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怎么养?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3-13 14:36:13
字号:

养黄鳝的方法是:

黄鳝怎么养?

选择优质苗种。快速养鳝应选择体色深黄有大黑斑、无病无伤、敏感、争逃力强的种类。

合理密养。常规养殖,每平方米放养规格约50克的个体,密度为2千克左右最为合理。同时,池埂多(如埂沟式鳝池)、水草多、换水方便、排污彻底的鳝池放养密度可增大;相反则应减少。黄鳝规格大、放养总重可增加;规格小,放养总量应减少。有养殖经验的放养密度大;无经验者放养密度小。

大小分级分池。大小鳝同池或同网箱混养,整体增重倍数低,即整体生长速度慢,效益差。一般收购的“统货”,至少要分三个以上的等级饲养,分的等级越多,越利于养殖和整体快速增重。

黄鳝养殖法

黄鳝属底栖鱼类,适应性强,较耐低氧,多栖息于稻田、池塘、沟渠、湖泊的底层泥土中,昼伏夜出,夜间活动觅食。适宜水温在15~28℃,当水温低于10℃以下或高于30℃以上,则停止摄食、潜入洞穴越冬或度夏。黄鳝在自然水域中主要摄食鲜活水陆生昆虫及幼虫,也捕食蝌蚪、幼蛙、小鱼、小虾及贝类,兼食一些植物性饲料,如浮萍,菜屑;人工饲养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或颗料饲料。黄鳝贪食,在夏季活动频繁时,日食量约占体重的1/7。黄鳝耐饥饿,当饵料缺乏时,黄鳝会同类相残。黄鳝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高蛋白的滋补品,目前市场看好,供不应求,现将人工养殖黄鳝的关键技术简介如下:

1、选种人工养殖黄鳝苗种有两大来源,即人工繁殖和采集野生,无论哪种来源,选择苗种先要区别类型,后要鉴别优劣。

1.1 区别类型:区别黄鳝苗种类型,主要是看体色斑点,优质苗种鳝体**或略带金**,且其中有较大的黑褐色斑点。生长速度快,增重倍数可达5~6倍,产量和效益较高;中等苗种鳝体呈青**,杂斑较小,生长速度一般,增重可达3~4倍,适宜普通粗放养殖;劣质苗种,鳝体呈灰色或青灰色,杂斑不太明显,生长速度慢,增重仅1~2倍,其产量和效益更低,不宜人工养殖。

1.2 鉴别优劣:鉴别黄鳝苗种优劣要进行两看:一看捕捉方式;凡笼张和网捕的苗种可以选购;凡钩钓、电捕、药毒的苗种均不能采集。二看带水活动;游动自如,体表光亮,无红血斑,粘液适度,手捉有力为健康苗种;否则,游动滞缓,体无光泽,有红血斑,粘液脱落,手捉无力,多为弱鳝或病鳝。

2、消毒鳝池:苗种放养前要清池消毒,每立方米水可用生石灰180~225g,7~8天后方可投放苗种;苗种在放养前要进行消毒,用3%~4%盐水浸泡5~10分钟(气温低时间长些,气温高时间短些),浸泡后用清水冲洗方可入池饲养。

3、水质黄鳝喜生活在较为清净的水中,pH为7.6~8.5,池底要有一定的淤泥层,以静水或微流水水体为好,池中适当种植一些水生植物,每隔3~5天换1次水,夏季高温每2天换1次水,每次换水1/3~1/2;微流水则不必换水,流速控制在0.2m/秒以内,进水与池水温差不得超过3℃。黄鳝对水质要求严格,凡酸性土壤、肥水或腐败的水质,均不宜养殖。黄鳝在自然水域中不易生病,如水质偏酸、过肥,极易诱发病害,甚至会大批死亡。

4、驯食黄鳝对饵料的选择性较为严格,一经长期投喂一种饵料后就难以改变。因此,在饲养初期,必须在短期内做好驯食工作。第1次驯食,即投喂混合饵料,主要饵料中加入蚯蚓、蝇蛆、麦麸、米饭、菜屑。苗种入池第3天开始驯食,驯食的第1天投饲量为放养体重的1%~2%,第2~3天根据摄食情况酌情增减;如果摄食正常,以后逐天按1%左右增加,直到混合饵料完全代替原饵料,并达到正常摄食。(第1次驯食是苗种期过渡饵料)。第2次驯食,即投喂人工配合饵料或颗粒饵料。第1天投饲20%,如果摄食正常,以后逐天按20%比例递增投饲量,5天后,就可全部代替原饵料。(第2次驯食是幼、成体期广谱饵料)。

5、防病黄鳝在人工高密度集约化养殖过程中常见病有:

5.1 肠炎病 症状:主要看肛门颜色,肛门呈灰色为正常;肛门呈淡红、充血、紫红、外翻、为病鳝;有时鳃部出血,提起尾部,口流血水,表现拒食,属于细菌性感染,病程较短,死亡率高,防治:①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20~25g,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7天;②口服十滴水20ml或硫胺胍10g或呋喃西林20g;③每100kg黄鳝用氯霉素20g连喂3天。

5.2 出血病 症状:体表呈点状、块状或弥散状充血,腹部、喉部较为明显,有时口中流血,鳃部腐烂,发病较快,死亡率高。防治:①改善水质与环境卫生条件;②每立方米水用呋喃唑酮0.2~0.25g,全池泼洒;③用每毫升0.25单位的金霉素浸洗鳝体。 5.3 水霉病 症状:水霉菌丝主要寄生于黄鳝体表伤口上,蔓延呈白絮状,病原体多为真菌性的绵霉菌。防治:每立方米用孔雀石绿0.2g或甲基蓝3g或食盐0.05%和小苏打0.05%合剂,每3天1次,连续3次。

