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将法拍房列入限购范围,离婚三年内拥有套数按离婚前计算,防止假离婚;
杭州春节前进一步加强调控,要求落户满五年,转让需三年;
深圳对二手房交易市场出手,相关部门要求二手房挂牌价不允许超过成交参考价。
各大城市不断加强房地产调控,重申房住不炒的政策导向,这一轮调控比往年都要来的决心更大、更坚定。
曾几何时,坊间流传房价越控越涨。以2008年以来我国楼市调控政策为例。受次贷危机的影响,2008年政府开始实施各项扩张政策,其中包括楼市扩张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导致我国房价大幅上涨,从而促使政府在2010年开始实施楼市紧缩政策,一直持续到2013年而且越来越严厉。
观察我国主要城市的住房成交均价和成交面积可以发现,2010年到2013年住房成交面积下降明显,但是房价并未显著下降。
由于我国经济增速不断下滑,2014年政府重拾楼市扩张政策,以此刺激经济增长,房价又开始新一轮的上涨。而这一轮房价暴涨促使政府于2016年实施楼市紧缩政策。
而这一轮调控,政府似乎有打破越调越涨的怪圈,采用不同寻常的楼市调控思路,是因为中央已经认为到,唯有这样才能打破我国房价越调越涨的恶性循环。更重要的是某些意识形态也在发生着变化。
因为房价能不断上涨的本质是“击鼓传花”的 游戏 , 土地还是那么些土地,房子还是那么些房子,一波又一波的人购买、卖出、再购买,房子是在流动中产生价值,如果房子是自己住一辈子,不流动,那么哪怕价值再高,也是没有意义的。而在这个过程中,新一代的年轻人突然出现了一种“不跟你玩”的意识形态,那意味着这个 游戏 很难再继续下去了,再加上房价过高会远超出普通年轻人的承受力。也就是那根牵引的绳接近于绷断的状态。
那么自然而然就不能依靠“房价”。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房价是 社会 金融体系的基石,无论是普通老百姓还是企业,最大的信贷基础就是房产,通过房产价值融化出更多的 社会 资金,银行最为依赖的也是房价体系,一旦房价崩盘,那就是系统性风险,这类风险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经济能够取得高速发展,却与房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在解决温饱问题“衣食”之后,“住”和“行”就成为了主角,这反映在 社会 现象当中就是60后、70后、80后、90后一辈子就在为“住”和“行”较劲:
“住”先是追求农村有片瓦房遮风挡雨、后追求城市工作地有房可住,再到追求地段豪宅、新中产挤破头的学区房,最终目标是“闹中取静”的城市大排屋或别墅,出则交通便捷、繁华都市,入则宁静淡雅、悠然自得;
“行”也是如此,先是自行车遍野,让我国成为自行车大国,扩大了生活圈致10公里左右,后是摩托车盛行,夺走无数年轻人的生命,再是小 汽车 流行,如今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高峰期都是出行路堵、目的地一位难求,最终目标是豪车代步。
仔细看来,“住”和“行”都是一个不断迭代升级的过程,相对而言“住”的成本更高,所以它对 社会 经济的快速发展贡献了卓越力量,也正是靠“住”这根牵绳,拉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努力奋斗,永不停息。
所以,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住”也就是房价的这根绳的作用:
1.土地资源是属于国家的。国家的基础建设需要发展,公路、铁路、网络、管道、水、电等等都是一切经济发展的基础,还有 社会 文明的进步, 社会 福利的提升都需要经济的支持,自然而然土地资源就成为了最好的变现资源。
2.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一是绝对值有限:国家的土地是基本固定的,有高山、湖泊、河流、耕地,适合居住和工业生产的土地是非常有限的。二是相对属性有限:有限的土地供应和城市建设中,环境优美、 社会 功能齐全、教育资源雄厚的区域更是有限的,还有在相对有限的土地上产出的附属物-房产的质量也是不同的。
3.人需求层次的进步。人追求更好的生活,是其源自内心深处的原始动力,人的欲望是层层加码的,好中有好,就会不断刺激自己做出努力。
