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产自江夏金口的葡萄柚,水分足、口味甜,想吃的快下单!”秋日里,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道霄垚农业园区内,直播带货、线上销售等新模式热火朝天。霄垚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庞在虎告诉记者:仅我们园区就有32位大学生一起创业。”人才下乡,让村里的农业新业态、新品种、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也加快了农货进城、消费入村的步伐。
走进金口,通过快捷的物流通道,一个个优质农产品运往城市餐桌;村里的民宿、露营地游客络绎不绝,沐浴着阳光下的诗和远方。
这是城”与乡”的双向奔赴,让人才和资本、新科技和新模式在城乡之间互融互通,激活了金口城乡融合发展的一池春水。
当下的金口,以农民为主体,以政策集成创新为支撑,以社会组织和市场赋能为驱动,蹚出了一条盘活乡村资源、推动产业融合的共富乡村之路。
人才赋能:死资源”变活资产”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人才、资金和市场的相辅相成。
金口街道地处江夏城郊,是农业大镇,也是文化大街,坐拥明清古街、槐山矶石驳岸、三国古战场遗址等20余处文化古迹,闻名遐迩的中山舰博物馆也坐落于此。
如此资源禀赋下,金口街道积极探索推行以文优治、以人兴产”的发展路径。
今年,在上级部门组织赴浙江考察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后,金口街道党工委书记熊传胜更加深刻体会到:企业家具有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和资源,他们的回归能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我们要建起‘政策保障、人才支撑、多方协同’的产业发展平台,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和人才来乡惠乡,共促乡村全面振兴。
”推动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实现城乡要素融合互动、资源配置合理优化,就必须破解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壁垒。
筑巢”方能引凤”。
金口街道创新打造乡村振兴服务站,组建农业产业联盟,搭建惠企育才平台,吸引优质企业和优秀人才入驻。
服务站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先后对接区农业局、商务局等10余个职能单位和部门,7家高校和科研院所,为辖区涉农企业和农民举办农业技术、电商直播、金融授信等主题培训30余场次,开展惠农活动10余次。
后续,我们将根据乡村所需所盼,持续链接多方资源,提供多元服务,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效能。
”江夏区金口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李亮介绍。
同时,金口街道按照区域相邻、产业相近、人文相亲”的原则,重点打造长江蔬菜基地片区、雷岭片区、鲁湖片区、南岸片区4个产业核心片区,分别成立片区联合党委,组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整合片区土地、人才、资金等各类资源,形成区域产业链最大公约数”,吸引多家企业下乡共建、连片打造,共同探索富民之路。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企业和人才的融入,激活了乡村沉睡的资源,农业产业链、价值链逐步延伸开来。
雷岭村引进武汉霄垚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入驻,建成一个集生产示范、科普教育、观光旅游、加工流通、农村电商孵化等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生产示范与生态旅游园区。
夏山村通过结对国企汉口银行以贷富农”帮扶措施,由村集体领办武汉碧水清源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引入社会资本加入合作,建设了碧水清源生态蔬菜种植基地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
南岸一村携手公司种植蔬果300亩,携手谷丰塘建设采摘园50亩,带动村民就业1000余人次……当前,企业的产业优势、人才优势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助推金口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
科技赋能:鱼菜共生效益显著我们这两个大棚,占地25亩,里面既种菜又养鱼,一年靠卖菜和鱼可以收入500多万元。
”一年四季,金口街道雷岭村霄垚农业大棚里始终生机盎然。
庞在虎察看苗情后,对今年产值更有信心了,我们这种鱼菜共生模式,不仅综合效益高,而且能让资源循环利用,更加绿色环保。
”2017年,金口街道聚焦产业发展所需,全面整治生态、美化环境、拓宽道路,吸引企业家庞在虎和弟弟庞宇轩、好朋友陈范斌一道,联合在雷岭村成立武汉霄垚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霄垚农业”)。
成立之初,霄垚农业就和武汉市农业科学院专家达成合作,培育出很多国内少有而又深受市场欢迎的品种,引进了鸡尾葡萄柚、大桥桃等新优品种,让高品质、高效率成为其产业发展的主心骨”。
无论是秋冬还是初春,霄垚农业大棚10个圈养池中饲养的赤眼鳕鱼、鲈鱼、鳜鱼在欢快地游动着;另一边是一排排水槽,水槽下方喂养着罗氏沼虾、泥鳅,水面上根据季节种满了油麦菜、生菜、水芹等时令蔬菜,绿油油一片,长势喜人。
仔细探究,记者发现这里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全年不停歇。
用养鱼的水种菜,用菜的根系过滤水,过滤后的水再养鱼,这就形成了一个小型生态系统。
”庞在虎介绍说,为了提高水的质量,大棚内还设置了生物过滤器,从圈养池流出的水必须经过生物过滤器和生化池再流向水槽,这样一来,养出的鱼肉没有土腥味,长出的蔬菜能吃出小时候的味儿”。
2023年,霄垚农业与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签订《鳜鱼工厂化周年繁育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合作项目,破除鳜鱼养殖的季节壁垒和饵料壁垒,实现鳜鱼苗全年稳定供应,养殖收益提升30%。
谁能想到这样一块寸土变寸金的土地上,5年前还长满了杂草,是一片荒芜的景象。
通过盘活土地资源,发展生态农业、智慧农业,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从10万~40万元的跨越式增长,务工村民每年人均增收两万元以上。
”雷岭村党支部书记王涛说。
模式赋能:户均收入大幅增加在素有武汉南郊第一村”美誉的金口街道南岸一村,周围10公里范围内,有金口和嘉鱼两大万亩蔬菜、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在推广规模农业种植、发展健康农旅产业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
过去南岸一村村民主要种植水稻,收入一直提不上来。
近年来,通过实施引才驱动+村企联动+服务带动”发展模式,吸引人才回归创办农业龙头企业,共同参与乡村规划和产业发展。
为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我们积极探索村企互联新模式,村集体与谷丰塘等公司成立合作公司,村占股10%,保底分红10万元,村民也能通过多种方式增加收入。
”南岸一村党支部书记陈军介绍,村集体还成立了企业服务专班,负责为各涉农主体提供信息咨询、跑腿办事、纾难解困等全方位服务保障,并引导村民积极配合流转土地,参与规模化种植,实现产业发展收益由村集体、村民、企业三方共享。
”依托党组织+合资公司+农户”的联农带农模式,南岸壹号生态农业科技公司建成集蔬果采摘、农耕体验、观光旅游、餐饮住宿等于一体的乐福公社。
乐福公社3个月营业收入超过30万元。
”南岸壹号生态农业科技公司负责人袁灿说,周末和节假日,我们这里民宿全部住满,仅餐厅一天接待游客就超过2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