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蜂种知识:有中蜂和意蜂两种蜂种。2、生活习性:蜜蜂是典型的社会性昆虫,整个蜂群由一只蜂王、少量雄蜂和大量工蜂组成。3、养蜂场地:一定要选择蜜源丰富且相对连续的地方。4、养蜂工具:蜂箱的作用是为蜂群提供繁衍生息的处所。5、管理技术:规模化养蜂场一般都会定向培育优质蜂王。
一、蜂种知识
1、中蜂
(1)中蜂全称中华蜜蜂,不但是我国独有的优良蜂种,同时也是我国养殖历史最悠久的蜂种。
(2)优点是对我国自然环境有极强的适应能力,缺点是采蜜性能不如意蜂且易自然分蜂和弃巢迁飞。
2、意蜂
(1)意蜂全称意大利蜂,不仅是蜜浆兼产型理想品种,也是生产花粉和蜂浆的理想蜂种。
(2)优点是群势强大且采蜜性能远远强于中蜂,缺点是对我国的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远比不上中蜂。
二、生活习性
1、社会性
(1)蜜蜂是典型的社会性昆虫,整个蜂群由一只蜂王、少量雄蜂和大量工蜂组成。
(2)蜂王主要负责产卵来培育新蜂,雄蜂主要负责与新蜂王交尾,而工蜂则承担群内几乎所有的劳作。
2、筑巢性
(1)蜜蜂是典型的筑巢性昆虫,蜂群不管是哺育幼虫还是储备食物都离不开蜂巢,而蜂巢则是工蜂用腹部蜡腺所分泌的蜂蜡修筑成的。
(2)蜜蜂对筑巢环境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
3、群居性
(1)蜜蜂是典型的群居性昆虫,但除了雄蜂以外蜂群与蜂群之间并不来往,而蜂群内部则靠独有的群味来辨别异同。
(2)若群味相同则可在蜂巢内自由通行,但若群味不同则将大大出手。
4、储藏性
(1)蜜蜂是典型的储食性昆虫,蜜源丰富时工蜂会大量采集花粉和花蜜并存储在蜂巢中(蜂蜜是蜜蜂用花蜜酿制成的)。
(2)若外界蜜源匮乏或天气不适宜工蜂采集时蜂群便以储备的食物为生。
三、养蜂场地
1、蜜源丰富
(1)蜜蜂的生存和繁殖离不开蜜源的支撑,如果附近的蜜源不足连自己的生存都成问题,就更不要指望能通过养蜂来获取蜂蜜和花粉了。
(2)养蜂场地一定要选择蜜源丰富且相对连续的地方。
2、气候适宜
(1)蜜蜂对气候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但在小气候适宜的地方饲养蜜蜂更利于蜂群的发展,例如温度不适时蜂群为了调控温度会增加负担。
(2)养蜂场地一定要选择小气候适宜的地方。
3、环境安静
(1)蜜蜂在安静的环境下才能稳定发展,在嘈杂的地方蜂群无法安静的育虫和采花酿蜜,若蜂群受到严重惊扰甚至可能弃巢而逃.
(2)养蜂场地一定要选择偏僻且鲜有人畜打扰的地方。
4、敌害要少
(1)蜜蜂在自然界中有很多天敌,例如胡蜂、蜘蛛、蛙类等都会捕杀蜜蜂,尤以胡蜂对蜜蜂的威胁最大,特别是夏秋季节胡蜂往往集中侵袭蜂群.
(2)养蜂场地一定要选择敌害少的地方。
四、养蜂工具
1、蜂箱
(1)蜂箱的作用是为蜂群提供繁衍生息的处所,主要分为传统蜂箱和活框蜂箱两个大类,其中传统蜂箱有圆桶蜂箱、格子蜂箱等等.
(2)活框蜂箱则有十框蜂箱、达旦蜂箱、十二框方形蜂箱等。
2、巢基
(1)巢础是人工制造的蜜蜂巢房的房基,主要有蜡制巢础和塑料巢础两种,目前养蜂人主要使用的是蜡制巢础.