但房价不可能无限制的上涨,如今房价已成为了中国家庭最重的资产,也是最大的负债来源,压得大家喘不过气来。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和基础建设,我们已经来到了GDP总量全球第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人的需求层次又递进了,这时后半句“吃喝玩乐”逐渐的成为了主流,也就是现如今90末、00后一代出现了新的 社会 标签。“住”和“行”在上一辈的努力之下,以及城市基础建设的进步,不再是他们主要关心的问题,他们更注重“吃喝玩乐”的体验,甚至认为前几代人为了一套房子而奋斗终身是非常可笑的,这是意识形态的变化,这比高房价本身还可怕。
这从日本 社会 的发展就可以觅得踪迹,近年来,国家反复强调“房住不炒”,而且比任何时候执行的都要坚决,就是因为取得了大家的共识:中国 社会 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换挡期,过往的大幅增长已难重现,如果再不及早牵住“近乎失控”的房地产,那么就会触发不可逆的伤害风险。
当然, 社会 发展总是动态变化的,受影响的因素非常之多,高房价是 历史 发展的需求,它的退出或洗牌也是 历史 发展的必然。
历经十几年房产广告的普(xǐ)及(nǎo),加上置业过程中斗智斗勇的历练,如今老百姓都成半个专家了,不光知道“订金”和“定金”的区别,“等额本金”和“等额本息”的优劣,还说得清公摊就哪些区域,热衷研究调控政策和未来趋势(此处应有掌声)……
这些知识点今天就不提了,来说说那些开发商不愿讲,房产中介不肯讲,专家不会说的房产术语中的小心机。
容积率:有容乃大 无套路则刚
容积率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占地总面积的比率。
如果一个小区有1万m2的占地面积,地上总建筑面积是3万m2,那么容积率就是3.0。
它代表居住的舒适度,通俗点也可以叫居住密度。
这货有点皮,不像存款,越高越好,相反有点像负债,越低越爽。
有个形象的比喻。一个鸡窝,只住1、2只鸡,吃饱了可以尽情撒欢横着跑都中,这叫别墅;
住5、6只鸡,遛食的时候得看着红绿灯,这叫洋房;
住上十几只鸡,只能扭扭腰做个鸡翅伸展运动,这叫小高层;
住上几十只鸡……,秒变沙丁鱼腿都伸不开的,就是高层了。
现在明白置业顾问为啥经常自诩项目容积率多低了,低了舒服啊!
然而,光知道容积率低好是远远不够的,高和低的标准在哪,心里还要有个谱。
容积率的普遍标准是这样的:
独栋别墅为0.2~0.5;联排别墅为0.4~0.7; 6层以下多层住宅(洋房)为0.8~1.2。
以上即是广告语里前缀“低密度”,“墅质“等字眼的项目。有钱人不扎堆,都想住清静点。
11层小高层住宅的容积率一般为1.5~2.0; 18层高层住宅为1.8~2.5; 19层以上住宅为2.4~4.5。
当然标准也有弹性空间,具体还要看地段,比如几年前**盛世这种闹市中心高层,容积率相当可观,记得是接近6.0了。地价高啊容积率太低顾不住本儿。
不管容积率高低,只要有预售证就是官方认证合法的。
友情提示:小高层住宅,严格讲是指7层-11层的住宅,广义一点也得18层以下才叫小高层。像洛龙区某热销楼盘,盖出20层也敢自称小高层,有点浑水摸鱼了。
为了更好地获取利润,容积率又不能超出政府规定,楼盘高低配很常见,就是高层+多层(洋房)或高层+小高层这样的规划,可以有效平衡整体容积率。
但共用一个社区,同在一个地块,只能有一个容积率,如果其中有几栋低楼层,就单独拿来显摆说自己容积率多低多舒适,就不厚道了。
绿地率:双绿疑云 请君擦亮眼
敲黑板:绿化率≠绿地率。两者都是反映社区的园林绿化情况,但——
一字之差,后果……
绿地率的计算方法比较严格,并非长草的地儿都算绿地。距建筑外墙1.5米和道路边线1米以内的土地和地表覆土达不到3米深度的土地,不管地面是否有绿化,都不计入绿地面积。
绿地率公式=居住区内绿地面积/规划用地面积。
绿化率,是“绿化覆盖率”的简称,因为长草的地方都算绿化,还有树影、空中花园等附有植被的地方都会成为分子计算在内,所以同一个小区的绿化覆盖率算下来要比绿地率高。
绿化率公式=植被垂直投影面积/规划占地面积。
既然绿化率比绿地率要高,楼盘宣传又是个面子活儿,你猜会用哪个“绿”来贴金呢!
当然在精美的宣传资料不显眼处要附上小字:以上仅作为广告邀约,不作为合同内容。
这也解释了,为啥交房后你会纳闷,说好50%~60%的绿化率,那片绿油油的园林哪去了?
