毒药物(如‘抗病毒免疫促长素’)加‘鲆服康’内服,每日两次,连喂5-7天为一个疗程。

鳃丝、鳃盖膜、眼周和鳍部组织为盾纤毛虫的易感区域。

感染初期病鱼体表出现白斑、粘液增多,随着病情的发展。

病鱼一般体色变暗、活力减弱、摄食量降低、生长减慢、在养殖池中散群,偶有出现打转游动现象。

该病在苗期、养成期和亲鱼培育期均可发生。

此病传染快,发病率高,可引起大规模死亡。

对策:(1)养殖用水要经过严格过滤或消毒处理,避免虫体随水带入养殖池;(2) 加强吸污和换水等日常管理,清除有机碎屑,以保持池底、水体清洁;(3) 投喂鲜活小杂鱼要经淡水浸洗30 分钟以上或冰冻处理后投喂;(4) 发现病鱼后,在池中使用福尔马林300 ×10 - 6浸泡3 小时,以杀灭鱼体表面和水体中的纤毛虫。

在感染初期体表出现多处呈不规则状的小面积白色斑块,1-2 天内可遍及全身。

鳃丝及白斑处有大量黏液和寄生虫体。

病鱼食欲差、消瘦、游泳迟钝。

该病多见于养成期,在高温期发作,传染极快,1-2天内可导致整池鱼大部分死亡,属急性死亡。

对策:(1)加强吸污和换水等日常管理,清除有机碎屑,以保持池底、水体清洁;(2)一旦发现病鱼,应尽快加冰或采取其他措施降低池水水温,降低鞭毛虫繁殖速度和疾病蔓延;(3)同时将病鱼用淡水浸泡10分钟杀灭鱼体表面鞭毛虫。

发病鱼苗体色发黑,头部大,身体相对较小,呈畸形,不摄食、活力差、发育迟缓、变态率低,最后沉底死亡。

孵化后7-18天的早期仔稚鱼易受感染,此病发病率高,死亡快,属急性死亡。

对策:(1)保持养殖用水的清洁和充足的换水量;(2))用‘参鲆菌毒杀’对轮虫及卤虫进行消毒处理后再收集投喂鱼苗;(3)用‘高浓度复合戊二醛’全池泼洒进行药浴,连续处理3天,每天药浴时间在8 小时以上。

同时在饵料中添加 ‘溃疡平’内服,每日两次,连喂3-5天为一个疗程。

病鱼背、腹鳍变浊白,鳍的边缘卷曲,鳍组织出现溃烂。

严重感染的病鱼体色变暗、不摄食、漂游水面、游泳无力。

此病主要发生在25-40天的仔稚鱼,表现为急性死亡。

对策: (1) 养殖用水要严格过滤,并经过消毒处理以保证水质清洁;(2) 降低养殖密度,加大换水量,及时吸污清底和清除死亡鱼苗;(3)用‘参鲆菌毒杀’对轮虫及卤虫进行消毒处理后再收集投喂鱼苗。

(4) 用‘高浓度复合戊二醛’全池泼洒进行药浴,连续处理3天,每天药浴时间在8 小时以上。

同时在饵料中添加 ‘健鱼乐’内服,每日两次,连喂3-5天为一个疗程。

病原为鲨鱼弧菌鲨和大菱鲆弧菌。

病鱼腹部膨大,肠胃中或腹腔内有大量无色或淡黄色液体,严重时病鱼全身弥散性充血呈暗红色,肛门红肿、凸出。

此病在大菱鲆的苗期和养成期均可发生,死亡率高,常引起大规模死亡。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276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