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味”,这是湘菜的标志,也是湖南人秉赋个性的主调。著名湖南籍作家丁玲的个性气质就是“蛮”、“倔”、“辣”。宋祖英的《辣妹子》、何纪光的《辣椒歌》,唱出了湖南人的这一性格特点。著名歌唱家李谷一说“我们湖南人霸得蛮,吃得苦,耐得烦”。这是对湖南人群体性格特征的绝妙概括。
湖南人的性格——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湖南人真诚、率直,开朗,容易给人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他们的爱与憎,喜与怒,哀与乐,是十分鲜明的。湖南人稍欠幽默感,似乎是哪怕只轻轻一笑,也会减弱他们对生命沉重的体验和认知。他们不怕死,重义气和气节。普希金年纪轻轻为争一口气死于决斗,很多文明人不理解,湖南人懂。换了湖南人,也会这么做。沈从文说湖南人是乡下人,没错。
湖南人的性格是中国人中最有特色的一种,湖南人刚烈、直率、热情似火又爱很分明,这与中国人的传统性格是有很大区别的。关于湖南人的性格,汉代司马迁就在《史记》中称其十分骠悍,《隋书》中又谓“劲悍决裂”。
最有名的湖南的直爽人要算彭德怀元帅,毛泽东曾给彭大元帅赋诗:
“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
湖南人的基因---不信邪 不怕压 不怕辣
不信斜,不怕压,有时候可以解释成一种冒险的精神。湖南人有极强的冒险精神,吃得苦,耐得劳,不信邪,不怕鬼,不怕死。像毛泽东就是这种性格的典型代表。毛泽东的时代中国虽穷,然而超级大国美、苏皆望他而生畏。毛泽东对待不可一世的比自己强大很多的美军,照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南中国海周围的国家,也无一敢与他有领土纠纷。这是搞政治、搞革命不可缺的东西。这种不信邪的骡子脾气也是成就大人物的重要条件之一。有史为证,曾国藩,一介书生,根本就不懂得带兵打仗,居然敢训练湘军,还亲自带领湘军上沙场,如果没有这骡子脾气,恐怕是不行的。
有一则笑话,说的是各地打架的区别。东北人先吵后打,越吵越凶,凶到极处就“噼噼啪啪”的打起来;山东人则先打后吵,三句话不对路就要抄起家伙,把人抬进医院在认识非曲折;四川人则只吵不打,吵的青筋暴露,骂人的话伤筋伤骨,但握着的拳头就是不敢往人身上打;唯有湖南人是边打边吵,文攻武略,拳头不软,嘴里也不示弱。这就体现出湖南人的性格。湖南人懂得进退攻守,勇猛之余讲究谋略,所以湖南人做大官、做统帅的多。
湖南人的确给中国创了不少业,干了不少事情,但是他们性格中那种火的特质也使得他们少了一些包容的气质。
湖南人的世界观——实事求是
湖南人的实事求是一方面表现在思变和求新,是王船山的“道莫盛于趋变“的思变思想吹响了湖湘文化发展走向高峰的进军号,形成了王船山----曾国藩---杨昌济----毛泽东的发展源流。研究王船山的思变理念,对于理解中国***的现行指导思想中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灵魂和本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湖南人的实事求是表现在湖南人经世致用的哲学。《沁园春.长沙》一词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热情就是这种湘湖文化特点的体现。
湖南人的感情是浓烈的,而且意气用事的时候也很多,但湖南人在真正做事的时候又是很务实的。湖南人不服从权威,但是服从真理,为了真理,他们即使是吃再大的苦也不会去委曲求全。
湖南人的方法论——重战略轻战术
湖南人崇尚高明,但是不在意是否精明。湖南人做事特别讲究的是高明,就是一定要在谋略上胜人一筹,而不在乎那些做事的细节问题是不是精到。
只要是湖南人,大多都有一种要做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壮志。湖南人有句话:这辈子不做点事情,即使活得再好,活10年和50年没有任何区别。湖南人不是很崇尚做生意,挣大钱,他们认为即使挣了很多的钱也不能说明自己是在干大事。所以他们常常会选择从政、从军或者传播、文化等职业。
湖南人非常懂得人的作用,这也是湘湖文化的一个特点。在交朋友的时候,湖南人是不会特别在乎那几个铜板的。有什么事喜欢在桌面上摊开了讲。
湖南人做事很讲究谋略,他们不会表现出一种做事很小心谨慎的形象,而是运筹帷幄,张弛有度。
总之,可以概括成11个特点
1.质朴,务实而不务虚; 2.倔犟,又谓“霸蛮”,头撞南墙而不回; 3.傲岸,不拘细行琐德; 4.吃苦耐劳,如同骡子负重行远; 5.坚韧执著,屡败屡战,不胜不归,打脱牙齿和血吞; 6.刚健,勇于任事,锐意进取,敢为天下先; 7.自信,天降大任,舍我其谁,当仁不让; 8.好学,虽武将亦能折节读书,求知欲旺盛; 9.任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疾恶如仇,锄强扶弱; 10.特立独行,具有独立自由的思想和坚强不磨的志节,喜欢别出心裁,标新立异; 11.不怕死,不要命,老子不信邪,要死卵朝天,不死变神仙,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1):第一个特点就是河南男人敢走天下。
地处中原的河南,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连续不断的战乱与黄河经常性的大泛滥,形成了河南男人独特的性格:生在河南,长在四方,有事没事常往全国各地跑跑。河南男人绝对不是那种守在家里不敢出门的人。在中国任何一个省份都有河南男人的存在,随便问个中国人:贵州话怎么说?他不一定知道,可要是问河南话怎么说,保证都能说出几句“中不中”!有资料显示:温州男人号称是中国的犹太人,据称世界发达国家都有温州人在做生意,这是对外;河南男人和四川男人则是对内,而且,四川男人的活动还只限于南方省份,河南男人的足迹则覆盖了全国。有一次在河南旅游,谈到了河南男人往外跑的特性,当地导游就自豪地给我们讲了个笑话,说是坦泰尼克号沉没后,人们在遇难者中发现了三个中国人,一个是四川的,一个是温州的,还有一个大家猜猜是哪儿的?全体旅客齐刷刷地答:河南的!
