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面向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开设过文学概论、美学概论、传统文化与中国美学、西方美学史、文学批评学、文学研究方法论、中国20世纪美学等课程。 项目:
◇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首席专家,总经费80万元,2012年立项
◇国家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文史哲复合型教师教育人才创新模式培养实验区——文史哲通修课程体系研究与建设》,主持人,总经费50万元,立项时间:2008年。
◇国家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特色专业建设点《第二批特色专业点——汉语言文学》,主持人,经费20万元,立项时间:2008年。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般项目《东亚背景下中国美学的发生》,主持人,经费12万元,立项时间:2010年。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美学的人间性研究》,主持人,经费5万元,立项时间:2005年,已完成。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儒家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主持人,1996.6—1999,已完成
◇吉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儒家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主持人,1996.6—1999已完成
◇吉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现代美学意识形态性研究》,主持人,经费:0.6万元,立项时间:2004年,已完成。
◇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人文科学专业教育与学生人格教育的关系研究》,1万元,2005-2008。
◇ 吉林省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文学概论》,主持人。
◇ 东北师范大学创新团队项目《中国文化精神的形成与文学的发展》,150万元,2007-2011,首席专家,已完成。
论文:
73.《中国美学转型与生活美学新范式》,《哲学动态》,2013年第1期。
72.《面对感性的思考——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值得一读》,《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2期。
71.Wang Que and Liu Yuedi,MultipleDialogues on Living Aesthetics: A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estheticstowards Everyday life: East and West”,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Aesthetics Newsletter(《国际美学协会通讯》), Volume 41 - November, 2012.
70.《生活美学的多元对话》,《哲学动态》2012年第12期
69.《基于三种理论路径看微薄客与社会的关系》,《中国电话教育》,2012年第8期,第2作者。
68.《“气质”与“内涵”的双重回归/贺绿汀音乐思想的现实指向》,《文艺争鸣》,2012年10月号,第2作者。
67.《论20世纪40年代华南方言文学运动的有限合理性》,《学术研究》,2012年第9期,第2作者。
66.《“十七年”文艺理论译介中的“现代性”问题》,《外国问题研究》,2012年第3期,第2作者。
65.《殖民地语境与爵青的身份建构》,《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9期。
64.《1949—1956:新中国美学理论的统识》,《文艺争鸣》2011年4月号,第2作者。
63.《不求远因,不能明近果——中国学科美学发生的考察与反思》,《当代文坛》2011年第1期。
62.《贡布里希对中国新时期艺术观念的影响》,《文艺争鸣》,2011年1月号, 第2作者。
61.《“癸卯学制”与美学课在中国的最初确认和布局》,《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2期。
60.《植民地という言说空间における文学の振る舞い——爵青というのモダニズム小说を论ず》,王徳威《帝国主义と文学》、研文出版、2010年7月16日初版第1刷発行。
59.《中国新时期美学观念与人的主题——略论室内设计的美学衍变》(第2作者),《当代文坛》,2010年第2期。
58.《茶馆、劝业会和公园——中国近现代生活美学之一》,《文艺争鸣》,2010年7月号上半月。
57.《生活、身体以及文学消费——“新世纪文学”的婚恋叙事》(第2作者),《文艺争鸣》,2010年10月号上半月。
56.《美学课——民初“美学”教师肖像扫描》(第2作者),《文艺争鸣》,2010年5月号上半月。
55.《论人格构建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第2作者),《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54.《晚清至五四时期“美学”汉语名称的译名流变》(第2作者),东北师大学报,2009年第2期。
53.《美学关键词“崇高”的生成和流变》(第2作者),《文艺争鸣》2009年第11期。
52.《新闻的审美传播》(第2作者),《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第4期,国家级。
51.《中国の美学知识の形成——19世纪から20世纪初头の美学、美、美観概念を中心に》,铃木贞美?刘建辉编《东アジア近代における概念と知の再编成》、国际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2008年。
50.《20世纪初中国“美学”课程发展略论》(第2作者),《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2期。
49.《文学性与文学艺术终结论》(第2作者),《东北师大学报》,2008年第1期。
48.《前卫艺术的好处与坏处——兼论艺术对人类应该有用》,《文艺争鸣》,2008年第11期。
47.《文学经典的历史合法性和存在方式》,《文学评论》,2007年第2期,国家级。
