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现有两个本科专业, 9 个研究生专业, 38 个研究生专业方向。目前在校学生总数为 1720 人,其中本科生 720 人,硕士研究生 736 人(含教育硕士 107 人),博士研究生 264 人,硕 / 博士研究生中港澳学生、留学生为 60 人。多年来,文学院多次获得教学、教材优秀成果奖, 2001 年度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 1 项,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7 项。 1994 年由国家教委确定的“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在 2001 年的评估中获得优秀。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文艺学(研究生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专业)在近年的社会排名当中名列第一。文学院在近些年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当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人才培养方面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面对全社会的人才需求变化和我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形势,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认识不足;如何整合文学院的优质资源、发挥传统学科优势、开发适应社会需求的新专业和新的专业方向等问题需要切实加以解决;生源质量有待提高;对本科生综合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本科毕业生就业领域偏窄、就业层次偏低;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各层次教育都亟待优化培养方案、调整课程结构、完善教学内容与方法,加强教材建设,提高培养质量;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尚未普及;教学管理尚未完全适应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 1 、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改革
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具有较强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以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适应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的要求。
本科阶段逐年完成专业方向、学制两方面的分流,实行学院与学生双向选择,尊重学生的选择权。
本科生第一学年结束时完成文学院内部的专业分流,目前可选择的专业为中国语言文学、编辑出版学(拟改为新闻与传播学);计划在两个专业之间进行主辅修制的试点。
本科生第二学年结束时完成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内部专业方向的选择,目前可选择的专业方向为文学方向和语言方向;积极筹建带有文理交叉性质的应用中文方向。
本科生第三学年结束时学生初步确定学制分流意向。
本科生第四学年通过学院与学生的双向选择,完成“ 4+X ”模式的学制分流:“ 4+0 ”模式(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后直接就业)、“ 4+2 ”模式(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后进入教育学硕士阶段学习)、“ 4+3 ”模式(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后进入学术型硕士阶段学习)。
2 、科学修订本科教学计划
根据学校的统一要求,启动文学院新一轮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修订教学计划的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本着对国家和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精心设计、制订出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符合学科知识系统的具有创新性的教学计划。既保持本专业核心课程的稳定性,又探索相关课程的弹性组合。
在“学校—院(系)—专业”三个平台的课程中,文学院教学计划修订的主要任务是:选择对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十分必要的相关学科基础课程;科学确定体现一级学科特点的本学科基础课程;精心设置有机组合的各专业方向课程,注意与研究生教育的衔接。
随着教学计划的修订,应及时跟进与各模块专业课程相应的教材建设。
3 、积极稳妥地开发新的专业和新的专业方向
在保持传统学科人才培养优势的同时,积极稳妥地开发新兴的应用型、交叉型专业或新的专业方向。近期具体计划为:
拓宽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口径,拟将专业名称改为新闻与传播学(编辑出版学将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根据需要和可能稳步增设新的专业方向。把握 2008 年奥运会的机遇,通过与校内体育学院、经济学院等单位的共同建设,探索形成北师大“应用新闻专业”的系列品牌:如体育新闻、财经新闻等;
拟将“应用中文”作为新设本科专业方向进行实验,主要培养中文现代信息处理与研究方面的文理双修型的专门人才。经过充分论证和一段时间的实践,待条件成熟后正式申报为新增专业。
争取新增设 1 至 3 个研究生专业或专业方向。
4 、发挥基地班的示范作用,全面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把握好本科生基地班培养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实行“滚动式培养”;在学生选定专业方向后于第三学年初争取使基地班每名学生都有专业指导教师,为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创造条件。
建设本科生精品课程;推进系列精品教材建设;建立和完善学生学习状况评估体系;以基地班在专业学习和科研创新方面的示范作用带动本科生科研活动,开展各类学术讲座,建立学生论坛,鼓励学生发表学术论文、进行文学创作实践;严格执行学士学位论文的写作 / 指导 / 审议 / 答辩制度,提高论文质量;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力争使大部分学生在本科毕业前通过国家英语六级考试;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5 、加强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建设
加强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改革力度,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发展不同培养模式并存的研究生教育;加强研究生学籍管理,完善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提高生源质量;完善研究生导师制,提倡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的导师合作培养,允许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程以拓宽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质量,强调选题的创新性,提倡研究 生选题与研究所、导师课题规划的相关性,鼓励进行交叉型选题的研究。
优化硕 / 博士生培养方案,适当缩减学分,启动缩短硕士生学制的改革试点工作;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质量,建立研究生听课 / 学分制和读书报告 / 学分制并行的研修模式;在全院树立科学严谨的学风,鼓励研究生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出席国内外学术会议。
高度重视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切实实行论文匿名评审和预答辩制,积极推荐优秀论文参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6 、捋顺关系,完善教学管理体系
建立分工合理、明确的教学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加强常规教学管理,建立完整的教学文件档案、学生成绩档案、教师教学档案;逐步实现试题、试卷、论文管理的规范化;坚持领导听课制。
开发现有资源,在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中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提高工作效率。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怎么样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目前有8个博士点专业: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民俗学,有11个硕士点专业: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民俗学、新闻学、儿童文学、课程与教学论。
北京师范大学是国家985工程与211工程重点大学,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8年,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1912年,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1931年,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1950年,毛主席为北京师范大学亲笔题写校名;1952年,辅仁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还不错,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中文系的基础上成立,在原有各学科的雄厚基础上搭建了新的发展平台。学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文学院现设有11个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所、现代汉语研究所、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文艺学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民间文学研究所、语文教育研究所、文学创作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是全国首批建立的两个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之一,是全国首批建立的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首批获得中文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在新世纪以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心进行的三次学科评估中,中国语言文学排名全国一次排名第一,两次排名第二,综合实力位居全国最前列。目前,文学院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民俗学二级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文学院还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单位,国家“985工程”二期项目重点建设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与许多国家的教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每年都要邀请世界各地著名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前来讲学daxue.chazidian.com,并派出许多教师前往日本、美国、德国、英国、法国、韩国、澳大利亚、泰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从事教学和合作研究。同时文学院还积极走出过门办学,在新加坡成功举办七届学士学位课程后,从2004年起又开设中国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课程,深受当地人士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