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男性在到了一定的年龄肾功能就会下降,这也是人体的正常的现象。因为年纪大了,身体的各机能都在下降,所以很多男性都在想办法补肾壮阳。包括看医生吃药中药西药。那么补肾壮阳的中药有哪些?那些中药可以补肾壮阳?我们来看一看。。
1、补肾壮阳的中药有哪些
1、*羊藿
*羊藿茎叶含有*羊藿甙和挥发油。经证实,*羊藿有雄性激素样的作用,它通过促进精液分泌,使精囊充满精液后,反过来又能刺激感觉神经,从而激发欲望而致阴茎勃起。同时,*羊藿还可以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扩张周围血管,使血压下降,并能镇咳、祛痰、平喘。
2、肉苁蓉
肉苁蓉素有“沙漠人参”之美誉,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也是历代补肾壮阳类处方中,使用频度最高的补益药物之一。中医理论认为,肉苁蓉因其具有“滋肾壮阳,补益精血”之功能,还被历代王朝列为“贡品”。
3、巴戟天
巴戟天是一味补肾助阳效果非常好的中药,据说当年乾隆皇帝就经常用巴戟天来“补肾壮阳”。巴戟天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根,能够补肾助阳、祛风除湿,常用于治疗阳痿不举、小便频数、宫冷不孕、风湿腰膝疼痛、肾虚腰膝酸软等症。
4、锁阳
为锁阳科植物锁阳的全草。中医药认为性味甘,温;入肝、肾经。补肾润肠。治阳痿、尿血、血枯便秘、腰膝瘦弱。《本草从新》:“泄泻及阳易举而精不固者忌之。”《得配本草》:“大便滑,精不固,火盛便秘,阳道易举,心虚气胀皆禁用。”
5、牡蛎
从中医角度牡蛎通水气,滋润肺部,利于肾水。西医验证它是含锌最多的天然食品之一(每百克蚝肉含量高达100mg),也就是每天只吃2~3个牡蛎就提供你全天所需的锌。锌的巨大价值体现在它是男性生殖系统里至关重要的矿物质,尤其是近五十年男性的精子数量下降明显,更需补充足够的锌。
6、蛇床子
蛇床子,为伞形科植物蛇床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燥湿祛风,杀虫止痒,温肾壮阳之功效。常用于阴痒带下,湿疹瘙痒,湿痹腰痛,肾虚阳痿,宫冷不孕。
7、仙茅
中医认为仙茅味辛、甘,性温,入肾、肝经,有补肾阳,强筋骨,祛寒湿之功,常用于肾虚阳痿,滑精遗精,精冷不育,腰膝冷痛,寒湿痹痛及尿频遗尿等症。
8、肉桂
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皮及枝皮。中医药认为性味辛、甘,热;入脾、肾、膀胱经。可补元阳,暖腰膝,除积冷,壮阳道。主治命门火衰,元阳不足,阳痿不举,阴中寒冷。
9、续断
为川续断科植物川续断或续断的根。中医药认为性味苦、辛,微温;入肝、肾经。补肝肾,续筋骨,敛精止遗。主治腰腿酸软疼痛、带下遗精、阳小不准、阴中寒冷、欲望冷淡、杨梅疮、宫寒等。
10、羊肾
羊肾,为牛科山羊属动物山羊或绵羊属动物绵羊的肾,也称腰子。中医认为羊肾具有补肾气,益精髓的功效。男性吃羊肾的好处可以辅助治疗肾虚劳损,腰脊疼痛,足膝痿弱,耳聋,消渴,阳痿,尿频,遗溺。
2、补肾壮阳的食物
1、山药
性平,味甘,有健脾、补肺、固肾、益精之功,无论是阴虚火旺或是肾气不固而遗精早泄者,均宜常食多食。唐代食医孟诜曾说:“山药利丈夫,助阴力。”《日华诸家本草》记载:“山药助五脏,主泄精健忘。”《本草求真》亦云:“山药,本为食物,且其性涩,能治遗精不禁。”若能配合其他补肾固精食品,如芡实、莲子等一并服食,效力更佳。
2、芡实
