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类在海上进行油气开采、船舶运输,以及沿岸工业排污的原因,海洋的石油污染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由于石油产地与消费地分布不均,因此,世界年产石油的一半以上是通过油船在海上运输的,这就给海洋带来了油污染的威胁,特别是油轮相撞、海洋油田泄漏等突发性石油污染,更是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1967年3月,“托里峡谷”号油轮在英吉利海峡触礁失事是一起严重的海洋石油污染事故。该轮触礁后,10天内所载的11.8万吨原油除一小部分在轰炸沉船时燃烧掉外,其余全部流入海中,近140千米的海岸受到严重污染。受污海域有25000多只海鸟死亡,50%~90%的鲱鱼卵不能孵化,幼鱼也濒于绝迹。为处理这起事故,英、法两国出动了42艘船,1400多人,使用10万吨消油剂,两国为此损失800多万美元。相隔11年,1978年超级油轮“阿莫戈·卡迪兹”号在法国西北部布列塔尼半岛布列斯特海湾触礁,22万吨原油全部泄入海中,是又一次严重的油污染事故。1979年6月,墨西哥湾“伊克托”1号油井发生喷油事件,310万桶石油被注入墨西哥湾,共漏出原油47.6万吨,一直到1980年3月24日才封住,使墨西哥湾部分水域受到严重污染。
发生海洋石油污染后,石油在海水中形成大片油膜,这层油膜将大气与海水隔开,减弱了海面的风浪,妨碍空气中的氧溶解到海水中,使水中的氧减少,同时有相当部分的原油,将被海洋微生物消化分解成无机物,或者由海水中的氧进行氧化分解。这样,海水中的氧被大量消耗,使鱼类和其他生物难以生存。
石油在海面形成的油膜能阻碍大气与海水之间的气体交换,影响了海面对电磁辐射的吸收、传递和反射。长期覆盖在极地冰面的油膜,会增强冰块吸热能力,加速冰层融化,对全球海平面变化和长期气候变化造成潜在影响。海面和海水中的石油会溶解卤代烃等污染物中的亲油组分,降低其界面间迁移转化速率。
石油污染形成的油膜会减弱太阳辐射透入海水的能量,会影响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油膜玷污海兽的皮毛和海鸟羽毛,溶解其中的油脂物质,使它们失去保温、游泳或飞行的能力。石油污染物会干扰生物的摄食、繁殖、生长、行为和生物的趋化性等能力。受石油严重污染的海域还会导致个别生物种丰度和分布的变化,从而改变群落的种类组成。高浓度的石油会降低微型藻类的固氮能力,阻碍其生长,终而导致其死亡。沉降于潮间带和浅水海底的石油,使一些动物幼虫、海藻孢子失去适宜的固着基质或使其成体降低固着能力。石油会渗入大米草和红树等较高等的植物体内,改变细胞的渗透性等生理机能,严重的油污染甚至会导致这些潮间带和盐沼植物的死亡。
石油对海洋生物的化学毒性,依油的种类和成分而不同。通常,炼制油的毒性要高于原油,低分子烃的毒性要大于高分子烃,在各种烃类中,其毒性一般按芳香烃、烯烃、环烃、链烃的顺序而依次下降。石油烃对海洋生物的毒害,主要是破坏细胞膜的正常结构和透性,干扰生物体的酶系,进而影响生物体的正常生理、生化过程。如油污能降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阻碍细胞的分裂、繁殖,使许多动物的胚胎和幼体发育异常、生长迟缓;油污还能使一些动物致病,如鱼鳃坏死、皮肤糜烂、患胃病以至致癌。另外,油污会改变某些经济鱼类的洄游路线;玷污渔网、养殖器材和渔获物;着了油污的鱼、贝等海产食品,难于销售或不能食用。
链接:我国海洋生物资源面临的问题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渔业捕捞过度和海水养殖管理不善。传统经济鱼类资源因捕捞过度而处于衰退状态,处于食物链较高营养级的优质鱼类,如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鲽鱼等出现资源危机;属于传统优质经济鱼类饵料的低质鱼类,如黄鲫、梅童鱼、沙丁鱼等比例增高。有些地区的海水养殖业管理不善,出现了污染海洋生态环境的倾向,如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造成海水有机物污染和富营养化;大量采捕饵料生物,使部分滩涂贝类大量减少,破坏了正常的食物链等等。
第二,滩涂围垦和填海造陆夺走了大片海洋生态环境。沿海滩涂大量围垦和人工填海造陆等,不仅使许多海洋动物失去了大面积的栖息地、产卵地、育苗场、索饵场及可供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滩涂和沼泽资源,引起物种种群减少,而且给附近广大海域的海洋生物资源造成了深远的不良影响。
第三,筑堤修坝等海洋工程的不良影响。某些海洋工程改变了所处海域的水动力条件,导致海域发生淤积等现象,浅海或滩涂生态环境恶化,进而导致海洋生物资源衰退。
