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的个体发育过程分为浮游幼体期和底栖生长期,两个发育期之间有变态过程。
1、受精受精作用是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现象,从精子入卵直至雌性生殖细胞完全同化为止。大多数海参类卵子是产出后在水中受精并进行发育。
2、卵裂卵子受精之后即开始发育,首先由单细胞的受精卵经过一系列董复的分裂形成一个多细胞的胚体,这个过程称为卵裂。
3、囊胚期 刺参的受精卵经过多次分裂,形成中空的囊胚,进人囊胚期。囊胚是卵裂的结果,是一个由单细胞的受精卵,经丁系列重复分裂而形成的多细胞胚体,外形像桑椹状而称为次分裂(分裂球达512个),胚体进人囊胚期。中央出现个大而圆的空腔称为囊胚腔。
4、原肠期?随着胚体的生长,到囊胚后期整个胚体按动、植物极逐渐拉长,出现一个双胚层的胚胎进人原肠期,胚体经24-28小时进人原肠期。
5、耳状幼体由原肠期继续发育的幼体从侧面看很像人的耳朵,故称之为耳状幼体。胚体经娴~48小时发育到耳状幼体期。
6、樽形幼体樽形幼体为刺参幼体变态的开始期。随着耳状幼体的进一步发育,幼体的背腹逐渐变为圆桶形,形状非常像海樽,困此称为樽形幼体。
7、五触手幼体也称为五腕幼体。随着樽形幼体的发育,纤毛环的纤毛逐渐消失,额区缩小,口几乎移到前端,5条触手伸出前庭能自由伸缩,因此称为五触手幼体。
8、稚参当幼体成为稚参时即为幼体变态的结束。五触手幼体后期,在形态上基本构成了刺参的雏形,幼体开始拉长并在体表形成一些外形似蜂窝状的钙质骨片。
扩展资料:
海参生长过程中,适宜的温度、盐度、PH、溶解氧等水质指标会对其产生影响。
一、温度:海参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是10-18度,高于24度左右开始进入夏眠,低于5度开始进入冬眠。海参外塘的水温一般都比较稳定,降温和升温都不是影响很大,不过在天气急剧变化的时候换水必须要量一量温度相差多少。
二、盐度:海参生长的最适宜的盐度是27-30,能够生存的盐度不超过39,不低于14,盐度的变化对海参影响很大,而且在日常管理中经常会碰到盐度不稳定的情况。
比如夏季雨非常大的时候,此时换水前一定要量好外海的盐度,若相差2个以下则可以换,若2个以上则尽量少换水,否则海参极易发生吐肠。
三、PH:海参生长最适宜的PH在7.5-8.5之间,PH值偏低,意味着水体溶氧低,二氧化碳含量高,细菌会大量的繁殖,若PH偏高,有毒的氨就会高,危害海参,外圈海参的PH一般都比较稳定。
四、溶解氧:外塘养殖海参的溶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因为它的偏差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海参的产量的高低以及决定着海参的生存,一般溶氧在6左右就可以,若低于4,则会大大的抑制海参的生长。
同时水中一些有害物质会大量滋生,所以建议一定要根据池塘情况,定期增氧,提前增氧,最好铺上增氧管或安装增氧机,可极大的改善日常缺氧问题。
百度百科-海参
1、养殖池塘的好坏对养殖是否成功有很大影响。海参对水质要求很高,养参池应该远离养参密集区,尽量选离海近的区域,潮流畅通,能纳自然潮水,无淡水注入、无污染源的有较好水源水质的区域。
2、海参是底栖水生动物,长期生活在水层底部,因此池底的环境,影响着海参生长发育。水层底部易积累海参粪便、淤泥、饵料、藻类,时间一长,池底的杂物开始腐烂变质,败坏水质,滋生细菌、霉菌等多种病菌,这样海参极易发病。为了保证海参的健康生长,要定期清理底泥,定期对池塘消毒。
3、选择确保选择的海参苗品质是经过有关检疫部门合格的。在看选择的参苗表面无损伤,干净,精力充沛,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管足有强大附着力,用手来回颠参苗,参苗快速伸缩、管足附着力强,肉刺坚挺的为健康苗。
4、投放密度投放密度影响海参产量和质量。所以要根据养参池的水质等情况合理控制放养密度,大致可以参考海参大小为200~1000头?kg-1的话,密度控制在60000~120000头?hm-2。
5、投放时间放养要注意时机,最好在春秋两季,主要是看水温,在春季水温在7-10℃时就要放养了,便于提高存活率。注:雨天,浪大不宜放养。
6、在投放参苗前要用药液进行消毒,减少海参病害的发生。
7、投放用水应经过紫外线消毒处理,确保水中杂物微生物能有效处理,保证海参处于洁净。
8、的生活环境,减少细菌滋生。
9、对已经发病的参池,应积极改善水质,增大换水量,在根据病参具体情况采取具体措施。
10、对健康的成参,可以定期用生石灰进行消毒,提高成参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