(2)蜂种不同巢础房眼的大小也不相同,养蜂时一定要选择与蜂种相对应的巢础。
3、蜂帽
(1)蜂帽是养蜂人管理蜂群时的保护工具,主要作用是防止养蜂人被蜜蜂蛰伤。
(2)目前使用得最多的是用白色尼龙纱制成,前端透视部分用有网眼的尼龙纱,使用时像戴帽子一样戴在头上。
4、其他
(1)养蜂工具的作用是提高养蜂效率,例如摇蜜机可快速将蜂蜜从巢脾上分离出来,而蜂扫则可清扫巢脾上附着的蜜蜂.
(2)养蜂工具还有饲喂器、起刮刀、隔王板、囚王笼、移虫针等等。
五、管理技术
1、饲喂
(1)饲喂是养蜂人必须掌握的关键技术,具体可分为补助饲喂和奖励饲喂两种。
(2)其中补助饲喂是给蜂群补足生存所必需的食物,而奖励饲喂则是用于刺激蜂王产卵和激励工蜂哺育幼虫。
2、分蜂
(1)分蜂是扩大蜜蜂种群数量的主要方式,具体可为分自然分蜂和人工分蜂两种。
(2)其中自然分蜂是指蜂群分蜂后再收捕分蜂群,而人工分蜂则是在蜂群未自然分蜂之前便人工拆分蜂群。
3、并群
(1)并群是指将两群或多群合并成一群,例如蜂群过于弱小且无单独成群的价值时可将其合并到其他蜂群中.
(2)在大流蜜到来之前也可将多个弱群合并成一个群势较为强大的生产群。
并群是指将两群或多群合并成一群,例如蜂群过于弱小且无单独成群的价值时可将其合并到其他蜂群中,另外在大流蜜到来之前也可将多个弱群合并成一个群势较为强大的生产群。并群是指将两群或多群合并成一群,例如蜂群过于弱小且无单独成群的价值时可将其合并到其他蜂群中,另外在大流蜜到来之前也可将多个弱群合并成一个群势较为强大的生产群
4、育王
(1)蜂王是蜂群最核心、最不可或缺的成员,实蜂群的发展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蜂王的质量。
(2)育王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大量优质蜂王,因此规模化养蜂场一般都会定向培育优质蜂王。
5、介王
(1)介王是指为蜂群重新介入一只新蜂王,例如蜂群失王后要及时介入一只新蜂王以延续蜂群,否则蜂群可能因长期没有蜂王而逐渐灭亡。
(2)更换老弱病残蜂王时也要用到介王技术。
6、防病
蜂病防治一直都是蜜蜂养殖最重要的部分,一旦爆发病害轻者影响蜂群的正常发展,重者甚至可能导致全场蜂大量死亡,因此要求养蜂人要了解蜜蜂常见病虫害的症状并掌握防治方法。
蜜蜂养殖技术方法有哪些?
蜜蜂属于变温动物,然而由成千上万只蜜蜂组成的蜂群,具有恒温动物所特有的调节体温的能力。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蜜蜂养殖技术之生活环境的要求1.蜜蜂养殖需要的温度
蜜蜂数量越多,蜂巢内温度越稳定,并能够保持在适温34摄氏度-35摄氏度的范围内。温度太高或太低均不利于其发育和繁殖。如在27摄氏度时封盖子虽然能羽化为成虫,但没有采集力;30摄氏度时羽化推迟4天;37摄氏度时羽化期缩短3天,但有大量封盖子死亡(见子不见蜂)。蜜蜂生活的最适温度为15摄氏度-25摄氏度。气温在5摄氏度-35摄氏度时(白昼荫处气温)蜜蜂就能出巢活动。气温长时期在10摄氏度以下蜂王停止产卵,蜜蜂减少或停止出巢活动,在蜂巢内结成蜂团,转入断子越冬期。