第四,海洋污染严重破坏海洋生物资源。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污染源迅速增多,海洋污染经常发生,使海洋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给海洋生物资源造成严重威胁,并且使一些港湾渔场荒废,溯河性鱼虾类资源受到损害,海洋生物多样性降低,海产食品质量下降。此外,海洋油气开发与海运业的发展使石油污染呈上升趋势。因此,防治海洋污染是一个极其紧迫的课题。
第五,珍稀海洋生物濒临绝灭。我国海域不仅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还有不少珍稀物种,但由于过度捕杀等原因,数量都在急剧减少,有的种类几乎绝迹。
我国主要的珍稀海洋动物有儒艮、中华白海豚、北海狮、北海狗、斑海豹、灰鲸、蓝鲸、长须鲸、抹香鲸、露脊鲸、海龟、玳瑁、太平洋丽龟、中华鲟、松江鲈鱼、黄唇鱼、文昌鱼、鹦鹉螺、虎斑宝贝、冠螺、大珠母贝、红珊瑚等。
中国培森动保研究院行业参考研究报告——海洋渔业对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
培森家园
愿这个世界能善待每一个生命
●课题研究名称:海洋渔业对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
●报告生成时间:二零二二年二月九日
●立项单位:中国培森动保研究院
●研究背景:海洋渔业是海洋产物的重要内容之一。世界上数十亿人需要依靠大海来获取食物、生计、能源生产和贸易。一项发表于《Nature》的研究成果预测,在2050年全球海洋食品产量或将增加2100~4400万吨,可供应本世纪中期全球98亿人口所需肉类需求量的12%~25%,为全球食物供应作出重要贡献。
虽然人类利用海洋资源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随着人类种群数量的增长和科技手段的进步,目前多种研究报告显示,人类对海洋的大规模活动已经严重危及海洋生态系统。海洋中93%的鱼类种群已经遭到完全开发和过度捕捞,超过1/3的鱼类捕捞处在不可持续的水平。在过去的50年间,由于过度捕捞使大型食肉型(例如金枪鱼和鳕鱼)海洋动物的数量减少了90%。
海洋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海洋渔业的过度捕捞必然会影响海洋生物量、生物个体寿命、生物多样性甚至还会影响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海洋保护道阻且长,需要全球凝聚共识,共同为海洋助力。
●研究目的: 1、海洋渔业和海洋生物多样性密不可分。让更多人科普海洋生物相关知识;
2、鼓励更多个人及单位参与海洋环保建设;引导更多人重视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
●研究意义:为海洋渔业和海洋生物多样性发展提供行业参考依据,积极融入中国的自然生态文明建设的洪流中去。
●研究方法:文献法、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案例分析法、资料整合法、经验总结法。
●研究成果展示:(仅供参考)
海洋渔业是指从事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的生产事业。海洋捕捞属采集性工业。海水养殖分为鱼虾类养殖、贝类养殖和藻类养殖三大类。生物多样性通常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海水养殖是指利用浅海、滩涂、港湾、围塘等海域进行饲养和繁殖海产经济动植物的生产方式,是人类定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发展海洋水产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人类利用海洋资源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如早期的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运输业等传统开发产业,都为早期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历史车轮的滚动,社会经济开始快速发展,海洋经济也越来越被人类重视,人类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
