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知名校友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3-12 21:55:50
字号:

一、陈景(1935—),1958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化学系。贵金属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大学教授。长期从事贵金属化学冶金及其应用基础理论的研究,在我国铂族金属提取分离方法的建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60年代,完成了国家急需的硝酸工业废铂催化网再生和工业试验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在金川资源综合利用工程项目中,发明了活性铜粉置换分离金钯铂铑铱方法并成功应用于生产;解决了“铑铱分离及提纯”的技术难题;提出了“重铂族配合物的热力学稳定性及动力学惰性均高于轻铂族配合物”的规律;归纳提出铂族金属氧化还原反应、沉淀反应、亲核取代反应及络阴离子的溶剂萃取分类等规律。2011年,成功治理昆明阳宗海的砷污染问题。主持完成重大科研任务5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一项及三等奖3项。荣获第一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云南省“云岭楷模”荣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云南大学知名校友

二、张国成(1931—),1952年进入云南大学工学院矿冶系就读,1954年云南大学工学院与其他学校组成昆明工学院,他随院转入。稀土金属冶炼分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各种稀土精矿冶炼和单一稀土元素分离的研究。研究成功氧化焙烧-催化浸出法冶炼氟碳铈矿新工艺并广泛推广;发明了硫酸强化焙烧萃取法冶炼混合型稀土精矿的新流程,冶炼精矿量约10万T/A;研究成功用P204萃取剂从硫酸稀土溶液中萃取分离稀土元素新工艺;发明了用碱度法生产荧光级氧化铕、用P204萃取法生产氧化钕和用电化学法氧化还原铈和铕离子等项新技术,均在工业上推广,经济效益显著。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优秀专利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荣获国家人事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有色金属工业系统特等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三、孙汉董(1939—),196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化学系,植物资源和植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员。系统研究了我国唇形科香茶菜属、红豆杉科、五味子科、伞形科、樟科及地衣类等科属的200余种植物的资源和次生代谢成分,分离鉴定了1700余个单体化合物,发掘了一些新的资源,发现了系列新骨架、新类型的化合物500余个,有开发应用价值的20余个,发展了萜类化学,丰富了天然化合物的内容;率先发现并阐明了冬凌草活性成分冬凌草甲素、乙素的结构,揭示了冬凌草的化学成分和生物多样性,推动了冬凌草作为抗菌消炎和抗癌药物的广泛开发应用;还开发了中国橡苔香科、新型昆虫驱避剂、咽康舒等药物,治疗脑血管病二类新药灯盏细辛酚注射液已申报临床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科技部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三等奖1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1项(奖金300万)。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云南省首届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等荣誉称号。

四、胡永康(1940—),1961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化学系。加氢裂化催化剂及加氢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加氢裂化催化剂和加氢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曾担任国家“六五”“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负责人,成功研制3825轻油型和3903中油型两种类型加氢裂化催化剂,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外同类先进催化剂水平,并已用于8套工业装置,总加工能力达760万吨/年,经济效益显著;“八五”期间,指导并参与完成的“高活性3905催化剂研制”,性能优于第一代轻油型加氢裂化催化剂水平,在自主创新道路上又迈出新的一步;开发成功了品种多样的加氢裂化催化剂系列及工艺技术并得到推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bk/6_2158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