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葫芦的危害有哪些?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3-12 16:57:41
字号:

1、导致生态破坏

水葫芦的危害有哪些?

水葫芦的危害之一就是会导致生态的破坏,因为它的繁殖能力很强,如果生存的环境适合水葫芦的生长,那么它将会大量的繁殖,并且成为优势的物种,影响其他生物的生长,长久下去,该地区的生态多样性便会被破坏,而使其物种单一。

一个地区的生态平衡非常重要,各物种相互影响,相互抑制,才能保持平衡。而水葫芦的疯狂生长,在很大的程度上会打破该地区的平衡,剥夺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使得某些物种濒临灭绝。

2、影响其他生物的生长

当水葫芦在生长的很旺盛的时候,会长满整个水域,覆盖整个水面,将水面染成绿色。此时,会影响水中和大气的气体的交换,以及光线的传递,并会增CO2的浓度,影响水生生物。

3、会堵塞河道

疯狂生长的水葫芦是会堵塞水道的。因为水葫芦的植株大量的繁殖,植株不断的变多,很快就会覆盖整个河道,在严重的时候,水葫芦生长的密集程度甚至可以让人在上面行走,影响水运。此外,水葫芦的生长甚至会影响水厂自来水的生长,因为过度繁殖的水葫芦会堵塞自来水的生产设备。

扩展资料

水葫芦原产于南美洲。1884年,美国新奥尔良市举行国际棉花博览会,客商云集,人们看到水域内漂浮着葫芦状的绿色植物,其上面绽开的蓝紫色花,非常美丽,于是带回本国养殖。

当时是达官贵人和皇家养的名贵植物,在慈禧太后留下的照片中,就能看到水葫芦的身影。100多年后,这种植物遍布于全球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地区,成为暖地水域中最常见的植物。

1901年作为花卉引入我国,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作为猪饲料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普遍推广,广泛分布在华南、华中和华东等地区,尤以云南、四川、湖南、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和台湾等省区最广。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水葫芦

急死人啦!!!!!动物资源及保护

美观、提供氧气、消耗废弃物、抑制藻类生长、提供繁殖场所

一、美观

养鱼的朋友很多,一般都是裸缸或者放些人工饰品进去,可看上去都少了一点自然的气息。在说鱼缸里面放进一些水草就不同啦,增添了一抹绿意,多了几分大自然的气息。

二、提供更多的氧气

众所周知,植物在光照环境下会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水草也是同理。在光照下,水草所产生的氧气会溶解于水中,为鱼儿提供更多的氧气。

三、消耗废弃物

平时我们投放的饲料残余物、鱼儿新陈代谢产生的大量有机物,可以被水草吸收,充当营养成分,大大改善水质。

四、抑制藻类的生长

一些经验老道的鱼友都知道,将生长良好的水草种植在鱼缸,可以有效抑制藻类的蔓生。因为在和藻类争夺缸内水分包含养分的时候,水草比藻类更具有优势。

五、为鱼儿提供避难繁殖场所

首先,鱼缸中水草有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能让鱼在水族箱中繁殖,而且有些鱼只特别喜欢将卵产于水草叶面上。若没有了水草,幼鱼在鱼缸中便无处可躲,于是就可能遭受到含吃的大型鱼攻击。

1、鱼草Cabomba caroliniana,别名:水松、华盛顿草,水生绿色藻类。高10-50cm,以分叉的假根固着于水底泥沙上。

2、鱼草是一种体态优美的养鱼观赏水草,可栽于养鱼缸或金鱼池中。喜温暖及清洁水体,耐阴,有一定的耐寒能力。在美洲温暖地区,多分布于溪流及水池中。生长于淡水中,特别是含有钙质和硅质的水中,在有粘泥和流动缓慢的池塘中生长繁茂。

3、原产美国东南部。我国引种栽培,分布于山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鱼草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我国的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

蜂猴(所有种)、熊猴、台湾猴、豚尾猴、叶猴(所有种)、金丝猴(所有种)、长臂猿(所有种)、马来熊、大熊猫、紫貂、貂熊、熊狸、云豹、豹、虎、雪豹、儒艮、白鳍豚、中华白海豚、亚洲象、蒙古野驴、西藏野驴、野马、野骆驼、鼷鹿、黑鹿、白唇鹿、坡鹿、梅花鹿、豚鹿、麋鹿、野牛、野牦牛、普氏原羚、藏羚羊、高鼻羚羊、扭角羚、台湾鬣羚、赤斑羚、塔尔羊、北山羊、河狸、短尾信天翁、白腹军舰鸟、白鹳、黑鹳、朱鹮、中华秋沙鸭、金雕、白肩雕、玉带海雕、白尾海雕、虎头海雕、拟兀鹫、胡兀鹫、细嘴松鸡、斑尾榛鸡、雉鹑、四川山鹧鸪、海南山鹧鸪、黑头角雉、红胸角雉、灰腹角雉、黄腹角雉、虹雉(所有种)、褐马鸡、蓝鹇、黑颈长尾雉、白颈长尾雉、黑长尾雉、孔雀雉、绿孔雀、黑颈鹤、白头鹤、丹顶鹤、白鹤、赤颈鹤、鸨(所有种)、遗鸥、四爪陆龟、鼋、鳄蜥、巨蜥、蟒、扬子鳄、新疆大头鱼、中华鲟、达氏鲟、白鲟、红珊瑚、库氏砗磲、鹦鹉螺、中华蛩蠊、金斑喙凤蝶、多鳃孔舌形虫、黄岛长吻虫。

(一)、中华鲟

中华鲟

1.中华鲟为什么是活化石?