性平,味甘涩,能固肾涩精、补脾止泄。明代医家缪希雍称芡实为“补脾胃,固精气之药也”。《本草纲目》也认为,芡实“益肾,治遗精”。wuyi洛在《本草从新》中亦云:“芡实补脾固肾,助气涩精,治梦遗滑精。”古代不少治疗遗精早泄的名方,如金锁固精丸、玉锁丹、水陆二仙丹等,均是以芡实为主,配合莲须、龙骨或金樱子等研制而成。《本草新编》的经验是:“芡实不特益精,且能涩精补肾,与山药并用,各为末,日日米饭调服。”
3、胡桃仁
能补肾固精,为滋补强壮食品,肉能润养,皮能敛涩,故肾虚遗精者宜食之。明代医家缪希雍说:“胡桃能入肾固精”。清?黄宫绣亦云:“胡桃涩精固肾。”《普济方》中记载:胡桃治“水弱火强,精自溢出。”这又说明对于心肾不交、阴虚火旺的遗精早泄者亦宜。《御药院方》中介绍:“胡桃一味,勿去黄皮,空腹食之,最能固精。”
4、白果
又称银杏,对遗精者宜蒸熟、炒熟或煨熟食用。明?李时珍曾说:“熟食温肺益气,定喘嗽,缩小便,止白浊。其气薄味厚,性涩而收。”《本草再新》认为,白果“补气养心,益肾滋阴”。民间常将白果作为治疗遗精的食品。如《山东中药》中载:白果“治遗精,遗尿。”《湖南药物志》中介绍:“治梦遗:银杏三粒,酒煮食,连食四至五日。”中国药科大学叶橘泉教授的经验有二,一是用白果仁10克,炒后入水煎,加糖,连汤食之,或炒燥研粉服。二是用生白果仁2~3粒,研末,另取鸡蛋1个,开个小孔,将白果末塞入鸡蛋,以纸糊封,于饭锅上蒸熟,每日吃蛋1~2个。
5、莲子
性平,味甘涩,能养心、益肾、补脾、固涩,体虚遗精早泄之人均宜食用,尤其是心肾不交而遗精者,食之更佳。正如明代医家李时珍所说:“莲肉清心固精,安靖上下君相火邪,使心肾交而成既济之妙。”所谓“君相火邪”是指心火肾火,心肾不交而言。《玉楸药解》中亦云:“莲子甘平,甚益脾胃,而固涩之性,最宜滑泄之家,遗精便溏,极有良效。”清代名医王孟英也指出:“固下焦,已遗精,可磨以和粉作糕或同米煮为粥饭,健脾益肾,颇著奇勋。”古代用以治疗“心肾不交而遗精”的清心莲子饮和瑞莲丸,治“梦遗泄精”的莲肉散等,均是以莲子为主的名方。
6、莲子心
为成熟莲子种仁内的绿色胚芽,民间常用以泡茶饮,有清心火,止遗精的作用,对心肾不交、阴虚火旺的遗精患者,食之最宜。如《随息居饮食谱》所云:“莲子心敛液止汗,清心安神,止血固精。”《温病条辨》中亦说:“莲心,由心走肾,能使心火下通于肾,又回环上升,能使肾水上潮于心。”这正是莲子心交通心肾的解说。《医林纂要》还介绍一法:“治遗精:莲子心一撮,为末,入辰砂一分。每服一钱,白汤下,日二。”这更增强了清心去热的作用。
7、豇豆
性平,味甘,其功有二,一是健脾,二是补肾,凡肾虚遗精者宜食之。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豇豆理中益气,补肾健胃,和五脏,生精髓。”现代《四川中药志》中亦载:“豇豆滋阴,健脾胃,治肾虚遗精。”
8、柏子仁
性平,味甘,有养心、安神、益智之功,对于劳心过度,心血亏损,精神恍惚,心神失养,怔忡惊悸,健忘遗精早泄之人,经常食用,有宁心定志,补肾滋阴的效果。著名古方“柏于养心丸”用于遗泄之证,就是以柏子仁为主。所以,明?李时珍称赞说:“柏子仁,性平而不寒不燥,味甘而补,辛而能润,其气清香,能透心肾,益脾胃,盖上品药也,宜乎滋养之剂用之。”
9、金樱子
俗名糖罐子、山石榴。其果实酸甜可食,并可以熬糖或酿酒,有涩精止遗的功效。《别录》云:“金樱子止遗泄。”《蜀本草》说它“涩精气。”《滇南本草》亦云:“金樱子涩精遗泄。”古代医家在治疗遗精的方剂中,每多用到金樱子。《明医指掌》中有一名方——金樱子膏:“治梦遗,精不固:金樱于十斤,剖开去子毛,于木臼内杵碎,水二升,煎成膏于服。”《食物中药与便方》中亦有介绍,治“遗精早泄:金樱子1500克,臼中捣碎,加水煎3次,去渣,过滤后再浓煎,加蜂蜜收膏,每日临睡时服1匙,开水冲服”。
10.凉粉果