46.《文学的审美属性——以卡夫卡的〈变形记〉为例》,《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第7期。
45.中国儿童文学是“现代”文学--评朱自强的《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娄底师专学报》,2003/07/01。
44.《关于文学新历史主义的思考》,《吉林大学学报》,2002/11/24。
43.《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与时空概念》,《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2/02/01。
42.《世纪末的觉醒——中国新时期文化的内在自觉》,《东北师大学报》,2001/03/01。
41.《一种特别关注历史价值的文化选择》,《丹东师专学报》,2000/04/01。
40.《儒家传统与赵树理的民众观》,《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0/05/01。
39.《历史的对话——读王曦昌长篇小说<紫色学历>》,《文艺争鸣》,CSSCI,2000/05/03。
38.《儒家文化的历史处境》,《社会科学战线》,2000/07/01。
37.《赵树理的政治忠诚及其文化背景》,《克山师专学报》,2000/07/04。
36.《儒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走向》,《东北师大学报》,核心期刊级,2000/03/01。
35.《人生观,主体性与思维能力》,《松辽学刊》,1999/01/04。
34.《儒家传统与茅盾的现实关切》,《求是学刊》,1999/03/01。
33.《儒家传统与茅盾的文学价值论》,《琼州大学学报》,1999/03/04。
32.《儒家传统与郭沫若的文学功利观》,《长春大学学报》,1999/04/03。
31.《儒家传统与茅盾的尚群观念》,《社会科学战线》,1999/04/04。
30.《儒家传统与鲁迅的历史本体观》,《沈阳师范学院学报》,学科二,1999/04/06。
29.《儒家传统与鲁迅的精神至上观》,《东北师大学报》,1999/05/02。
28.《艺术信仰的逃避——儒家文化与赵树理的文学工具理性》,《文艺争鸣》, 省级,1999/08/04。
27.《种学风,化新知,从教为乐》,《文艺争鸣》,1999/09/01。
26.《论儒家的救世精神》,《齐鲁学刊》,学科二,1998/04/03。
25.《道德人格:老舍毕生的追求》,《世纪论评》,1998/08/04。
24.《西化心态与五四文学观念》,《丹东师专学报》,1998/09/03。
23.《中庸传统与周作人的文化选择》,《东北师大学报》,1998/10/03。
22.《中庸传统与周作人的文化选择》,《东北师大学报》,1998/11/03。
21.《象征诗的天性》,《外国问题研究》,1997/01/01。
20.艾略特及其《荒原》再读解,《长春师院学报》,内刊,1997/01/01。
19.《文明时代对野蛮的认同》,《外国问题研究》,1997/02/01。
18.《儒家与五四文化重建》,《东北师大学报》,1997/02/01。
17.《儒家文化与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长白论丛》,1997/03/01。
16.《思维能力与知识结构的目标选择》,《教学研究》,内刊,1997/03/01
15.《香港女性作家的女性关怀》,《东北师大学报》,1997/04/01。
14.女性与命运的冲突—读《退休的女人》及其他,《新文化报》,1992/02/01。
13.《真理与时代文化》,《新文化报》,1992/03/01。
12.《主情的审美世界——谈日本人的美意识》,《外国问题研究》,学科二,1992/04/01。
11.里程碑铸就的华光——《狂人日记》和《浮云》创作启示,《东北师大学报》,1992/06/01。
10.《大文化氛围与美学突破》,《新文化报》,1992/10/19。
9.《社会批评与历史文化意识》,《新文化报》,1992/11/01。
8.《大众文艺与受众心理》,《新文化报》,1992/11/01。
7.《鲁迅的一个文化观》,《新文化报》,1992/11/01。
6.新文艺方向的呼唤——谈《讲话》的价值论思想,《新文化报》,1992/12/01。
5.《中国现代文学观发展述要》,《语言文学集》,1991/01/01。
4.《民族文化精神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畅然整合》,《文坛散论》,1991/02/01。
3.《论中国现代文学观的社会目的性》,《东北师大学报》,学科二,1991/03/01。
2.《相似的精神冲突,迥异的文化价值》,《小说报》,1989/02/01。
1.《教育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调节圈》,《现代日本经济》,1989/05/01。
著作:
1.《美育教程》,王确(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2006-08-01
2.《文学理论研究》,王确(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教材,2005-06-01
3.《文学理论教程》,王确(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2003-06-01
4.《文学概论》,王确(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2003-05-01
5.《西方文论选读》,王确(编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教材,2003-05-01
6.《西方文论》,王确(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2002-07-01
7.《西方文论选》,王确(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2002-07-01
8.《使命的自觉》,王确(自著),东北师大出版社,专著,2000-06-01
9.《文学概论》,王确(参编),吉林文史出版社,教材,1993-02-01
10.《东西方艺术辞典》,王确(副主编)
获奖:
1.学术论文《文学经典的历史合法性和存在方式》(独撰)获教育部第五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国家级,时间:2009年。
2.学术论文《文学的审美属性——以卡夫卡的〈变形记〉为例》获吉林省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吉林省政府奖,时间:2007年。
3.学术论文《文学经典的历史合法性和存在方式》获吉林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暨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一等奖,学会级,时间:2008年。