中华鲟主要生活于我国近海大陆架水域,繁殖时洄游于长江。我国珠江及闽江也有分布记录。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种。

中华鲟非常珍贵。它是一种稀有的“活化石”,最早出现在1.5亿年前的中生代。在分类地位上,中华鲟介于软骨鱼和硬骨鱼之间。它的骨骼为软骨,全身有坚硬的骨质鳞,属于软骨硬鳞鱼类。中华鲟在分类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研究鱼类演化的重要参照物。

2.造成中华鲟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近年来,水质的污染,对中华鲟亲鱼的性腺发育、自然繁殖受精卵的孵化以及幼鲟的生长和发育均不利。受水质污染的影响,长江口幼鲟分布范围已明显缩小,如70年代以前,中华鲟幼鱼曾是杭州湾的四种主要捕捞对象之一,目前,该水域已难觅幼鲟踪迹。而长江口的幼鲟也因水质污染出现了肝癌病变。80年代后,中华鲟产卵群体中性别比例严重失调,雌、雄比已达到3:1甚至5:1,中华鲟雄性亲鱼精子活力逐年下降,也可能与长江水质污染有直接关系。

葛洲坝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对中华鲟的生存环境造成影响。这项工程建设以前,产卵的中华鲟逆水而上一直到达金沙江,葛洲坝截断长江水道后,洄游的中华鲟只能到达坝下,产卵江段由原来的800公里缩减到7公里,产卵场数量由原来的16处减少到1-2处,产卵场面积也只有0.4平方公里,这使得产卵洄游的中华鲟数量锐减。

中华鲟数量减少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人为捕捞。1988年以后,中华鲟虽然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每年仍有相当数量的中华鲟被误捕和非法捕捞。仅宜昌江段,1986-1996年间,渔民误捕放流的中华鲟就达155尾,还有沿江的部分渔具对幼鲟资源的破坏也较严重。调查表明,1988-1992年间,仅在中华鲟幼鱼集中分布的长江口崇明岛东部滩头及其部分延伸浅滩,每年幼鲟的总误捕量为6350尾至7060尾。除此之外,中华鲟数量减少还因为初次性成熟年龄较高、重复繁殖间隔时间长、受精卵存活率低等自身及其它方面的原因,自身繁殖存活率低等方面的原因。

有关单位的调查资料记载:1981-1990年产卵洄游的中华鲟年平均为2079尾,1998年为680尾,1999年为601尾,2000年约343尾,2001年为257尾。统计资料表明,中华鲟资源急剧下降,而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

3.为拯救中华鲟,我国做了哪些工作?

20世纪80年代初期,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修建后,截断了中华鲟由海入江繁殖的洄游通道,对中华鲟的生存带来严重的影响。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长江流域规划时,国家***提出了必须对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修建对鱼类的洄游及产卵场的影响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当时有一批科技人员和主管部门领导坚持要在大坝上开一个口子,增加一个12米宽的过鱼设施――鱼道。中科院院士伍献文、曹文宣两位科学家根据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二十多年来在长江进行鱼类资源调查所积累的丰富科学资料和数年来水生所、水利电力大学等单位开展的“鱼类克服流速能力”的实际数据,并查阅、考察了前苏联、欧美等鲟鱼生产国家所采取的系列保护与增殖其资源的补偿措施,顶住了来自社会个方面的舆论压力,毅然提出“葛洲坝枢纽修建不会对家鱼产卵场带来明显影响”,“葛洲坝枢纽阻隔了中华鲟的洄游通路,对这一鱼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必须加以救护”,“主要应采用人工繁殖放流措施而不应当修建过鱼设备”。“中华鲟个体大,上溯时对水流条件要求十分苛刻,何况相对于宽阔的江面和湍急的江水,中华鲟是无法找到12米宽的鱼道”。根据长江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水文资料,大胆推断大坝修建后,中华鲟有可能在坝下形成新的产卵场,进行自然繁殖。这就是当时轰动全国的“葛洲坝鱼道之争”。伍献文院士将这一观点写成建议书上报中央,得到国家***的肯定和采纳。这一建议为国家节约了5300万元的投资,成为当时科学家、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特大新闻。事实证明,进江繁殖的中华鲟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在葛洲坝下江段形成了新的产卵场。