俗称木馒头。性平,味甘。明?李时珍说它能“固精”。《乾坤生意秘韫》中介绍:“治惊悸遗精:木馒头、白牵牛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用米饮调下。”《上海常用中草药》亦载:“治阳痿遗精:凉粉果12克,律草12克,煎服,连服半个月。”
五输穴的位置及应用
鸡肉是家庭餐桌上的常见菜,且鸡的全身上下都可以食用,营养功效丰富。那么鸡肉适合哪些人吃呢?接下来请跟着我了解吧。
鸡肉的适用人群鸡肉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孕妇也可食用,孕期和产后皆可食用来补充营养。但产妇吃鸡肉有讲究,如果产后2周内乳汁分泌不足,就不要吃母鸡了。因为母鸡肉富含雌激素,能使乳汁分泌减少。这时候可以吃公鸡肉,公鸡肉富含雄激素,可以对抗雌激素而催乳。
1、老人、病人、产妇、小孩、体弱者更宜食用。
对营养不良、畏寒怕冷、乏力疲劳、月经不调、贫血、虚弱等有很好的食疗作用。
2、感冒发热、内火偏旺、痰湿偏重之人、肥胖症、患有热毒疖肿之人、高血压、血脂偏高、胆囊炎、胆石症的人忌食。
鸡肉鸡汤中含脂肪较多,会使血中胆固醇进一步升高,引起动脉硬化,冠心病,使血压持续升高,对病情不利;患有胆囊炎、胆石症的人忌食,以免刺激胆囊,引起胆绞痛发作。
3、鸡肉性温,助火,肝阳上亢及口腔糜烂、皮肤疖肿、大便秘结者不宜食用。
总之,鸡甘平偏温,营养丰富,吃鸡肉的增强体质,又不会使人过度肥胖。
鸡肉的药用价值1、治积劳虚损,或大病后不复:乌雌鸡一头,治如食法,以生地一斤(切),饴糖二升,纳鸡腹内,急缚,铜器贮甑中,蒸五升米久,须臾取出。食肉饮汁,勿啖盐。三月三度作之。并止盗汗。(《姚僧坦集验方》)
2、治虚弱劳伤,心腹邪气:乌雄鸡一只(挦洗净,切作决于),陈皮一钱(去白),良姜一钱,胡椒二钱,草果两个。以葱、醋、酱相和,入瓶内封口,令煮熟,空腹食。(《饮膳正要》)
3、治五噎饮食不下,胸膈妨塞,瘦弱无力:黄雌鸡一只(去毛、肠)炒作臛。面半斤,桂心末一分,赤茯苓一分(末)。上以桂心等末和面溲作索饼,于豉汁中煮,入睡食之。(《圣惠方》黄雌鸡臛索饼)
4、治反胃:反毛鸡一只,煮烂去骨,入人参、当归、食盐各半两,再同煮烂,食之至尽。(《乾坤生意》)
5、治中风湿痹,五缓六急,骨中疼痛,不能踏地:乌雌鸡一只煮熟,以豉汁、姜、椒、葱、酱调称作羹,空心食之。(《圣惠方》乌雌鸡羹)
6、治肾虚耳聋:乌雄鸡一只,治净,以无灰酒三升,煮熟,乘热食之,三、五只效。(《纲目》)
鸡肉吃多了好吗1、鸡皮:胆固醇含量高,少吃
鸡皮尽管美味,但不利身体健康。一般来说鸡皮中的脂肪较多,胆固醇较高,并且鸡皮中的污染物含量较高。尤其是烤鸡,经过烤制后,鸡皮中的胆固醇被氧化,形成胆固醇氧化产物,对人体造成较大危害。若温度控制不当,还有可能产生致癌物。因此,吃鸡时最好去掉鸡皮,更不要用鸡皮来做菜。
2、鸡脖:偶尔解馋可以,尽量少吃
这个部位肉很少,但血管和淋巴腺体却相对集中。偶尔吃些解馋是没有问题的,吃时最好去掉皮,因为淋巴等一些排毒腺体都集中在颈部的皮下脂肪,这些腺体中有动物体内的毒素、饲料中的激素等。
3、鸡尖(鸡屁股):不要吃
又称?鸡屁股?、?鸡臀尖?,指鸡屁股上端长尾羽的部位,肉肥嫩。这个部位是淋巴腺集中的地方,因淋巴腺中的巨噬细胞可吞食病菌和病毒,甚至还有致癌物质,但不能分解,因而毒素都会沉淀在臀尖内。时间一长,鸡尖就成了贮存病毒、病菌的大仓库。
4、鸡的内脏:不宜多吃
五输(输同腧)穴是十二经分布于肘膝以下五个特点输穴,简称五输穴,就是井、荥、输、经、合五个穴,因五输穴各其有特定五行属性,所以又有人将之称为五行穴,它是古人用做气血运行盛衰的比喻,因此每个穴位也就是其不同的作用。
