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蛙养殖方法如下:
1、蛙池的建造 蛙池一般用砖石结构,面积8--10m㎡,长方形,不超过12㎡。根据成蛙,幼蛙,蝌蚪不同生长期对水深的要求,分别在4、6、12cm处和池底设4个排水孔。穴的高度要高于最高水面1一3 cm.
2、亲蛙的选择和饲养 石蛙捕到后即刻选择进池,雌蛙选择100 g以上腹大腿圆,跳跃力强,皮肤无损作亲蛙,雄蛙150g以上,胸刺明显,抱对力强完好无损作亲蛙,雌雄比为1:1不同沟系的放养,密度为5一10对/㎡。
3、产卵和孵化 当水温上升到18℃时,雌雄蛙抱对产卵,体外受精,受精卵吸水澎胀粘在穴壁上。将受精卵取出放人孵化池或将产后雌雄蛙移走,增加水深浮化皆可。
4、蝌蚪期饲养 主要用鸡蛋黄和折妇等研磨投喂,20天后补充一些植物性饲料如菜叶等,60天后蝌蚪长出后肢,70天后前肢长出,75天后蝌蚪藏在洞穴中不食不动脱尾变成幼蛙。
5、幼蛙的饲养 饲料全部为活体动物,且以个体小的昆虫为主,如蚂蚁、蝇蛆、黄粉虫等,如饲养得当,幼蛙当年可达50 g以上,第2年8一9月可上市。
6、成蛙的饲养 成蛙同亲蛙饲养基本相同,只是放养密度增大50一60只1时,投食量为群体重的2%,特别注意水质问题。
7、病虫害的防治 石蛙抗病力强,一般不生病。常见病害主要是腐皮病;防治方法一是蛙进池前用生石灰、强氯精等对池消毒。虫害主要是蛇蚊幼虫对蛙卵的危害,防治方法是孵化期用防蚊网阻止蛇蚊于池水中产卵。
石蛙卵常产于水流平缓浅水处,附着在石块、水生植物体上,卵外的胶质膜遇水膨胀变厚,粘性强,相连成索状或葡萄串状,有时长达20厘米左右。卵的直径一般为4毫米,最大可达5毫米,根据水温的不同蛙卵通常在8~15天后,孵化成蝌蚪,蝌蚪喜生活在溪水坑内的大石逢内或碎石堆中,蝌蚪在适宜的环境中,一般经50~78天的生长,变态成幼蛙。 2 石蛙的饵料 石蛙的饵料主要是蚯蚓、黄粉虫、蝇蛆等。 3 石蛙池的建设 野生石蛙常年栖息于阴凉的山溪水沟边或有瀑布的石洞附近,其生活环境要求水流充足,阴凉,潮湿,水质清新,喜群栖于石穴之中。生长发育、配种、繁衍后代长期处于野生状态。 人工驯养石蛙,由野生变为家养,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石蛙进行人工饲养,对蛙池必须采取合理的设计,使蛙池既要近似于自然环境,又要便于人工管理。 3.1 养殖场址的选择 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石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蛙池不受地点的限制,一般来说养殖场地宜选择在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冬暖夏凉、不旱不涝、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 养蛙池可建在室内或室外,室内要求通风,凉爽,无太阳光直射,室外可设凉棚,下建蛙池,因陋就简地在室内,庭院内或野外建池,都是石蛙良好的生活场所。 3.2 蛙池的规格要求 人工养殖石蛙一般采取精养,建池时应注意尽可能符合蛙的生活习性,供有水、陆、石穴、喂食等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而且又要便于饲养管理。 3.2.1 种蛙池 面积一般为4~10平方米为宜,池高0.8米,池内水深0.1~0.15米,池内水陆面积比为3∶1,并设有栖息的石穴,池底铺有较大的鹅卵石,光线阴暗,湿度保持80%,造就一个理想的石蛙栖息的生态环境,促其生长发育,从而提高产卵率和受精率。 3.2.2 孵化池 面积1平方米,池高 0.5米,水深15~20厘米,水质清新,pH6~8,并含充足的氧气即可。也可以用长椭圆形的大脸盆代替。 3.2.3 蝌蚪池 面积 3~4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厘米,pH6~7,水陆比2∶1,需遮光饲养,每池饲养一群同样规格的蝌蚪为好。 3.2.4 幼蛙池 面积4~6平方米,池高 0.8米,水深一般10~15厘米,水陆比2∶1,池内铺设 3~5厘米的小石子,筑有石穴,水质好,pH值6~7.5。 各类蛙池池形以长方形为好,池底略为倾斜,排水孔在最低处使池水能被彻底排干,池内设水面、陆地、石穴、食台等物,池上口设网盖,以防蛙跳潜逃,敌害生物侵袭。进水管安装在池的上边,靠近网盖的下方。新建池不可立即使用,用消毒液消毒(除去碱性),用水浸洗多次,方可养蛙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如若,您对我的答案满意,请选择“对我有用”,谢谢您的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