在温带地区,冬季蜂王停止产卵,只有老蜂逐渐死亡,没有新蜂羽化,蜂群中蜜蜂的数量逐渐减少;夏季蜂王每日的产卵量往往超过1500粒,新蜂的羽化数大大超过老蜂的死亡数,蜜蜂的数量逐渐增多,蜂群发展到高峰。一年四季气温变化很大,为了生存,蜜蜂通过各种方式来调节箱内温度。在炎热的夏季,当蜂巢内温度超过适温范围时,蜜蜂外出采水,蒸发水分(扇风)进行降温,当蜂巢受烈日暴晒,辐射热过高时,蜜蜂离开巢脾,集结到巢内较大的空间及堆集到巢门口散发热量,这种现象生产上称?离脾?。相反,遇到寒冷时,蜜蜂离开边脾,聚集在蜂巢中央的子脾上护子,生产上称缩团。在严寒的冬季,蜂群结团越冬。蜂团外围适温6摄氏度-10摄氏度,蜂团中心适温24摄氏度~30摄氏度,若保温不当,蜜蜂以吃蜜运动、散团等行为来调节温度。由于新陈代谢增强,一是影响蜜蜂寿命,二是饲料耗量增加。
2.蜜蜂养殖需要的湿度
蜂巢内空气的相对湿度高低与外界空气的温湿度、巢内饲养温度、蜜蜂生理状况及正在发育个体的数量有关系。正常蜂巢中央的相对湿度为77%-84%,蜂巢内各部位的湿度变动在25%-100%之间。在流蜜期,蜂巢中央湿度为55%-60%;如果自然界没有流蜜,子脾之间的相对湿度为76%-91%,因为哺育子脾需要较高的湿度,酿蜜时因蒸发采集来花蜜中的过剩水分,而需降低湿度。越冬期最适宜的相对湿度为75%-80%,如果巢内干燥,蜜蜂体内及巢蜜中水分蒸发快,蜜蜂会感到口渴而吵闹,导致越冬失败。蜜蜂除了利用代谢水分外,以采水及喷水滴蒸发水分,提高巢内湿度,以扇风来降低巢内湿度。
3.蜜蜂养殖需要的光的影响
日照能刺激蜜蜂出动,采集季节为一年的长日照季节,蜂箱宜放阴凉处,巢门朝南,夜晚蜜蜂也有趋光现象,夜晚应处在黑暗环境。
4.蜜蜂养殖的其他气候因素
蜜蜂生活要求流动新鲜的空气,当空气不流通,群蜂易显不安状态,特别闷热场合更十分危险。阵雨或突然的暴晒,对于蜜蜂出动安全亦有很大的影响。海滨经常风大的地区,蜜蜂采集活动被迫贴地面飞行,因此,选择场址,对于风力、风向的频度以及所处范围的天然屏障或人造屏障都必须加以注意。
蜜蜂养殖技术之常见疾病的防治一、蜜蜂养殖的囊状幼虫病。
又名囊雏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幼虫传染病。春末夏初多发,主要传染源为被污染的饲料。病虫一般于5-6日龄大量死亡,发病蜂群子脾中常出现不规则的空房。
防治:选育抗病蜂种,加强饲养管理。密集蜂群,加强保护、保温。断子清巢,减少传染源。备足饲料提高蜂群抗病力。
药物治疗:将市售碘酊加水配成1-3%的溶液再加少量白糖,配成稀糖液喷脾。使用浓度要由低到高,最好在傍晚使用。按每框蜂病毒灵1片,多种维生素1片,调入糖浆内喂蜂。
二、蜜蜂养殖的麻痹病。
又叫黑蜂病或瘫痪病,病原体为慢性麻痹病毒和急性麻痹病毒。一般春秋季在成年蜂中所发生的,多为麻痹病。气温较低的早春或晚秋多以大肚型为主,夏秋季多以黑蜂型为主。主要通过蜜蜂的饲料交换传播。
防治:替换蜂王,加强保温,防止蜂群受潮,给病蜂群饲喂奶粉、黄豆粉等蛋白质饲料,提高其抗病力。
药物治疗。20万单位的金霉素或新生霉素兑入1千克糖浆,每框蜂喂50-100克,隔3-4天喂1次,3-4次为一疗程,或每千克糖浆加病毒灵3-4片,每框蜂喂50克,3-4次为1疗程。也可用1千克糖浆对板蓝根冲剂20克、土霉素2片,隔天喂1次,连用4次。