关于五输穴的意义,《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五输,五五二十五输;六腑六输,六六三十六输;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灵枢本输篇还有所过为原),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这是说五脏(同臓)即肝、心、脾、肺、肾,每经各有五个输穴(井、荥、输、经、合)合计二十五输穴(此外还应包括心包手厥阴经亦有五输,实际六腑应有三十输穴)。六府(同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每经各有六个输穴(即井、荥、输、原、经、合),合计三十六穴(六脏没有原穴,以输代原,但因原穴与输穴在五行中为同一属性,所以虽有人另立章说明,但仍有人将之列入五行穴述说)。
至于“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它的意思是说:经气所出,如地所出,水的源头,故称井,形容脉气浅小,其穴位位于四肢爪甲之侧;经气流过之处,如刚出的泉水微流(溜即流也),故称荥,脉气稍大,其穴位于指(趾)、掌(跖);经气所灌注之处(输有输注之意),如水流由浅入深,故称输,脉气较盛,其穴多位于腕踝关节附近;经气所行部位(经有流行经过之意),像水在通畅的河道中流过,故称经,脉气流注,其穴多位于腕踝附近及经部;经气最后汇集,如百川的汇合入海(合有汇合注入之意,故称合,脉气深大,其穴位于周膝关节附近。但不超过肘膝关节而言,其穴位“手不过肘,足不过膝”,取穴方便安全,而且实用有效。
内经有关五输穴应用最广泛则是灵枢经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所说:“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穴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这里指出了五输主治五变的应用刚要,其应用大致可归类分析如下:
五输穴的五行属性,阴经与阳经的配合次序是不同的,其和临床应用的关系最大,必须熟记,难经六十六难说:“阴井木,阳井金,阴荧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就是阴经井木、荧火、输土、经金、合水;阳经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
这样的配合有什么理由吗?据难经六十四难解释说:“是刚柔之事也,阴井乙木,阳井庚金,阳井金,庚者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井金也,余皆类此。”这是将庚金与乙木就五行与天干融合说明(天干之五行系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其中甲丙戊庚壬属阳干,乙丁己辛癸属阴干),阴与阳相对,刚与柔相对,阳刚阴柔,金刚木柔,刚柔相济,其余四输依次类推。这样的配置,阴阳本身是自生,但彼此之间则相克,虽为相克,但实际则克中有生,这其中含有控制论的意义。
五输穴全部位于肘膝以下,肘膝下还包括络穴、郄穴、下合穴和八脉交会穴等特定穴位。这些穴道一直被认为治疗范围广,效果好的穴道,不仅可治疗局部,邻近和循经的疾病,还可治疗全身脏腑的疾病。一些高明的医生也就仅针手脚(指肘膝以下)的穴道即能达到起病愈合的目的。为什么肘膝以下的穴道效果好,治病广?从解剖学分析,除了与其所治疾病部位或脏腑有节段神经的牵连关系外,可以认为主要是由于肘膝以下的穴道,在大脑皮层的代表区特别大的缘故。神经解剖学知识指出,人体各部在大脑皮层上的投射代表区的大小,不是与人体该部体积的大小成正比,而是与该部的功能繁简成正比。手是劳动器官,足是运动器官,它们的功能很复杂,所以它们在大脑皮层上的投射代表区也就较人体其它部分大得多。因此将之应用于针灸也就是针肘膝以下的穴道,对大脑皮层的影响范围广,作用力强大。