看准,绿地率才是建筑规划设计的标准用词。
通行的标准:新建小区内绿地率不低于30%,旧区改造不低于25%,达到40%左右会感到舒适,绿城率大于50%那就是花园式景观了。
认筹:可以试探,别挑战底线!
“××楼盘盛大认筹,一万抵几万。”这句出镜率最高的广告,暗含了两个功能。
先来认识一下“认筹“的来源,这个标准的营销术语,来自营销业鼻祖——台湾,那帮先富起来的人,吃饱没事净琢磨咋能把直线变成曲线,中间好多搞几个营销动作。
具体操作是,预先缴纳一定额度的认筹金,然后在开盘的时候享有一定的购房优惠。
认筹的第一个功能:快速回笼部分资金以解燃眉之急。通常是指不具备开盘资格,比如未取得预售证前。
在洛阳没有屡屡上榜之前,管理相对粗放,认筹金直接给开发商,现在这条路行不通了。政府规定,不具备销售资格不准收取任何费用。发现一律处罚。
于是风向一变改“0元入会“、”验资圈存“。填张个人信息表,或者将1万~10万不等的金额定存到自己的银行卡,表示有购房意向。这些客户信息就是项目拓客的数据库。
也是认筹的第二个功能:摸底市场,探测一下客户的购房需求,为开盘定价寻找依据。
所以在认筹期间,你问多钱一平?售楼员打死也不说。——因为,卖多钱他们也很想知道啊,不然为啥认筹!
如果100套房,认筹了500组客户,那恭喜,开盘价应该会往上走一走。
现在说是有政府限价,但落地执行如何,说不清。网络信息不透明,关心的东西官网看不到,看到了也不一定落实。
就算价格顶到天花板了,只要认筹火爆,可以捆绑车位销售啊,也可以提高首付比例啊……真实需求一旦被锁定,基本就“人为砧板、我为鱼肉”了。
认筹金相当于诚意金,肯定能退。因为没有后顾之忧,有个朋友买房时,一口气验资定存了十来万,四个项目。就为了等开盘价看性价比。这种全面认筹重点认购的行为,可能会制造价格泡沫哦。
结果呢,因置业计划有变化房子没买成。但其中一个验资的楼盘,因认筹效果不理想,说好两个月内开盘,就是拖着不开,几个月也钱不解冻(虽然钱存在自己账户,但开发商会在后台将资金“冻结“,想取钱必须”解冻“),最后托关系才搞定。
但是要说认筹是个坑,也不对 ,毕竟承诺的优惠还是有的,如果不认筹,真要买房的时候优惠没有就沙雕了。
喜欢的房子还是要认,只是理性些就好。
开盘:没有营销 不算开盘
刚入行那会儿,时常追着前辈打破沙锅问到底,开盘到底是干啥呢?
卖房!——不是在售房部交过订金了,连楼层面积都选得妥妥的,为啥还要让大家集中起来搞一下?不嫌麻烦!
不麻烦不麻烦……
然后就忙成一团不理我了。以至,开盘的意义一度成为心中难解之谜。
经过无数次开盘洗礼后,我终于弄明白了。
——生活,需要仪式感。
其实我们一直被仪式,只是很少有察觉。
买房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在一点一滴地营造仪式感。
开盘,则是营销链条中的高潮。
要说拿到预售证,就能名正言顺地卖房,一套两套单卖还是团购打包卖都没问题。但,这种大街上卖红薯的水平,怎能入得房地产的法眼。
对曾经的支柱型产业来讲,无营销,不开盘。一次开盘足以让你今生难忘。
从倒计时微信单图,开始营造紧迫感;现场排长队,大屏幕摇号,强调稀缺感;限时选房,交订金签合同,营造庄严感;精美茶点冷餐,点缀愉悦感;抽奖品领礼品,渲染荣耀感……
这一顿操作,那是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张弛有度,一气呵成,由不得感慨“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开盘”啊!——憋逼逼了能买上就是缘份!
随着营销理念和IT技术的升级,后来夜间开盘、微信开盘等形式层出不穷。
以前分一期、二期开,后来干脆一栋楼一开盘。
八仙过海,不拘一格,怎样显得“抢手“怎么来,要不断保持并刷新“清盘”的时间记录。无论如何开,目的都是强化仪式感,给楼盘加分,给客户洗脑。
当然,这无可厚非,毕竟这是连做面膜的微商也琢磨如何对客户营销的时代,如果一个行业愿意花心思套路你,至少说明他是认真的,总比漠视市场需求忽视客户体验要强。(文/赵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