三、蜜蜂养殖的美洲幼虫腐臭病。
又叫烂子病,是由幼虫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封盖幼虫传染病,被污染的饲料和巢脾是传染源。腐烂的幼虫有黏性,挑起能拉细丝,有鱼臭味。
防治:加强检疫,杜绝病源,不购病蜂,禁用来路不明的饲料。对蜂群用0.1%的磺胺噻唑糖浆预防。发现病蜂群,立即隔离治疗。对重病群要彻底换箱及脾,彻底消毒,轻病群进行人工清巢和消毒。土霉素、四环素、磺胺噻唑钠3种药物可交替使用。每群蜂用土霉素粉5万-10万单位(四环素10万-20万单位,磺胺噻唑钠0.5-1克)混于0.5千克白糖中,加食用油揉成团连喂4-5天后改为隔天饲喂,直至不见烂子为止。
四、蜜蜂养殖的欧洲幼虫腐臭病。
主要是未封盖幼虫的传染病。由蜂房链球菌、蜂房芽孢杆菌,蜜蜂链球菌和蜂房杆菌等多种细菌混合感染所致。春秋两季易发。患病幼虫一般死于4-5日龄,尸体有很浓的酸臭气味,但无黏性,易被工蜂拉出清除。
防治:加强饲养管理,紧缩巢脾,饲料要充足。早春对病蜂群适当补饲蛋白质饲料,以提高蜂群的清巢力和抗病力。用每千克糖浆加入10万-20万单位链霉素或土霉素,按每框蜂50-100克进行饲喂,每4-5天给药1次,连用3-4次为一疗程。
五、蜜蜂养殖孢子虫病。
又叫蜜蜂微粒子病,是由蜜蜂微孢子虫引起的蜜蜂成虫慢性传染病。早春、晚秋和越冬期间多发。病蜂逐渐衰弱,头尾发黑,并伴有腹泻。失去飞翔力的病蜂常爬行,不久即死亡。
防治:备足优质越冬饲料和创造良好的越冬环境。对病群蜂箱、巢脾和蜂具彻底消毒,更换病群蜂王。1千克糖浆加入灭滴灵0.5克,每群每次喂0.3-0.5千克,每隔3-4天喂1次,连续喂4-5次为一疗程。
六、蜜蜂养殖的螨病。
由大、小蜂螨体外寄生所致。至蜂群采集力下降,寿命缩短。常见遍地死蜂及蛹、翅、足缺残的幼蜂乱爬,蜂群势急剧下降。
防治:常用药剂有杀蛾1号、2号、3号、速杀螨等。在巢内没有封盖时治螨是最佳时期,如能在蜂群断子后越冬前治疗2-3次,冬末春初蜂群开始繁殖前再治2-3次,就能有效地控制蜂螨。
安全养蜂慎用三药一、双甲脒
双甲脒是一种长期以来普遍应用的杀螨剂。经过大多数的实验证明:双甲脒具有较好的落螨效果,经过正常施药基本可以满足控制蜂群大蜂螨基数的目的。
双甲脒残留物在蜂体内会对蜜蜂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很多国家禁止其在蜂病上的使用。但由于价格便宜,很多蜂农大量使用,造成蜂蜜中双甲脒残留量严重超标。所以我们要正确使用双甲脒。
用法与用量:悬挂于蜂群空隙处,每群1条,点燃密闭熏烟15分钟,每周1次,3周为一个疗程。一般在生产期前一个月停止用药较好。
二、氟氯苯氰菊酯条
氟氯苯氰菊酯条(每片条含有效成分3.6克)是一种对我国来说较新的防治蜂螨药,在国外已被安全使用一段时期,其抗蜂螨药效受到肯定,剂量小,不易引起残留。
该药物是通过与蜜蜂接触从而使附着在幼蜂身体上的大螨或小螨脱落,达到杀螨的效果。氟氯苯氰菊酯药物残留在蜂箱中的传播史通过沾有该药物的蜜蜂身体在巢脾上的活动完成的,而巢脾的修建和加固是通过蜜蜂分泌蜜蜡实现的,因此氟氯苯氰菊酯只可能通过这种形式造成对蜂蜜的残留,故不会有蜂体残留的现象。