还有在手上,拇指的功能比其它四个手指的功能复杂;在脚上,姆趾的功能比其它四个脚趾的功能复杂。因此拇指和姆指在大脑皮质的投射代表区更大,针灸医生常用靠近拇指位于第一、二掌骨之间的合谷穴(大肠经的原穴),和脚上靠近姆趾第一、二跖骨之间的太冲穴(肝经的原穴),认为这二个穴道治病的范围广,作用强,疗效高;同时把合谷、太冲两对穴道一起使用叫做“开四关”……..有镇静、镇定、镇痉等作用。可以治“诸脏腑病症”和很好疑难杂症,尤其是神经和精神方面的疾病更常有很好的疗效。董氏奇穴一一(手指)部位的穴位特多,疗效亦好,特别是大拇指上的五虎穴及妇科穴,其效果更非十四经穴所能及,这些亦就是基于此一原理之认识及应用。
五输穴是一种要穴归类法,有一少带多的优点。五输穴为五脏在经络的全息点。古人言:“善用针者,手不过肘,足不过膝,主要系指五输穴而言。如果说方剂有经方时方之分,针灸亦可分经方时方,灵活应用五输穴就如同方剂学活用经方一般,精要而速效。目前有关五输穴的应用,首先仍系以《内经》为主,其次则为《难经》所述者;此外尚有生克制化用法;同气相求用法(又称交应疗法);五门十变疗法;升降应用疗法;时间疗法等等。以下择要介绍:
(一)“病在脏者取之井”,井穴有醒脑开窍,宁神泄热及泻实祛邪的作用。可用于发现神志突变之急救或炎性证初发期之暴痛。或某一脏器之功能失调,有一定治疗作用,根据灵枢本藏篇所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古人以失神无知者为病在脏,又《伤寒论》说:“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井穴为十二经交接点,急救必用,例如:在少商、商阳点刺出血,能泻脏热,疏通经脉中气血凝滞,开郁通窍,对中风、热厥、喉肿、狂疾有特殊疗效;脾井隐白,配胃井厉兑能安神治梦靥不宁;隐白(脾统血)配肝井大墩(肝藏血)能治崩漏症;心井少冲,小肠井少泽均能治中风猝倒,卒然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少冲清热镇心尤有卓效;膀胱经井穴至阴能矫正胎位及治难产;肾经井穴涌泉善治各种厥逆及各种痫症,小儿惊风。此外中冲、关冲均能回阳救逆,治疗中风猝倒……。窍阴也能治失眠。从这些例子看来,可见病在脏者取之井,是经验的结晶。《乾坤生意》也说“凡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手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又治一切暴死恶侯,不省人事及绞肠痧,乃起死回生妙诀”,点明了井穴急救的特殊作用。
(二)“病变于色者取之荥”,阴经之荥属火,阳经之荥属水,病变于色多为火热或水寒所致。荥穴对各种病变于色的初发病期,及原发性神经痛有一定疗效,例如:临床上治疗肺热病(急性支气管发炎或肺炎)咳喘右颊先赤之初发病期,刺手太阴经之荥穴鱼际和手阳明经之荥穴二间,有退热镇咳平喘之效。鱼际穴对于肺热及肺热之气喘皆有立刻定喘之效。晕针时脸色惨白,可针心经荥穴少府强心解之。此外《灵枢?五邪篇》指出:“邪在肝即病肋中痛,取之行间(肝经之荥穴),以肝经行肋下,临床上治疗肋间神经痛刺行间,有镇痛疗效。还有三焦荥穴液门配肺荥鱼际善治喉病(见百证赋)等也在临床常用