海洋渔业在海洋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带动了沿海国家的经济发展,还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海洋捕捞能力的迅速提升,过度的海洋渔业活动引起海洋物种品质下降,自然海域海洋生物量急剧减少,栖息地受到破坏,并使得海洋生物的群落结构产生变化,从而导致一些海洋生物种类濒临灭绝,海洋渔业严重影响了海洋物种多样性。
半个世纪以来,全球被过度捕捞的鱼类种群数量增加了两倍。如今海洋中93%的鱼类种群已经遭到完全开发或过度捕捞,超过1/3的鱼类捕捞处在不可持续的水平。当一个物种数量因为过度捕捞而降到一定数量时,它们很可能会丧失一部分基因多样性,仅是因为没有足够的个体来承担物种基因库这个任务。这类物种即使在未来的保护措施中恢复过来,也很难恢复到之前的基因多样性。
金枪鱼是寿司的主要原料之一,更是生鱼片中的极品,由于受世界范围内寿司贸易的增加刺激,导致人类对金枪鱼的捕捞量大幅度增加。蓝鳍金枪鱼是作为寿司及生鱼片等日式餐中使用的高级食材,但事实上,野生的蓝鳍金枪鱼早已经处于被过度捕捞的危险境地。根据数据显示,太平洋蓝鳍金枪鱼在1961年的成鱼资源约有16*105t而到2014年只有约1.7*104t ,现在捕捞到多是幼鱼。
蓝鳍金枪鱼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上重要的一环,它们会吃掉一些小鱼小虾及甲壳类动物。如果它们灭绝,相关的海域也会遭到威胁。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在3种蓝鳍金枪鱼中,它们均面临着比属于“易危”等级的大熊猫面临更为严峻的生存挑战。世界自然基金会约翰·坦策说,蓝鳍金枪鱼变成“濒危”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利益刺激下日本渔船的滥捕,捞鱼量远超国际协商的配额。
在大西洋对岸,有着“踩着鳕鱼的背脊就可以上岸”“用篮子就可以捞起来鳕鱼”传说的加拿大纽芬兰渔场,如今却陷入“无鱼”的悲剧。历史上纽芬兰渔场曾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异常丰富的产量位居世界四大渔场之一,渔民采用传统的捕鱼方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虽然捕鱼量较大,但因为避开了鱼群的产卵繁殖季节,从而保证了鳕鱼种群的平衡,纽芬兰丰富的渔业资源并没有受到实质性影响。
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等国的工业能力获得飞速提升,取而代之的是大型机械化拖网渔船。这些捕捞船夜以继日的工作,一个小时便可捕捞200吨鱼,惊人的捕捞量和无视生态法则的行为,使得鳕鱼种群不断萎缩,甚至因为人类总选择性捕捉体型较大的鳕鱼,而致使鳕鱼个体越来越小。在1992年加拿大政府不得不下达纽芬兰渔场的禁鱼令,导致经营了500年的纽芬兰第一大产业——捕鱼业顷刻破产,近4万渔民失业。海洋过度捕捞,不仅破坏了海洋原有的生态系统,也危害了人类自身的利益。
随着野生鱼类供不应求,在1996-2003年,水产养殖增加了58%,它正在弥补20世纪由于捕捞业的过度捕捞而造成的鱼资源的匮乏。水产养殖的对象分为鱼类、虾蟹类、藻类、贝类、海珍品,其中海水养殖最为明显的优势是可以集中发展某些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虾类、贝类等,生产周期较短产量较高;但存在局限性,因为海水养殖需要捕捞天然饲料和捕捞天然苗这种方式无疑会造成海洋生物大量死亡,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其次海水养殖必然会对近海环境造成影响,残饵、粪便及养殖上所需要的抗生素在长时间积累上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甚至出现“赤潮”现象。
从持续化发展来看,大面积的单种海水养殖,必定会造成海区域生物多样性向单一性转化和海洋生物“内循环”发生变异,当生态变异过大时,将导致物质循环平衡的失控,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
对海洋生物来说,过度捕捞造成数量减少只是开端。种群的基因多样性决定了它们应对海洋环境变化的潜力,种群数量的变化会影响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鱼类是生态链中必不可少的种类,它们是鲸类、豚类、鲨类、鸟类、熊类等动物重要食物来源,虽然目前没有因为渔业过度捕捞而灭绝的鱼类,但它们的生物多样性与海洋生物多样性息息相关,我们应该明确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责任和义务,降低海上活动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