用法与用量:悬挂于蜂群内,一般蜂群使用4条,幼龄蜂群用量减半。对于占据几个孵育室的较大蜂群,每箱用4条,以保证蜂箱足够的用量。6周为一个疗程,采蜜期禁用。
三、盐酸金刚烷胺粉
盐酸金刚烷胺,抗病毒药物。自1971年生产以来一直用于抗流感和抗病毒感染。白色晶体,无臭,易溶于水和乙醇,加热能升华。盐酸金刚烷胺能阻止流感病毒穿入宿主细胞,并能在动物脑中加快多巴胺的释放,有抗运动障碍的效果。在养蜂用药中常用于防治蜜蜂囊状幼虫病。
用法与用量:饲喂,每升50%糖水加该药物2克,每群250毫升,3天1次,连用6次,采蜜期停止使用。
蜜蜂养殖是一门大学问,其养殖技术也是相当地讲究,怎样养殖好蜜蜂呢,要学习哪些技术方法,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希望对你有帮助。
蜜蜂养殖前景
1、蜂蜜: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天然滋养食品,也是最常用的滋补品之一。据分析,含有与人体血清浓度相近的多种无机盐和维生素、铁、钙、铜、锰、钾、磷等多种有机酸和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是人们常用的滋补品,有“老年人的牛奶”的美称。蜂王浆更是高阶营养品,不但可增强体质,延长寿命,还可治疗神经衰弱、贫血、胃溃疡等慢性病。蜂花粉被人们誉为“微型营养库”,干燥后颜色深浅不一,可以直接食用或泡入冷水中当饮料。
2、蜂蜡和蜂胶:都是轻工业的原料。蜂胶还被称为“紫色黄金”,在全世界的产量比黄金还少。
3、蜂毒:对风溼、神经炎等均有疗效。以夹子夹住工蜂,用它的尾针钉患者的穴道,让蜂毒进入体内,达到某种的治疗效果。
强群饲养管理
1、选王:宜选用评分70分以上二级以上种王。选用春季或冬季换王,1年应换王1次或2次,保持蜂群强势。
2、双王群、双箱饲养:提倡双王群和双箱饲养。采用朗氏十框箱或朗氏十二框箱比十框箱大80mm,用框式隔王板将箱内空间隔成2个室,每室养1群,巢门可开设在箱前面,可采用2块框式隔王板将蜂王分别限制在侧壁向1~2框内产卵,箱中央供贮蜜;或用囚王笼扣1只蜂王,用1块框式隔王板将另蜂王限制在侧向1~2框内产卵,箱内其他部份供贮蜜。采用中蜂十框标准箱或FWF型中蜂箱,用框式隔王板将箱内空间隔成2个室,每室养1群,巢门均开设在箱前向,平时平箱饲养双王箱,流蜜期可叠加继箱取蜜。加继箱时应从巢箱提取3~4框盖子脾或大幼虫脾1张蜜粉脾放在继箱一侧,外加隔板,在巢脾内补加空巢脾,巢箱或继箱间加隔王板,让蜂王在巢箱内产卵,或不加隔王板让蜂王在整个箱体内产卵。产蜜期应在巢箱和继箱间加隔王板。
3、保持群内饲料充足:当外界蜜粉缺乏,群内又无贮存时,应采用灭菌的花粉灌脾饲喂,或花粉代替品制成花粉饼置于框梁上饲喂;缺蜜时,用饲喂器盛蜂蜜置于蜂箱内蜂箱内饲喂。饲喂宜在夜间和每次饲喂量应可供蜂群食用2~3d为宜。
蜂群繁殖期管理
1、繁殖期:一般分为春夏、秋季繁殖期,繁殖期应注意保温,供应足够饲料,及时扩大蜂群群势,人工育王、双王同箱饲养、防治病虫害。