(三)“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输穴有益气化湿之功,善治中满、倦怠、溏泄、疼痛之疾。输穴对于阵发性的神经痛及间歇性的发热有效,所谓:“时间时甚”就是有时间歇(停停),有时严重。这种状况的病变在临床最为常见,疼痛除“伤风”及“癌痛”外,几乎皆为“时间时甚”之痛。盖输穴非属土(阴经)即属木(阳经),木主风,土主湿,例如:风湿痛平时天气好则平安无事,下雨天潮即疼痛发作。还有疟疾癫痫也是有间歇性的发作,这些都是输穴主治的范围。个人临床常用束骨治后头痛颠顶痛,陷谷治前头痛,临泣治偏头痛,效果很好,这些便都是输穴。此外用各经输穴治风湿病痛也极有效,这都是从“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的原则出发所致。
(四)“病变于音者取穴经”,经穴之五行属性在脏属金,金与发音有关,金与肺相应,与风寒有关。经穴能温通经络,疏散风寒,经穴对于病变导致声音失常之症状,皆有疗效。对于各经病变累及某一器官,功能失调者也适用。例如:刺肺经之经穴经渠能治喘咳就是有调整呼吸器官功能紊乱的作用,又脾经脉连舌下,针灸大成记载刺脾经经穴商丘,能治舌本强痛就是一例。而前述之咳喘及舌本强痛亦皆能导致声音改变,此外心经经穴通里善治暴瘖(见金鉴)亦是本于“病变于音者取穴经”的原则下使用的。综合观察各经经穴,如:阳溪治牙痛(见席弘赋);解溪治风湿面肿(见金鉴赋)及颏部、下颌、前颈病变;阳谷(小肠经经穴)治颌肿口禁(见百症赋);昆仑(膀胱经经穴)能定喘(灵光赋)及治齿痛(金鉴);复溜(肾经经穴)能定喘;间使(心包经经穴)可治失音(百症赋)皆与咳喘或口部发音有关,足见此一定律的确有临床价值(五)“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合穴能益经气调整内脏器官之功能活动,主脏腑一切慢性病,有健脾强胃,具有培元之功,善治逆气、胀闷、泄泻等症。对于饮食不节所致之病变亦有特效,例如:肠胃有关消化之病多取足三里、曲池、阴陵泉等合穴。又刺手足阳明经之合穴曲池和足三里,则能促进消化、呼吸新陈代谢的强壮保健作用。尺泽、委中、足三里刺血能治饮食不节,急性肠胃病,又“经满而血者”取之于合,委中、足三里、曲泽、尺泽等合穴都是刺血常用的穴位。
此外,《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曾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这条是说荥穴、输穴适于治疗各经所过的体表和所属经脉病变,合穴则适于治疗体内各自所属六腑的疾病。这条所指出的取穴原则,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所谓“荥输治外经”,一系指荥输部位较浅,所以用治体表及经脉病,其次是与荥输的五行属性有关,盖阴经之荥穴属火,阳经之荥穴属水,水火与寒热有关,也就是与外感有关,而善治外感病。液门为外感起手针,治感冒甚效,配合肺荥鱼际疗效尤佳。阴经之输穴属土,阳经之输穴属木,土应脾主湿主肉,木应肝主风主筋,外经病多与风湿及筋肉有关,所以风湿肌肉疼痛之病多取输穴,外感风寒风热之病及上火火热,体寒阳虚之病多取荥穴。
例如:每一经之输穴皆善治本经之筋肉疼痛,如:束骨治腰痛,头痛太阳经走向之坐骨神经痛,临泣善治偏头痛,腰侧痛等少阳经之疼痛,又如上牙痛取内庭,下牙痛取二间、三间(玉龙赋、天星秘诀、席弘赋);耳鸣耳聋取液门、中渚、束骨等有效,这就都是“荥输治外经”的具体实践。至于合治内府,一则系合穴之本,水与肾相应为先天之本,针合穴有调先后天之作用。
据报道针刺 健康 人及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发现胃弛缓时会使收缩增强,胃紧张时能使之弛缓,并可解除幽门痉挛。又如:阳陵泉,用胆囊造影研究,发现针刺无胆囊疾患 健康 成年人时,阳陵泉能增强胆囊的运动和排空能力,因此对胆石症有一定作用。