4.学术论文《文学的审美属性——以卡夫卡的〈变形记〉为例》获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优秀奖,学会级,时间:2007年。
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
论文关键词:英美文学 文学教师素质 互动原则
论文摘要:本文从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出发,针对英美文学课的学习意义、课堂教学内容和文学教师的素质三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互动教学原理,从而提高英美文学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 语文 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教学大纲还分别在四级、六级和八级的考试中对文学的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文学课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但现阶段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
1.教学内容分配不合理
目前使用的教材基本按照编年史的体例编排,从14世纪一直延续到20世纪。虽脉络清楚,有利于学生认识文学的源流关系,却存在时间跨度过长、厚古薄今的弊病。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大多侧重传统的经典作家,对当代作家很少问津。由于英语诗歌语言和现代英语语言有很大的区别,加上教师和学生的畏难心理,诗歌教学并未与小说、戏剧教学并重。此外,文学史与文选教学脱节,并没有将文选融入到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去,而是孤立地学习文学史或选读作品。
2.教学方法单一
绝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讲解, 对学生参与度要求不高。教师一味地单方面灌输,甚至照本宣读, 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不能及时吸收、消化教学内容,从而不能将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真、善、美等价值观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就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3.教师知识结构存在相对的不合理
目前,担任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师存在着专业局限性,比如专功文学专业的教师,对于语言学、翻译、哲学与历史等相关人文类学科的知识储备不足,没有将文学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发挥出来。文学是社会的镜子,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学作品中反映的所有问题,都与人文类学科相关。因此,英美文学课教师在相关人文知识领域的欠缺,导致英美文学课教学在深度、准确度与广度方面存在不足。
二、英美文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1.文学史应与文学作品选读并重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学习英美文学存在着语言障碍。作家与作家之间的写作风格迥异,语言特色更是千差万别。为了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原著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文学史和文学作品有机结合起来。
其一,联系历史背景来深刻理解作品。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是作家对社会境况的一种深沉反思。文学史教材一般按照时间顺序编写,不仅具有文学学科的特点,还具有历史学科的特点。只有把作品放到一定的历史环境中,才能理解作品的内涵和社会意义。以英国文学为例,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即文艺复兴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维多利亚时期和现代主义时期。其文学流派分别为人本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艺复兴时期,Shakespeare塑造了Portia、Bassanio、 Antonio、 Hamlet等一系列人本主义代表;新古典主义时期,Fielding刻画了Tom Jones等道德说教的典型形象;浪漫主义时期,Byron塑造了Don Juan等Byron式的英雄人物;维多利亚时期,Dickens笔下的David Copperfield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受害者,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罪恶;现代主义时期,Lawrence塑造了Paul等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分裂的、扭曲了的人物性格。文学教师应该搜集相关的文学背景和历史背景资料,力求把最能说明问题的贴切而又生动的材料介绍给学生,并使学生在学习文学史的过程中了解一定的英美两国历史。
其二,导入文化语境,辅助文学史与作品教学。文化语境?三源泉?,即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圣经》故事和亚瑟王传奇故事,是贯穿整个英美文学的脉络。因此,阐明文化语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纵观英美文学历史,像Shakespeare、Milton、Melville、Faulkner等作家的作品,大部分都有直接引用或间接借用这些文化语境源泉。文学教师本身应该熟悉并研读这些文化语境源泉故事,并向学生讲述这些故事,否则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不能吃透原文的内涵,特别是作品中包含的文化内涵。例如,Milton在《Paradise Lost》中直接引用了《圣经》故事:撒旦造反、伊甸园、偷食禁果等。如果没有文化语境知识,学生在阅读时很难跨越文化鸿沟。
