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浮物的去除率取决于沉淀速度与停留时间、水深沉降速度受比表面积(颗粒大小)影响
自由沉淀去除率 = (进水悬浮物的总量SS-出水悬浮物的总量SS)/进水悬浮物的总量SS.
水中悬浮颗粒在水中的沉降,根据水中悬浮颗粒的凝聚性能和浓度,沉淀可分成四种类型:自由沉淀、絮凝沉淀、成层沉淀和压缩沉淀。
其实这也是悬浮物沉淀经过的四个阶段~在污水厂中用量筒取曝气池混合液,如果是性能良好的活性污泥,几分钟内就可以观察的这四种沉淀现象。
假设悬浮颗粒大小不变,水体低速向单一方向流动,各水深流速一致,水体越深,悬浮颗粒沉淀所需要经过的时间就越长,如果该水体水流方向宽度很小,那么沉淀效率就会极低,如果水深小,水流方向水体宽度很长,效果则相反。
流速也是需要控制的一个参数,如果流速足够大,石子也可以悬浮不沉。
可以去翻阅有关平流沉淀池的沉淀理论,即水流方向上水面越宽,流速越缓慢,水深越小,沉淀效率越高。
还有一种办法就是使水与沉淀底面的接触面积增加,这可以参考斜板、管沉淀池。
去除水中的氟主要有:活性氧化铝法、电渗析法、絮凝沉淀池、骨炭祛、电凝聚祛和反渗析法等。其中前3种方法应用比较普遍。
1、活性氧化铝法:
以颗粒状活性氧化铝为吸附剂,用过滤方法吸附水中的氟离子。当活性氧化铝吸附氟离子饱和后可再生重复使用。
吸附——活性氧化铝的粒径越小,吸附容量越高,一般宜为0.4~1.5mm。为了提高吸附容量,原水进入滤池前宜投加硫酸(或盐酸,醋酸)等酸性瘩液或投加二氧化碳气体,以降低pH值至6.0~7.0。
单个滤池吸附剂厚度常在1.5~1.8 m,当工程规模小、滤速低、进水的pH值用硫酸榕液调节时,厚度可在0.8~1.2 m之间。
再生——当滤池出水含氟量超标时,对活性氧化铝就应进行再生,再生液常采用0.75%~ 1%的氢氧化钠溶液,也可采用2%~ 3%的硫酸铝溶液。再生过程可分为首次冲洗、再生、二次冲洗及中和4个阶段。
当采用硫酸铝再生时,中和阶段可以省略。氢氧化钠的消耗量可按每去除1g氟化物需要8~10g固体氢氧化钠计算;硫酸铝的消耗量可按每去除1g氟化物需要60~80g固体硫酸铝计算。
2、电渗析法:
在电场作用下,通过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使水中离于作定向迁移,达到离子从水中分离。
该方法适用于含盐量在500~10000mg/L、含氟量小于12mg/L的原水。并在除盐的同时去除氟离子。
电渗析法原水水质并应符合下列条件:浑浊度小于5NTU;化学需氧量(COD))小于3mg/L;铁小于0.3mg/L;锰小于0.3mg/L;游离余气小于1 mg/L。
除氟使用的电惨析法普遍采用浓水循环和自动倒极技术,在切换电极极性的同时改变浓淡水的方向,倒极周期0.5~1 h。电渗析流程长度和极、段数应按脱盐率确定。
3、絮凝沉淀法:
投加凝聚剂经混合,絮凝、沉淀以去除水中的氟离子。由于凝聚剂投加量大时,易引起水中SO?或CI?超标,故原水含氟量不宜大于4mg/L。处理水量宜不大于30m?/d。
凝聚剂多采用铝盐,如氯化铝、硫酸铝和聚合氯化铝等。投加量一般为原水含氟量的10~15倍,投药后pH值将影响到去除效果,宜控制在6.5~7.5范围。由于矾花很轻,宜采用静止沉淀的方法。
絮凝沉淀法主要配套设备有:再生液泵;调节原水pH值的二氧化碳钢瓶或二氧化碳发生器,若采用硫酸调节pH值,需设置稀释槽和酸被输送泵;排液泵;电气控制箱;水质化验设备。主要测定项目为水的含氟量和pH值。
扩展资料:
饮用水中氟超标的危害:
氟是人体所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适当氟的摄入有利于防止龋齿病的发生,但人体正常的氟需求量是每日1-1.5毫克,如果持续过量摄入就会引发氟中毒。
目前,氟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氟斑牙(黄牙)和氟骨症,氟斑牙患者,一般牙齿表面缺少光泽,出现**、褐色色素沉着,严重的会导致牙齿大块缺损。
调查显示,持续饮用含氟1.5毫克/升以上的水,氟斑牙发病率会高达45%以上,且中度以上患者居多。然而,患有氟骨症则更为可怕,早期出现四肢、脊柱骨骼和全身各关节疼痛、全身乏力等症状,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疗,可能造成肢体功能发生障碍,全身骨骼和关节变形,甚至瘫痪。
百度百科——饮用水除氟设备(除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