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在职研究生教育网:目前报考中山大学在职研究生的比价多,为了让大家在报考之前对中山大学有个更详尽的了解,小编在这里给大家详细的讲解一下我们这所院校的情况。
中山大学由孙中山先生创办,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是学术与文化中国南方重镇和人才培养南方高地。主校区位于中国现代大都市──广州,校区同时延伸至美丽的海滨城市珠海。作为中国教育部直属高校,在教育部和广东省共同支持下,通过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中山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努力成为全球学术重镇。
中山大学具有人文社科和理医工多学科厚实基础,不断追求学术创新,以国际视野开放办学,初步形成了综合性、创新性、开放性的特色。现在,中山大学正站在新的起点上,以人心向学的理念,突出抓好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为培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未来学术精英、行业领袖和其他社会英才而努力,为把中山大学建设成为文理医工各具特色融合发展,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世界一流大学而奋斗!
如果大家想详细的了解中山大学都开设了什么在职研究生的专业,考研政策不清晰?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开放网申报名中。
中山大学有几个校区
中山大学地址如下:
1.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
地址 : 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
2.中山大学(广州校区东校园)。
地址 :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街道贝岗村外环东路132号。
3.中山大学(北校区)。
地址 : 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74号。
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简称中大,位于广东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是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广东省共建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
1924年,孙中山亲手将广州地区多所高校整合创立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如今该校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于2001年10月合并而成。
截至2021年12月,中山大学由广州校区、珠海校区、深圳校区三个校区、五个校园及十家附属医院组成;开设138个本科专业;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3个,专业学位类别37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山大学
一、中山大学有几个校区 中山大学有5个校区,分别为南校区、北校区、东校区、珠海校区、深圳校区,南校区地址为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北校区地址为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74号、东校区地址为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东路132号、珠海校区地址为珠海市香洲区唐家湾、深圳校区地址为深圳市光明新区。
二、中山大学简介
中山大学由孙中山先生创办,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作为中国教育部直属高校,通过部省共建,中山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现由广州校区、珠海校区、深圳校区三个校区、五个校园及十家附属医院组成。中山大学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努力成为全球学术重镇。
中山大学具有人文社科和理医工多学科厚实基础,不断追求学术创新,以国际视野开放办学,现已形成了“综合性、创新性、开放性”的特色。学校坚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以“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为人才培养目标;以“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基本导向;树立了“三校区五校园”错位发展、合力支撑的发展思路。学校正在努力推进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由常规发展向主动发展转变,由文理医优势向文理医工各具特色、融合发展转变。现在,中山大学正站在新的起点上,为建设成为“国内高校第一方阵、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办学总经费增长迅速:2018年学校决算总收入超过85亿元人民币。
学科实力较强,影响力突出:学校有19个学科领域进入ESI世界前1%,学科领域数量仅次于 北京大学 ,与清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 复旦大学 并列国内高校第2位,其中有15个学科领域进入前0.5%,2个学科领域进入前0.1%。在第四轮全国学科水平评估中,学校50个学科参评,A类学科数(A+、A、A-)14个。
师资力量雄厚:现有院士(含双聘)20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146人,教育部“*”奖励计划6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9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9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入选者57人,高层次人才数量居国内高校前列。
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效果逐步显现,人才培养质量高:拥有10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经济管理等多个本科专业通过了国内、国际认证。入选教育部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卓越医学人才教育计划、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教育计划,与法国民用核能工程师教学联盟等国际一流大学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顺利通过相关国际认证。
学生就业率(含国内外大学升学深造)、就业满意度等均居国内高校前列,毕业生基础扎实、发展后劲强:学校积极引导毕业生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实现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本科毕业生深造率逐年提升,超过一半本科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2018届毕业生到国内“双一流”高校升学超过2000人,到国(境)外高水平大学留学深造超过1200人。研究生毕业生主要前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单位和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就业,就业率、就业满意度等均居国内高校前列。在校生在ACM国际决赛、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iGEM)、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GMC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挑战杯”全国竞赛优胜杯、美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等学科竞赛中成绩优异,连续八年(2011-2018年)参加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获得特等奖4次,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