(2):河南男人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个个会唱豫剧。
这是中国其他省份的男人都望尘莫及的。豫剧这种土生土长的河南戏在中州大地上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河南人可以说都是拿着豫剧当摇篮曲听大的。《梨园春》这么好的栏目能在河南出现,而且办得红红火火,让京剧的老大哥都自叹不如,不能不说和豫剧在河南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有关。列宁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豫剧套用了一句:只有是河南的,才能是中国的。豫剧节奏明快利落,不似京剧的拖腔带势,也不似越剧的缠绵悱恻,唱者快意,听者舒心,正合了河南人的性格。河南男人要是表示气愤或是不可接受时,就会拖着长音:“咦……”那劲头让你想到的就是豫剧。有次在部队上看到豫剧团来慰问演出,梆子声一响,那些河南藉的男兵们立刻兴奋起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众口一词,声震云霄,那种劲头绝不亚于唱流行歌曲的火热程度。观者都感叹不已:“看,这些唱得欢的,都是河南人!”
(3):河南男人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喜欢谈古不喜欢论今。
喜欢谈古,是因为河南有着辉煌的历史,中国第一个朝代殷朝就建在河南汤阴县。河南号称中州,到河南的城市转转,特别现代化的东西不多,但是历朝历代的文物古迹你转个身就能遇到。仅一个洛阳就号称九朝古都,到洛阳龙门石窑去旅游,惊觉那儿的佛像没几个完整的,不是缺胳膊就是少腿,特别是那个世界闻名的庐舍那大佛,下半部分已经残缺。我惊叹之余,对当地朋友戏言:“这么好的东西,怎么就没保护好呢?”人家听了,大大咧咧地说:“俺们没保护好,那是因为俺们东西太多,保护不过来了!”河南男人不喜欢论今,是因为河南在建国后的发展速度较慢,底气有点不足。
(4):河南男人的第四个特点就是互相帮助,河南人称之为抱团。
这点也是其他地方的男人所无法比拟的。不管是在河南,还是在外省份,河南人都抱团,一个人受了欺负,老乡们一起上。河南男人管打架叫“弄他”,一说弄谁,老乡们都会捋起袖子,人神共愤的表情,在不在家门口都一个样。所以你可以在全国许多城市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只要有一个河南人某方面做生意成功了,立刻就会有大批的河南人被吸引过来,一起做这种生意,而且不光做同样的生意,连居住地都会选在一起,很快就形成一个讲河南话的小社区。河南男人虽然大多倒腾不出大生意,不像广东男人福建男人那么能干,但在对待同乡的情份上,绝对有同甘共苦的兄弟连作风。
(5):河南男人的第五个特点就是不拘小节,简单朴实。
河南男人说话干脆,做事简洁。有个著名的相声就描述了他们的这种性格:半夜睡觉,一个人听见了动静问是谁,所有方言中只有河南话表达起来用字最少:“谁?”“我!”“咋?”“尿!”河南男人不讲究吃穿,有钱的没钱的,都是一样的装束,他们的衣服上经常可以看到喝羊肉汤时滴上的油迹,皮鞋也是许多天想起来了才擦一回。河南出的民国第一任大总统袁世凯,就是以生活随便不拘小节而闻名,他吃饭时更是不讲究,汤水到处流,常常是从他的身上就能看出他中午吃了哪些饭菜。河南男人下馆子时,也很少七个碟子八个碗的,家里来了客人,有菜炒菜,没菜了蒸锅包子就能喝酒,不像别的地方,无菜不喝酒,无酒不成席。包子蒸好了,再煮锅米汤, 主人一句“恁(你)吃吧”,客人就开吃,很少有客套话。有老语云:“河南老乡,吃馍喝汤。”描述的就是这种待客方式。河南产小麦,以面食为主,河南人一天三顿吃面条都不烦。在河南农村,最让我难忘的就是河南人吃饭时的姿势和用的碗。端碗面条,随便找个地方一蹲就吃。家里人递过来个小板凳,接住了却并不坐,而是往旁边一放,还是蹲着,再看看手里那大海碗,像个小锅,三斤面条都盛得下。看到这一幕,禁不住叹服:“你看人家河南老深儿的碗,多实在!”正感叹着,吃面条的汉子见我盯着他,忙起身殷勤地说:“那客从哪儿来的?都晌午了还没吃饭吧?不嫌弃的话俺给您也盛一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