5.4 毛细线虫病 症状:此虫主要寄生于肠道中后部,虫体呈乳白色,病鳝逐渐减食消瘦。防治:口服1kg黄鳝用90%晶体敌百虫0.04~0.1g;或用90%晶体敌百虫2.5g拌1kg蚯蚓,连续3天,其中第2天每立方米水泼洒90%晶体敌百虫0.2g。

5.5 发烧病 症状:在高密度下,黄鳝分泌粘液的速率较高,废粘液得不到及时排除,发酵而释放高热,导致水温骤升,引起黄鳝体温升高,病鳝离穴,相互缠绕,粘液脱落,造成大批死亡。防治:①兑换新水;②每立方米水体用0.07%硫酸铜水溶液5g,全池泼洒;③增投少量泥鳅,以增加活水清残的能力。

6、注意事项:

6.1、人工养殖黄鳝科技含量较高,黄鳝对水质要求又十分苛刻;因此,各地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发展。

6.2、人工养殖黄鳝要因地制宜。有条件的地方,科技力量充足,可以上规模批量生产;农村专业户要采取小规模地滚动发展或暂养催肥的方式为宜,其经济效益也很好。

6.3、人工养殖黄鳝利用生态学的原理管理,其中特别要重视种植一些吸污性强的水生植物,如水花生、水葫芦等,这样对黄鳝一可隐蔽栖息,二可防暑降温,三可改良水质,四可净化水体。

6.4、人工养殖黄鳝防治病害必须以防为主。①溶菌酶减少。黄鳝体表粘液中的溶菌酶具有较强的杀菌能力,但在人工规模养殖时,由于运输受伤,密度较大,水质恶化,水温多变等因素导致溶菌酶减少,活性下降,病菌入侵而发病。②发现疾病较晚。黄鳝喜欢生活在淤泥中,开始生病不易发现,一旦发现,病已扩散,最佳治疗时期已过。③味觉过敏。黄鲜的味觉敏感,对无味、苦味,刺激性饵料拒绝吞咽;因此,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

6.5、人工养殖黄鳝要规格整齐,大小分开,一般以每公斤20尾为宜(因为每尾50g的苗种成活率高,增重快,产量高),放养密度每平方米1~2kg。

收起

1、自然繁殖

人工养殖黄鳝时,可以通过强化饲养管理和创造一个符合黄鳝繁殖的生态条件,以达到黄鳝自繁的目的。主要措施是:

(1)建造繁殖池或在饲养池中分割一块专做繁殖用。 在繁殖池中还需要再建一个面积较小的幼鳝保护池,池壁上多留些圆形或长方形孔洞,孔洞处用细眼铁丝网与繁殖池隔开,水能相通,幼鳝能从网眼中进入保护池,而雌雄亲鳝不能进入,以保护幼鳝。

(2)每平方米繁殖池内放入体长25~30厘米的亲鳝(多为雌性)3~4条。 不论雌雄,均需挑选色黄体壮的个体,在繁殖前1~2个月就精心管理,喂足蚯蚓、蝇蛆等高质量的动物性饵料。

(3)模拟黄鳝在田野中的产卵环境, 在繁殖池的四周(离池壁一定距离)和中间堆筑土埂,埂宽约20厘米,高出水面10~15厘米,埂上再栽些杂草。

(4)黄鳝产卵期间,保持环境安静。 繁殖池的水要先通过微细的流水或经常不断的渗水来保持良好的水质。进水要先通过幼鳝保护池,再缓流入繁殖池,通过缓流的刺激,可引诱鳝苗溯水而上,进入保护池。

(5)要在繁殖池和保护池中丢一些丝瓜筋、柳树根等柔软多须之物, 以便鳝苗隐蔽、栖息,也便于人工收集移养。

(6)黄鳝是分批产卵的,产卵延续的时间较长,等到当年的繁殖期过去以后, 可采用笼捕的方法将亲鳝全部捕起,另行饲养或处理,以避免幼鳝被吃掉。

2、受精卵的人工孵化

采用黄鳝受精卵,进行人工化,培育黄鳝苗是一个好办法。夏季在黄鳝产卵的旺季里,待秧田追肥、薅草、禾苗封行以后,在稻田的大围沟里,草多的堤冲塘堰周围的静水边,沟渠的静水处等地方寻找黄鳝卵。只要看到田、池中有泡沫堆,便是黄鳝的孵化巢,卵在其中。可用水瓢或大碗将卵同池沫轻轻捞起,装在带淡水的桶里,运回家中。将捕到的受精卵放在面盆、水缸或大瓦盆里时行静水孵化,保持水温在25℃~30℃之间,同时要保持水质新鲜,一般7天左右就可陆续孵出幼鳝苗,此时可在盆里放些丝瓜筋,让新的幼鳝有栖息隐蔽的地方。幼鳝出膜后的头几天,以它自身的卵黄为营养,不需摄食。待卵黄囊将近消失时,约7 天后可用煮熟的鸡蛋黄搅碎调成水液,浇在盆中饲喂。放养的密度不宜过大,可随着幼鳝的不断长大而分散饲养,不能摄食大颗粒的食物,投食时要少量多次,不要过量,待幼鳝长到10厘米以上时,可将蚯蚓煮熟切碎投喂。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bk/6_2231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