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斗门区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南端,东临中山市,南与本市金湾区相连,西面和北面与江门市接壤。
1965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斗门县,1983年7月归属珠海市管辖,2001年4月撤县设区。全区面积674.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5万,其中户籍人口31.6万。全区辖5个镇,100个行政村。是著名的侨乡,有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15.6万。年平均气温为22.1。C,气候宜人,四季如春。
斗门区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人文历史资源丰富。境内有海拔581米,被誉为“珠江门户第一峰”的黄杨山;享誉海内外的御温泉度假村和万盛乡村俱乐部;颇具旅游和历史研究价值的赵氏录猗祠、张世杰墓和斗门古街。金台寺云雾缭绕,白藤湖一碧万顷,灯笼沙渔歌互答,一派水乡风情。
斗门区毗邻港澳,紧靠珠海机场、珠海港、广珠轻轨,粤西沿海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江珠高速公路通车在即,广珠铁路和港珠澳大桥即将兴建,斗门口岸是国家一类口岸,斗门港航线直达香港、澳门和沿海各地,交通便利,投资环境优越.
农业以种植水稻、甘蔗和水产养殖为主,盛产荔枝、芒果、香蕉、龙眼、火龙果等南方佳果,拥有“鹤洲莲藕、香蕉”、“雷蛛青蟹”、“白藤湖西芹”“天天新玉米”、“乡意浓有机米”和“白蕉海鲈”等一批知名农业品牌;工业有电子、电器、轻纺、食品、建材、制糖等支柱产业。现世界500强企业伟创力集团、住友化工和国内知名企业青岛啤酒、格力集团、方正科技等已先后落户斗门区;商贸、房地产兴旺,是珠海西区商贸和居住中心。
一、养殖池塘及水质条件
池塘面积5.3亩~6.3亩,水深2.0m~2.3m,水源为地下井水,池塘进排水方便,水质无污染,且每亩池塘配备增氧机1台。鱼种放养前,用生石灰100kg/亩或漂白粉5kg/亩~10kg/亩彻底清塘消毒,1周后加注清水0.8m~1.0m,施入有机肥100kg/亩~200kg/亩肥水。水质分析结果为pH值8.0,溶解氧14mg/L左右,COD15.6mg/L。
二、鱼种放养
鱼种放养量依据养殖方式而有所不同,精养时,斑点叉尾鮰1000尾/亩~1200尾/亩,鲢100尾/亩~150尾/亩,鳙30尾/亩~50尾/亩;混养时,斑点叉尾鮰600尾/亩~800尾/亩,鲢200尾/亩~250尾/亩,鳙80尾/亩~100尾/亩,团头鲂20尾/亩~30尾/亩,彭泽鲫50尾/亩~80尾/亩。如果要求当年出塘上市,斑点叉尾鮰鱼种放养规格应在体长15cm~20cm,其它品种鱼种放养规格应为30g/尾~50g/尾。放养鱼种的规格要求整齐、体表无伤。投放时用浓度为5%的食盐水浸浴鱼体5分钟~10分钟进行消毒。
三、饲料投喂
1.饲料配制
根据斑点叉尾鮰不同的生长阶段投喂不同配方的颗粒饲料,经筛选,斑点叉尾鮰鱼种(体重8g~50g)饲料的配方为鱼粉15%、豆粕32%、次粉25%、玉米粉10%、麸皮8%、酵母4%、胡饼6%、VA0.2%、VB0.2%、矿物质添加剂2%,饲料系数1.7;成鱼(体重50g以上)饲料的配方为鱼粉11%、豆粕35.3%、次粉13%、玉米粉21%、麸皮6%、酵母5%、胡饼4%、VA0.2%、VB0.2%、矿物质添加剂2%,饲料系数1.9。
2.投喂原则
即定点:每天在固定位置投喂,边投喂边观察鱼体摄食和活动情况;定质:保证饲料原料新鲜、无霉变、无异味,加工后的饲料营养全面、颗粒适口、粉末少;定时:每天坚持同一时间投喂,由于斑点叉尾鮰从食物摄入体内到排出需6小时~8小时,因此鱼种阶段每餐间距5小时~6小时,成鱼阶段每餐间距8小时~10小时;定量:鱼种阶段日投喂量占鱼体总重的2%,每天投喂2次,成鱼阶段日投喂量占鱼体总重的1%,每天投喂1次,具体的日投喂量和每天投喂次数应依据水温、鱼体体重变化等灵活掌握。
3.驯化
鱼种放养后要对其进行驯化。根据斑点叉尾鮰喜欢弱光摄食的习性,开始驯化摄食颗粒饲料的时间选择在黎明和傍晚,每天投喂2次,每次持续0.5小时。驯化时,在固定点用木棒敲击饲料盆,通过声音传导,使鱼体形成条件反射,定点集群摄食。通过20天左右的驯化后,可确定为每天上午的8点和下午的5点进行定点投喂。
4.投喂技巧
每次投喂在开始时量要少一些,间隔时间要长一些,投喂速度慢一些;待鱼体集中抢食数量多时,间隔时间短一些,投喂速度快一些;在投喂后期,间隔时间再长一些,至80%左右的鱼体不再激烈抢食时停止投喂。颗粒饲料的长度与粒径,在鱼种规格小于体长7.5cm时可投喂破碎的饲料,体长大于7.5cm的鱼种可投喂长度4.8mm的颗粒,规格达到体重220g后,通常投喂长度6.5mm、8.0mm或9.5mm的颗粒;颗粒饲料的粒径也要与鱼种规格相适应,鱼种规格为50g/尾~100g/尾时饲料粒径2.2mm,鱼种规格为100g/尾~200g/尾时饲料粒径3.2mm,鱼种规格大于200g/尾时饲料粒径4.2mm。
四、养殖管理
1.每隔15天用50mg/L~100mg/L生石灰全池泼洒1次,以调节水体的pH值至微碱性,抑制养殖水体中有害细菌的生长,利于鱼类的生长和病害预防。
2.适时控制水位。早春季节,气温升高较快,池塘水位宜浅,控制在0.8m~1.0m;夏季高温季节,水位应加深至2.0m以上;冬季气温低,气候寒冷,冰封期长达2.5个月,应将水位加深至2.3m以上,以防冻伤鱼体,保证鱼类安全越冬。
3.高温季节,鱼类活动量大,鱼体新陈代谢旺盛,水质变化快,池塘要经常加注新水,可以每隔3天~5天加水,1次,每次加水20cm~35cm,且每次加水量视水体肥度、水色、水质而定,一般维持池水透明度为20cm~25cm。
4.定时开启增氧机,可以增加池塘上下水层的流动,促进水体交流混合,增加底层水体的溶解氧含量。增氧机的使用方法为晴天中午开启1小时,阴天次日凌晨开启,阴雨连绵或水体较肥而需要预防浮头时在当天的后半夜开启。
5.每隔半个月用粘网捕捞鱼体进行检测,了解生长情况,适时调整饲料配方和投喂量。每天早、中、晚坚持巡塘,观察鱼体摄食、活动等情况,认真记录。
五、病害防治
1.鱼病流行季节要提前预防,采取外泼内服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疾病的发生。外用泼洒的药物可选用生石灰50mg/L~100mg/L;内服的药物可选用土霉素200g/100kg、维生素C20g/100kg等,制成药饵加以投喂。
2.我们认为,在高海拔盐碱地池塘养殖斑点叉尾鮰,只要把好饲料质量关,定期搞好水质消毒和病害预防,特别是小三毛金藻的预防工作,一般不会发生大的流行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