这说明了“合治内府”是有科学道理的。《灵枢?夭寿刚柔篇》则说“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这条的意思是说内为阴,体内的五脏属阴,五脏有病,即所谓病在阴中之阴,当刺阴经的荥火穴和输土穴;外为阳,体表的皮肤属阳,如果皮肤有病即所谓病在阳中之阳,就当刺阳经的合土穴;外为阳,体表的筋骨属阴,如果筋骨有病,即所谓病在阳中之阴,就当刺阴经的经金穴;内为阴,体内的六腑属阳,如果六腑有病,所谓病在阴中之阳,就当刺阳经的络穴。针对上述原则,五脏有病可取荥穴、输穴。
如:心经有火,出现舌赤、口燥、心烦等症时,可取心包经的荥穴劳宫、输穴大陵治之。肾经有热,出现尿频、溲赤、腰痛等症状时,可取荥穴然谷、输穴太溪治疗。此处取荥输主要是指阴经之荥输,与前述荥输主外经,多系去阳经之荥输有别。
病在脏(阴之阴)取荥输之原因大致如下:脏病以心病为急,又心为五脏六腑之主“主明则下安”阴经荥穴属火,与心相应,针之有护心气之作用。阴经之输穴属土,针之有健脾固后天之本的作用,而且阴经之输穴与原穴同穴,《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患当取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针输穴有调脏腑原气之作用。病在皮肤(阳之阳)取阳经合穴,如皮肤瘙痒、荨麻疹等病常用大肠经曲池穴治疗。其它天井、足三里、委中(刺血为主),阳陵(治带状疱疹)均能治相应的各经皮肤病变。盖合穴属土,刺合穴一则通于脾,清热利湿,一则补土生金,增强皮肤之抗病力。
还有《灵枢经?本输篇》曾说:“春取络脉诸荥……夏取诸输络……秋取诸合……冬取诸井……。”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也说:“……冬刺井……春刺荥…..夏刺输……长夏刺经……秋刺合”这些都与季节有关,留在时间疗法部分再相加说明。
二、 难经一般用法
难经六十八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咳喘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此五脏六腑井荥输经合所主病也。这就是五输穴配合五行属性及臓象所提出的治例,为什么说:井可治心下满,荥穴可治身热,输穴可治体重节痛,经穴可治咳喘寒热,合可治逆气泻泄?因为井在脏属木为肝,肝分泌胆汁,输送到十二指肠,以助消化,若肝失调达而郁结,则中脘必现痞满,故心下满,可当取井穴;荥穴在脏属火属心,心主血脉,脉是营养全身的根本,若受外邪侵入,阻碍营养进行,使体内发生变化,即现身热,当刺荥穴,荥穴能清热泻火,治疗各种热性病(急性热性病),也能育阴清热,治慢性热病;输在脏属脾属土,脾助消化,相当于西医的淋巴,若其吸收运化迟滞,就发生体重节痛,当取输穴,输穴能补土益气化湿,除疼痛外,肿满倦怠,泄泻都有较好疗效;经穴在脏属肺属金,肺合皮毛,司呼吸及调温作用,若客邪皮毛,调温失调,就发生寒热,客邪传肺,肺失肃降,因起抵抗作用,以事救济,就发生咳嗽,两者病证,均用经穴;合穴在脏属肾属水,肾为滤水器官,膀胱乃排水总枢,若邪热客于膀胱,膀胱失职,水分就从大便排出,发生逆气而泄之病,又肾主受纳,与肺之肃降共同完成气之呼吸。肾虚则气逆不降,而为喘、胀、闷、宜针合穴。
对此,虞庶注解说:“井法木以应肝,脾位在心下,今邪在肝,肝乘脾,故心下满,今治之于井,不令木乘土也。
