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螃蟹的饲养方法:
环境
一般而言,饲养环境弄成水池+干地+躲避 就行啦。底材如果是厚泥,还可以看到螃蟹挖洞、天然螃蟹窝=v=。如果是沙石类底材则必须要加个躲避。常见的躲避宠物市场有卖,不过有点贵,往往比螃蟹要贵,所以一般是自己做。大螃蟹可以考虑用纵切的半个花盆来做躲避,小螃蟹一般用横切的饮料瓶来做躲避。不过为了避光,饮料瓶上要弄些东西遮盖,比如可用饲养处的底材覆盖上。至于水池,深度不超过螃蟹足展(它得能爬上来)都可以,面积稍大一些,至少需能让其转悠一圈。
为防止逃跑,容器内底材的边缘最高处距容器口的距离超过螃蟹足展的1.5倍的情况才能敞口,否则请务必加盖。螃蟹逃跑能力超过你的想象。
据资料,一般螃蟹不喜欢阳光直射,请注意不要阳光直射饲养处;
温湿度
这个网上众说纷纭,非专业养殖户也不必时时监控温湿度。个人经验就是,如果人在家穿单衣,感到冷/热得受不了时,那么对它也差不多。冬天放饲养处于暖气旁,给躲避处多覆盖些东西;夏天实在很热使用大水池,注意勤换水即可;
食物
多数螃蟹都是肉食,建议直接喂鱼,在水池里放活鱼或洞穴旁扔死鱼皆可。注意定时清理残渣,防止细菌大量繁殖。也有其食用鸡牛羊肉甚至菜的情况,酌情尝试;
卫生
螃蟹属需要格外注意卫生的动物。
对它们,底材使用前最好能消毒,对于沙石类用浓度至不透明深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分钟,对于泥土类用微波炉加热十多分钟。更换底材、布置造景后必须一定绝对要洗手。
罗帮义文
吃过花蟹、大青蟹、大闸蟹,都以为这东西来自深海伙人工养殖,老家朋友说的山螃蟹我从来没吃过,也没有捉过,从小从老家河里捞过鱼,在田里捞过泥鳅,对老家朋友说的山螃蟹更没有听过。趁着周末回老家亲自体验一把捉山螃蟹。
回到老家,朋友说我回来的正是季节,山螃蟹4月是最肥美的时节,我不知道山螃蟹是不生长在河里,朋友笑着说,你快点收拾一下行装等我们。
吃过早饭我就准备要去捉螃蟹的工具,翻出小时候捞鱼的网,还特意去小卖部里买了一双雨鞋和饼干之类的零食作饿时的补充。很多年少时的捞鱼场面在脑袋里翻滚,第一次听说有山螃蟹更是期待,可等了一整天,还是没有朋友的消息,我以为这久大家都开始春播,农事太忙,也就没去在意,一天兜兜转转欣赏着老家美丽的春夏交替之色,静听杜鹃的啼鸣。
吃过晚饭,我习惯性地和健在的父亲看看新闻联播,跟他汇报最近的所有情况。父亲得了脑梗,虽然反应迟钝,但对我汇报的所有都顶头表示很满意,当然每个人在父辈面前都是报喜不报忧,目的就是别让他们操心,都说在父母眼里我们永远都是他们眼中长不大的孩子。
4月的老家天黑得有点晚,8点30太阳才落山,慢慢进入黄昏。洗漱一下准备睡前工作,突然电话响了起来,是朋友打来的,我以为他是打电话说明一下今天去不了的原因,可一接听,电话里第一句话就问我准备好没有?准备出发了,多穿点衣服晚上去捉山螃蟹冷呢。我被整懵了,一天等你没消息,怎么改成晚上?
在老家也没太多的事,特别是一回老家到了晚上很多回忆都会在夜晚想起,让人久久不能入睡。我答应了朋友,不到5分钟,朋友驾驶着摩托车来到家门口,他全副武装,雨鞋、手套应有尽有,他说我什么也不用带,就穿上雨鞋就可以。朋友是位机车爱好者,最喜欢的就是山地越野,我随着他的机车声向山里进发,我以为是去故乡那些小河边,没想到竟往大山深处跑,没顾得上问,我们并来到大山深处的箐沟边,关掉摩托车灯,到处漆黑一片,高大的树木下面隐约能听到溪水的响声,朋友戴上充电头灯,给我一把充电手电筒,在电筒灯的照亮下,顺着小道走入山箐的小溪里,小溪水很清澈,踏水前进,隔着雨鞋都感觉水的冰凉。
看看螃蟹,我眼力不好,看了好一会才看到,和我吃过的螃蟹,这种山螃蟹就是螃蟹中迷你版,小得可怜,朋友拿起螃蟹往我提的桶里放,他说这螃蟹真大,在我看来连一两都没有还说大,朋友说山螃蟹最大就这么大。
螃蟹都是晚上出来活动,我第一次才知道他的习性,我随着朋友一直在山溪深处进发,我很快也学会找螃蟹,试着捉了几只,朋友说我捉的太小必须放掉,只能捉大的。我偷偷放进桶里,最后还是被朋友拿出来放生,朋友还说要遵循自然规律才能长远得到回馈,一直进行到凌晨1点55,桶被装得满满当当,估计不会少于15斤。朋友说可以了今晚捉得有点多,在过去他捉最多就2斤多就打道回府。这次是例外,目的想让我带回城里让一家人尝尝这纯天然的美食。我们到朋友家,朋友妻子很贤惠,一直等到我们回来。朋友说这种山螃蟹我不会加工,就让他妻子帮忙处理,朋友妻子先用水清洗后,用核桃油炸至金黄,捞出放凉打包,我和朋友喝着小酒尝着山螃蟹,那香脆的口感让我无法停下来。在和朋友聊天中我才知道这东西对水质要求非常高,污染的水体是不能生长,难怪我小的时候在河里拿鱼没见过山螃蟹。
等我们夜宵结束已是凌晨4点,村里的鸡开始打鸣,我提着打包的山螃蟹回到家,慢慢睡下,梦里我一直在捉着螃蟹,我遵循着留小捉大。一觉醒来已是早上9点16分。随着老家生态越来越好,我想不久将来故乡小河里肯定会有山螃蟹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