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8大景点是:
1、佛香阁。是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建筑在万寿山上,南面正对昆明湖,俯瞰十七孔桥。
2、仁寿殿。位于仁寿门西侧,是皇帝处理政务和接见外国使臣的地方,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变法维新运动的策划地之一。
3、乐寿堂。据说是乾隆皇帝在修清漪园时种植的,距今已有200多年。慈禧太后小名叫?兰儿?,最喜欢玉兰,因为这两棵玉兰树,就将自己在颐和园的住所定在了乐寿堂。
4、排云殿。排云殿是乾隆为他母亲60寿辰而建的,排云殿很宏伟壮观,还是非常值得游玩的。
5、听骊馆。是给慈溪太后听音乐的地方,牌匾是慈溪太后的亲笔手书。
6、清宴舫。石舫,又名清宴舫。建筑灵感来源于诗句?野渡无人舟自横?。
7、十七孔桥。在湖边走走,十七孔桥就像一条玉带横卧水面。建筑带来的愉悦和节奏感,在园林里体现得尽致淋漓。
8、谐趣园。位于颐和园东北角,仿无锡惠山寄畅园建造,乾隆时期原名惠山园,嘉庆时重修改名?谐趣园?。
颐和园的景点介绍
1、畅观堂:
畅观堂始建于乾隆年间,一八六_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重建。主体建筑为面阔七间的两卷大殿,左右各有一座配殿和一座小亭,地势高爽,环境清幽,是当年乾隆皇帝眺望园外、观民稼穑的地方。
2、清宴舫:
原称石舫,建成于乾隆二十年(1755),舫身系用巨石雕砌而成,通长三十六米,原有中式舱楼,一八六_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九年(1893)重建时改为洋式舱楼,并取“河清海晏”之意,命名为“清宴舫”。
3、宿云檐城关:
始建于乾隆年间,又称贝阙。城上原有楼,内供关羽银铸塑像,一八六_年被英法联军掠走。光绪年间重修颐和园时改为亭式建筑,内供关帝牌位。
4、花丞阁:
花承阁是乾隆年间兴建的一组建筑群,一八六_年遭英法联军焚毁,现仅存多宝琉璃塔、石雕和其它建筑基址。?
5、多宝琉璃塔:?
多宝琉璃塔,高十六米,八面七级,塔身用七色琉璃砖瓦镶砌,下承汉白玉须弥座。塔前立有用汉、蒙、满、藏四种文字镌刻的乾隆《御制万寿山多宝塔颂》石碑。
6、长廊:
长廊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后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共二百七十三间,全长七百二十八米,枋梁上还绘有人物、山水、花鸟等各种彩画八千多幅,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长的游廊。
长廊中间建有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依山临水,以排云殿为中心,向东西两边对称地展开,将分布在万寿山前的建筑连成一气。
7、仁寿殿:
清漪园时名勤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改名仁寿殿。这里是慈禧和光绪住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为颐和园听政区的主体建筑。
8、十七孔桥:
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东接东堤,西连南湖岛,全长一百五十多米,是我国皇家园林中现存的最长的桥,因有十七个桥券洞而得名。桥头及桥栏望柱上雕有五百多只形态各异的石狮。桥栏的两端有四只石雕的异兽,威猛雄健,当属清代石雕艺术品中的杰作。
百度百科-颐和园
颐和园的景点有:
1、宜芸馆
始建于乾隆年间,1860年被烧毁,光绪年间重建。《续博物志》:“芸香辟纸鱼蠹,故藏书台称芸台。”芸是一种香草,可以防书中蛀虫,宜芸馆原是藏书之处,所以有这名称。
2、文昌阁
是一种传统祭祀建筑,为祭祀传说中掌管文运功名之神,保一方文风昌盛而建,颐和园内六座城关建筑中最大的一座,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重建。
3、昆明湖
古称“七里泊”、“瓮山泊”、“大泊湖”、“西湖”。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内湖泊,元代始为通州漕运的水源地,金代以后逐步建设皇家园林,至清代形成规模宏大的颐和园。民国以后,成为公园。
4、排云殿
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时期,曾以大报恩延寿寺为主体建筑,是清末慈禧太后举行万寿庆典的地方。“排云”二字取自晋代郭璞《游仙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
5、佛香阁
高36米,坐落在高21米的台基上;共有三层、八角、四重檐,为攒尖顶,阁内有八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内部建筑结构复杂,内供奉有铜铸金裹千手观世音菩萨站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