荥为火以法心,肺属金,外主皮毛,今心火灼于肺金,故身热,谓邪在心也,故治之于荥,不令火乘金,则身热必愈也。输者法土应脾,今邪在土,土必刑水,水者肾,肾主骨,故病则节痛,土自病则体重,宜治于输穴。经法金应肺,今邪在经,则肺为病,得寒则咳,得热则喘(“金主肺,肺主寒热也”)。合法水应肾,肾气不足,伤于冲脉,则气逆而里急,肾主开窍于二阴,肾气不禁,故泄注。……以上井荥输经合,法五行,应五脏,邪凑其中,故主病如是。善诊者审而形之,……各依其时而调治之。
以上是难经六十七难所述之五输主病,其连用经常可及,例如:
“井主心下满”,脾井隐白配胃俞、天枢治腹胀效果很好(针灸经穴学)配厉兑(胃井)能治梦魇不宁,中医学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胃不和多兼有心下满症状,脾胃井穴皆能治之。又急症常见心下满闷不通,邪实壅闭心窍,井穴能疏泄邪热,开通心窍,故能治急症。
“荥主身热”,荥穴属火能治热,所以各经与热有关之病皆可取该经荥穴治疗,鱼际为肺经荥穴,对于伤风袭肺之发热有退热作用,能用治于肺炎。液门为三焦经荥穴,能治三焦之热,尤以上中焦壅热所导致之五官咽喉疾患(金鉴、百证赋)效果较佳,配合鱼际治疗喉痛,更是特效(百症赋);二间为大肠经荥穴,善治大肠经热症,(玉龙赋、天星秘诀、席弘赋)等古诀均认为可治牙痛,临床应用确有卓效;胃经荥穴内庭亦为治牙痛要穴(尤其是火牙痛),对于胃肠热病,疗效亦佳;其它大都能治温热病(金鉴)。然谷能泻肾治热(通玄指要赋、金鉴),劳宫能清心火,治口疮(金鉴)清胸膈之热(针灸精粹)……等,都说明了荥主身热是具有实用价值的。
“输主体重节痛”,临床运用尤为广泛,结合内经所言:“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运用,对于除因外邪引起之各种疼痛外均有极佳之疗效(外邪引起之疼痛,痛无休止,但外邪解则痛自愈),例如伤风感冒的四肢重痛,可取肺经输穴太渊;消化不良的四肢重痛可取脾输之太白;腕肩腰背痛取后溪,上肢内侧痛取大陵、太溪;下肢痹痛取太冲、太溪;临泣治偏头痛;陷谷治太阳穴(胃经所过);束骨治后头痛,也都是应用输穴治痛的有效例子。
“经主咳喘寒热”则与内经所言:“病变于音者取之经”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医认为金为发音之气,金实则不鸣,金破亦不鸣。肺属金,与发音有关,与喘咳及寒热(即发热恶寒)亦有关。而事实上,喘咳与发音也有关,是一种会发出或改变声音的病,因此经穴能治疗。又由于“寒热”与表症有关,所以兼有表症或由表邪引发之病变也可采用经穴治疗。如经渠(肺经经穴)对小儿急性支气管炎有特效,对于大感冒喘咳亦有卓效;解溪(胃经经穴)能治土虚不能制水之分水(肾脏炎)证疗效甚佳(金鉴);阳辅(胆经经穴)治疗伤风感冒引起之偏头痛;昆仑(膀胱经经穴)治感冒引起之后头痛,效果很好。
“合穴主逆气而泄”应用尤多,效果尤佳。“逆气”之病每经皆可见及,肝气逆则肝阳上亢;肺气逆则气喘咳嗽;胃气上逆则便秘呕吐;脾气上逆则嗳哕腹胀;肾气逆则小便不通……等,临床常用尺泽治气喘(灵光赋);足三里(胃经合穴)治疗腹胀、呕吐(大成、杂病穴法歌、百症赋)、定喘(席弘赋、玉龙歌、杂病穴法歌、行针指要歌);阴陵泉(脾经合穴)治心胸肋之满(席弘赋、金鉴)。曲池(大肠经合穴,肝与大肠相通,乙庚合化金能制木)和阳陵泉(胆经合穴)治疗肝阳上亢之血压高,都颇有佳效;治疗泄泻则曲池、足三里、阴陵泉也都有卓效,可见“合主逆气而泄”确有其道理存在
难经七十四难也曾经提出:“……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的理论,因为与季节有关,留在时间疗法用法部分再加说明。有关难经六十八难对五输穴的应用,针灸聚英曾有一段歌诀,特别附录在后面,并加以表解,以助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