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江古商城旅游区
洪江,隶属怀化市。走进洪江,那七冲八巷九条街连成的窨子屋便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些墙壁连着墙壁,拱门依着拱门,青瓦灰墙、阁楼飞檐、旁斗结构、庭院深深的老窨子屋,使洪江成为了人们寻觅“城南旧事”的地方。
洪江很小,一个小时不要就可从城东到城西,然而就是这弹丸之地,却汇聚了直通洞庭入长江的沅水、巫水和舞水,因至此江面变宽,水势浩大,宛若一股洪流,故称“洪江”。洪江上扼滇、黔、蜀的颈口,下开洞庭、长江的航道,水运的兴盛成就了其昔日的繁华,在过去被人们称为“小南京”。
据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王炯《滇行日记》记载,这里已是“烟火万家,称为巨镇”、“商贾骈集,货财辐辏,万屋鳞次,帆樯云聚”,而它初建商埠的历史,更可上溯至元末明初。绵延几百年至今,繁华之地虽因水运的衰落渐渐掩上了厚重的大门,沉默了声音,却留下了一个明清古建筑群落,当地人称它为古商城
在这座古商城中,古窨子屋现存还有380多栋,占地53942平方米,至今还居住着二千多户6000多人口。踏着蜿蜒纵深的青石板路,穿行在形若网织的“七冲八巷九条街”里,明朝的寺庙、墟场,清朝的会馆、行台衙门、钱庄、客栈、妓院,民国的烟馆、学堂、报社等遗址一家连着一家。住在里面的人家都会讲古,走进一甲巷一家老屋,一个78岁的老太太会告诉你她是抗战前后八大油号之一“肖恒庆”油号老板肖明贵的老表;走在龙船冲的巷道里,一个拄着拐杖正走出大门要去买了新房的儿子家吃饭的老爹爹会对你说,你们看的这栋房子只有七八十年的历史,过去是一家银楼,我住的那房子,有120年历史了,是清朝同治年间建的。气派啊,油号老板的房子
油号,曾经营着洪江商埠史上最为发达的洪油业,洪油以桐油为原料提炼而成。早在古楚吴之争时,洪江就是楚国有名的产桐油之地,到清代,洪江的洪油每年输出量为二十万担,约合700万公斤,并因洪江而命名为“洪油”。洪油曾是颇受江浙一带水乡人民欢迎的优良木制品涂料。洪油业的兴盛,造就了富甲一方的油号老板,从至今仍然宽敞气派、富丽堂皇的窨子屋里,我们不难想象昔日的富贵景象
沈从文1940年在沅陵住了一些时候,畅游了沅江。江河上大商船在他的眼中,仍就是“在沅水流域行驶,表现得富丽堂皇,气象不凡,可称巨无霸的船只,应当数‘洪江油船’。这种船多方头高尾,颜色鲜明,间或且有一点金漆饰……”沈从文在他的《沅水上游的几个县份》开篇说道:“由辰溪大河上行,便到洪江,洪江是湘西的中心……通常有‘小重庆’(当时国民党政府迁至重庆,成为中国的陪都。因此将洪江与重庆比,可见文人眼中的洪江之繁华)的称呼。”然而,昔日舟樯林立的沅江,如今却只有几条捕鱼的小木船孤零零地停在岸边,站在岸上,不免想起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
洪江曾是淘金者的乐园。一些专家看过洪江古商城后说,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活化石.因为在洪江的身后有上海和江南沿海一大片广阔市场,西南需要的百货也必须从这里集散,因此洪江曾是淘金者的乐园。大多巨商刚来洪江时是两手空空,白手起家,然而不出十年,就是腰缠万贯,富甲一方。陪同笔者采访的洪江文化旅游局旅游办主任梁飞雄的曾祖父梁湘帆,就是淘金者中的一员。他年轻时从江西来到洪江,从给油号老板当职员做起,因为有文化升做帐房先生,再因为聪明能干,又当管家,积累了丰富的生意经验和熟谙了所有的商业客户,不出几年,自己独立成家立业,很快吞并了其他几家同行商行,最后连同自己原来的老板也一并吃掉,成了洪江早期的四大巨贾之一。当我们走在长码头街巷时,梁主任指着从派出所往下走到大街上的一大片高墙窨子屋对我说,这些原来都是我曾祖父的产业。
商会,可以说支撑起了洪江的繁华。这些商会在清代以前,几乎都是依沅河而建,因近码头方便经营。后基业发展,购置的房产增多,便向洪江街中心的巷子里纵深。或坐落在深巷子中,或建筑在高坡之上。每个会馆大致有正殿、偏殿、正厅、客房和戏台等。里面设施应有尽有,大多都非常讲究,桌椅门窗都雕以花草鸟虫。其奢侈程度是一般百姓可望而不可及的。
据清代县志载,清代时全城3.76万人,就有1.5万人经商。因此洪江早在明、清朝代,就落户了衡州馆、徽州馆、福建馆、武宝馆、黄州馆、七馆、辰沅馆、山陕馆、江西馆、贵州馆等十大会馆。随后清代末期至民国时期,鼎盛时期,洪江接纳了来自全国20多个省县的商贾游客和流寓之人,行商流动、来往返复、坐商久住、子孙繁衍。商业行会会馆也由清代的十大会馆发展得更多。如山西会馆、新安会馆、陕西会馆、四川会馆、长沙会馆、常德会馆、湘阴会馆、麻阳会馆、苏州会馆、湖州会馆、池州会馆、南昌会馆、永州会馆等等。这些会馆大多建于清康熙、乾隆年间,发展到民国初期。几经翻修,馆舍更是巍峨堂皇、气势恢宏。而且各大会馆都置有大量的房地产,收入颇丰。如“庆远丰”油号老板一家在洪江置的房地产就多达50多栋窨子屋。
我们来到龙船冲巷,梁飞雄指着街边两扇高大壮观的大门院窨子屋对我说,左边是家钱庄,右边的更有来历,是民国时期湖南省政府主席何健在洪江开的私人银行。民国九年(1920)长沙大公报载“汉口讯:洪江为内河上游第一大镇。裕通祥、裕通恒、义孚康、久大庄等大银号,汇兑遍全国,每一比期(半个月)汉镇汇兑总数在十万元。”由此可见洪江当年的经济发达。
在洪江古商城青石板巷塘冲1号的古窨子屋墙壁上,有一处现为省级文物保护的壁联,这个壁联写的是清代杨州著名的书法家郑板桥的一段赠语。题头写的是:“吃亏是福”,其内容写的是:“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已则利於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继平且安。福即是矣。板桥郑”
郑板桥的真迹为什么刻在洪江古窨子屋的高壁上呢?说起来还有一个故事。洪江有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叫郑煊。他是郑板桥的远亲。他早年也随着家乡经商的队伍来到洪江经商,没想到在五溪蛮地竟还有这么一座繁华的商城。一时兴起,郑煊把家迁来洪江,并定居在洪江。
喜欢旅游的朋友请到偶滴家乡洪江古商城来旅游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