其三,结合作家生平,把握作品的思想精神。分析文学作品,把握它的思想精神必须联系、考察作家的生平,尤其是他一生当中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事件和人物,以及他的创作思想。例如在学习D.H.Lawrence的'《Sons and Lovers》时,学生需要了解他的生平,父亲是一位粗俗的煤矿工人,母亲是一位有教养的教师,对婚姻不满,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倾注到她的两个儿子身上?D.H.Lawrence和他的哥哥。哥哥不幸夭折,母亲的爱全部给了D.H.Lawrence。母亲的爱超过了母亲对儿子正常的爱,以至于D.H.Lawrence不能与异性发展正常的关系。他后来与一位已婚女子结了婚,但他的一生都生活在母亲的阴影之中,可以说《Sons and Lovers》是他的生平写照。
2.采取互动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所谓的?百科全书?,是至高无上、不可动摇的权威。学生往往具有较高程度的焦虑感和被动感。在教学中,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是表现在教师与学生共同解决语言认知方面的问题,而且也表现在包括师生情感、人格在内的精神整体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相信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学习的潜力和能力。这对于学生增强自信心、消除焦虑感、解决被动学习尤为重要。英美文学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学生不免会产生畏惧感和枯燥感。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要求他们根据自己所查找的资料和信息进行陈述和发表意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的创造性。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思路,或对学生的陈述进行评论,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思维的独特之处和欠缺之处。另外,研究表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显著提升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教学模式,即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查询某一作家或某一文学时期的相关资料。学生在课堂上,将所掌握信息讲述出来,并加以自己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可解决语言问题并进行思想沟通。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友好合作精神。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之间具有信息差。不同的学生会对某一作家或作品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和评价。教师要认识到这种差异,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虽然一个人的视野是有限的,但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可以丰富和拓宽自己的视野。
3.教师完善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高校英美文学教师,首先不仅要熟悉英美两国文学,还要了解和精通中国文学及熟悉其他国别的文学,以便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满足学生学习文学专业知识的需求;其次,除文学专业知识外,教师应具有渊博的人文学科知识,要做到精通一门、熟悉几门、涉猎多门。对人文学科中的历史、哲学、心理学等与文学紧密相关的学科具有广博的知识;再次,教师须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具有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并且熟悉现代多媒体等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授学生如何查阅文献,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的能力;最后,英美文学教师须掌握丰富的本国文化知识,使学生了解英美文学史和作品的同时,提高对本国文化的热爱。努力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并能进行中西对比,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认识中西文化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
三、结论
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英美文学教学需要改革,其中教学过程的改革尤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文学史与文选的互动,才能使整个教学系统顺利地运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岂深,孙 铢 .英国文学选读(第一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2]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第二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3]佐斌.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程爱民等.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
[5]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孟育凤.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2007,(6).
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