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混养原理:这种养殖模式主要根据珍珠蚌与翘嘴红_的食性、栖息习性不同和珍珠蚌养殖池野杂鱼较多的特点而设计。
2.池塘条件:池塘要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水深为1.5米以上的成鱼养殖池塘。
3.放养时间:一般在每年的冬季或翌年3月前进行。
4.放养模式及数量:每亩套养翘嘴红_鱼种的数量可随养殖户(单位)的管理、养殖技术进行调整。如对翘嘴红_投喂饵料可适当多放,亩套养6~10厘米规格翘嘴红_鱼种50~80尾。
5.混养优点:这种套养模式对珍珠蚌的生长无影响,同时可充分提高池塘水体利用率,从而达到珠蚌和鱼双丰收的目的。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生物技术发展报告》
外荡围栏养殖翘嘴红鲌,是利用竹箔、金属网或合成纤维作为围栏设施,将大中型外荡分割成大小便于管理或可以实现精养目的的一种渔业生产方式。它是将池塘养鱼的高产技术与湖荡、河道优良水体环境结合起来,通过加强拦鱼设施和饲养管理,谋求高产的一种新型养殖翘嘴红鲌技术。
场地选择:围栏设置在湖荡的出口处,要能承受水流或台风、洪水的袭击,主要限养翘嘴红鲌的商品鱼。要求水深在2.5~3.0米,荡底平坦,底泥软硬适中,荡口(水口)宜少不宜多,宜狭不宜宽,背风向阳,远离主航道和主水流区。湖荡养鱼面积一般应在500亩以下,这样的水体水质容易稳定,起捕也较方便,氧的补给充分、均匀。如水域面积过小,水质不易自净稳定;过大则投饵分散、捕捞困难,河道的中段部位水中也容易缺氧,产量相对较低。围栏养鱼是以充分利用现有水域的饵料生产力为基础,然后再补给适当的商品饵料。因此,选择水域的天然生产力要好或兼备附近有丰富的自然饵料源,除有丰富的浮游生物外,湖荡底部有苦草、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等水草密生及螺、蚬、蚌等底栖生物遍布,这样可减少投喂人工饵料的数量,提高鱼种的放养密度。天然饵料资源丰富,则商品饵料的使用就可减少,同时因饵料的互补作用,配合饵料的利用率也可大大提高。
围栏设施:围栏形状应因地制宜,以正方形或圆形为佳,最好三面临水,一面靠岸,这样不但方便日常管理,也方便成鱼上市的起捕。围栏设施是防止逃鱼的保障,因而对拦鱼设施要有较严格的要求,围栏可用双层网片,以方便防逃,网目应根据需要放养的鱼种大小而定,以不逃鱼为宜。网高以高于最大水位的50厘米为好。其他的设施和一般的网栏是一样的。
鱼种放养:网栏搭建好后,先将网内的野杂鱼和水草除去。为了保险起见,最后用电捕器对网内的野杂鱼进行彻底的清除,每亩用13千克的漂白粉泼洒。投放翘嘴红鲌鱼种,可在每年的2月中旬进行,亩投放量为1000尾,投入比例与规格为:翘嘴红鲌80%,规格13厘米左右;团头鲂鱼5%,规格为5厘米左右;鳙鱼10%,规格为10厘米左右,银鲫5%,规格3~4厘米。
饲养管理:日常的饲养管理着重要抓好“一早、二足、三勤、四防”的要点。
一早就是放养鱼种要早,尽可能在每年的2月底前结束。
二足就是鱼种的放养量要足,饲料的投喂量要足。
三勤就是一要勤巡塘,做到早晚巡荡,夜间护荡;二要勤检查,主要是检查墙网和箔门,发现有鼠洞和蛇洞时要立即修补;三要勤捞杂,主要是捞去水面上的残饵、杂草、死鱼等杂物,保持荡面的清洁。
四防就是要做好防逃、防病、防汛和防盗工作,确保养殖成果最终完全转化为经济效益。
捕捞:外荡围栏养鱼与池塘养鱼相比,一般面积较大,对起捕技术要求较高,难度也大,一般可采取赶、拦、刺、张与投药、电驱等综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