2、人工育王:选取5框以上蜂群,用隔王板把蜂群分为育王区和繁殖区,蜂王留在繁殖区内;育王区内放蜜粉脾和幼虫脾,育王区占原巢脾的2/3,或将育王群的蜂王暂时提出,待王台被接受后再放回。采用内径200~250mm,高200~220mm的窄式育王框,育王框上安装直径8mm、深11mm的人工王台,台与台之间距离9mm~10mm,每框内移入24h内的幼虫15条~20条,移虫后立即放入育王区;次日,再提出育王框,取出台基内的幼虫,再从母群内移入18h~24h的幼虫,培育成蜂王。
3、组织交尾群:选用与母群没有血缘关系或外地引进的良种,在人工育王前20d前培育雄蜂;育王复式移虫后10 d,从强群提出1~2框粉蜜多的封盖子脾,带蜂放入1只优质王台注意不要挤压、倒置组成交尾群。蜂王交尾丢失后,再放入一个成熟王台,若两次丢失,则交尾群应合并。
4、人工分蜂后的饲养:从原群中抽出一框封盖子脾、一框蜜粉脾、一框幼虫脾入在隔壁板一侧,开侧巢门放成熟王台,新蜂王交尾成功后形成新群,新群同老群同箱饲养,以母女同箱或姊妹同箱箱饲养为宜,若工蜂偏集一群时,应调整群势,改变巢门方向。及时加基造脾,扩大蜂巢,并用新脾换老脾,当群势发展到5个巢脾时,应改为单箱饲养;流蜜期或气温25℃以上时,应改为单箱饲养。
蜂群越夏阶段管理
1、度夏准备:7月底至8月底野外蜜粉源缺乏,持续高温,这个时期为度夏期。度夏前应合并2框以下的弱群,每群应调整到4~5框群势,清除箱内或巢脾上的巢虫,群内应有1~2框封盖蜜脾。
2、降温管理:应将蜂箱移至树荫或屋檐下,或搭凉棚遮荫,中午高温时可在蜂箱四周洒水降温,开启通气窗和扩大巢门,以利于蜂群降温。气温超过35℃时,给蜂群喂水和箱外洒水,为蜂群降温。
3、检查:高温天气应以箱外观察为主,防止蜂群产生飞逃“情绪”。若发现工蜂出勤少,应选择傍晚开箱检查,及时改善箱内条件。
4、天敌防治:夏季高温时,应垫高蜂箱防蟾蜍、蚂蚁为害蜂群,并经常捕打胡蜂等天敌。
5、越夏后检查:9月初,野外出现零星蜜源,蜂群开始繁殖,应及时全面检查,调整群势,清除巢虫,合并弱群并进行奖喂。
蜂群越冬阶段管理
1、最后一个蜜源流蜜期,给蜂群预留封盖蜜脾。合并蜂群更换衰老、产卵力差的蜂王。
2、在最后一个蜜源即将结束时,用强群的蜂和封盖子脾补充中小群,同时撤出蜂群中多余的巢脾,保持蜂脾相称或蜂略多于脾。
3、保持巢内充足的产卵空间和蜜粉饲料,并进行奖励饲喂。
4、越冬选择地势高、干燥、避风、安静、半阴半阳的落叶树下?放蜂群,中、后期树林落叶后,使蜂群采光充足。越冬初期,只需在副盖上加保温物。越冬中、后期,进行巢内保温。冬季气温降至0℃以下时,蜂群停止哺育幼虫,蜂群结团,并停止采集活动,并采取包裹蜂箱、留出巢门口等保温措施。
5、越冬蜂群管理。经常进行箱外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蜂群越冬的异常状况。在巢门侧耳倾听蜂群发出轻微的“嗡嗡”声或轻叩箱壁发出“嗡嗡”声,马上静下来,属正常情况。箱外检查发现工蜂在巢门口进出抖翅,箱内声音混乱,表明可能失王,应在晴暖的中午开箱检查,若失王应诱入储备王或并入他群。箱外检查发现蜂群喧闹不安,从巢内捣出断头缺翅的死蜂,并有巢脾碎块,可能有虫害,应及时驱杀,查询堵塞学习漏洞。箱外检查发现蜂群出现骚动不安,经久不息,可能是缺水或缺蜜。若蜂团散开,表明缺蜜,应加入蜜脾;若从巢门掏出蜂蜜结晶,可在巢门喂0.2%的食盐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