葛洲坝水利枢纽修建后,虽然中华鲟有了新的产卵场所,但这个繁殖场所已今不如昔,从过去的600公里江段变成只有7公里的江段。而随着三峡工程的启动,一旦工程建成运行,10月份的三峡水库的大量蓄水,水库水位提高到175米,那么下泄的水流量将减少41%,这么一来,中华鲟宜昌产卵场将会受到严重影响,产卵江段的面积也将再一次缩小。为了保护中华鲟这一珍稀动物永远生存下去,自1980年以来,我国正在加速中华鲟人工繁育的研究,并每年向长江放流1-2万尾人工繁殖的幼鲟;福州市政府也于2001年12月向闽江投放7000尾幼鲟。根据专家估计,要想达到恢复中华鲟的资源增殖效果,每年至少必须向长江放养中华鲟幼鲟10万尾以上,并且辅以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全面禁止对中华鲟的捕捞,严格限制科研用鱼,最大限度地保存产卵鲟鱼群体。

为保护好中华鲟的繁延,国家和相关地方均采取多种保护措施。

1988年,中华鲟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996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

200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长江口中华鲟幼鱼自然保护区。

建立宜昌和荆州中华鲟保护站。1986-1996年的十年间,仅宜昌江段,渔民误捕放流的中华鲟达155尾。

建立了中华鲟幼鱼抢救站,对误捕的受伤的中华鲟幼鱼进行抢救和护养,每年可抢救放生幼鲟数十尾至数百尾。

进行人工繁殖并将幼鲟放流长江。本世纪70年代,中华鲟人工繁殖在金沙江产卵场采获得初步成功,并且进行了少量放流。1983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在葛州坝下成功地进行了人工繁殖,同时也进行了人工放流。此后,原水利部中华鲟研究所也成功进行了人工繁殖。由于中华鲟人工繁殖的技术日趋成熟,特别是中华鲟人工蓄养成熟,使放流能够有计划地进行,中华鲟培育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大规模的人工放流成为可能。目前采用的标记方法,还可以区分人工放流与天然繁殖的幼鲟。

长江水产研究所1997年开始,中华鲟苗种培育技术有新突破,大规模培育中华鲟成活率达到80%或更高,1998年在培育出约8万尾体长12-20厘米中华鲟幼鱼,大大突破了历史记录,为大规模人工放流奠定了基础。

从1983年至1998年底,几家科研所共向长江、闵江、珠江等水域放流各种规格的中华鲟约580万尾。到2004年底,向长江水域放流10厘米规格的中华鲟幼苗约60万尾。1981年以来共放流各种规格中华鲟600多万尾及大规格中华鲟鱼苗千余尾。

(二)、藏羚羊

藏羚羊简介

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

英文名:Tibetan antelope或Chiru

中文别名:藏羚羊、长角羊 藏名译音:Zu

分 类:偶蹄目、牛科、藏羚属。形似黄羊,但大得多。

肩 高:80—85厘米(雄) 70—75厘米(雌)

体 重:35—40公斤(雄) 24—28公斤(雌)

形 态:四肢匀称、强健。尾短小、端尖。通体被毛丰厚绒密,毛形直。

特殊性:每个鼻孔内还有1个小囊,其作用是为了帮助在空气稀薄的高原上进行呼吸。

毛 色:雄羊头、颈、上部淡棕褐色,夏深而冬浅,腹部白色,额面和四条腿有醒目黑斑记,雌羊纯黄褐,腹部白色。

角 长:成年雄性角长笔直,角尖微内弯,50—60厘米(雌性无角)

寿 命:一般不超过8岁

习 性:集成十几到上千只不等的种群,生活在海拔4300米到5100米(最低3250米,最高55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上,早晚觅食,善奔跑。

夏季雌性沿固定路线向北迁徒,6—7月产仔之后返回越冬地与雄羊合群,11—12月交配,每胎1仔。有少数种群不迁徙。 分 布:只限青藏高原,以羌塘为中心,南至拉萨以北,北至昆仑山,东至西藏昌都地区北部和青海西南部,西至中印边界,偶尔有少数由此流入印度境内拉达克。

数 量:少于75000只(1999年估计,据夏勒博士) 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藏羚羊和其它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稀动物,国家于1983年成立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成立羌塘自然保护区,1995年成立可可西里省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底上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0年成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藏羚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CITES公约:即《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是一个有100多个成员国参加的、国际性政府间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协议,秘书处设在瑞士,各国都设有CITES管理委员会,每个成员国都有责任遵守CITES保护稀有野生动植物的协议,违约时要受到处罚。除了一个成员国之外,CITES的142个成员国或地区进口藏羚羊毛或称"沙图什"都是违法的。藏羚羊(chiru),背部呈红褐色,腹部为浅褐色或灰白色。 成年雄性藏羚羊脸部呈黑色,腿上有黑色标记,头上长有竖琴形状的角用于御敌。 雌性藏羚羊没有角。 藏羚羊的底绒非常柔软。 成年雌性藏羚羊身高约75厘米(30英寸)、体重约25-30公斤(55-66磅)。 雄性身高约80-85厘米(32-33英寸)、体重约35-40公斤(77-88磅)。

自然发展历史

藏羚羊生活在中国青藏高原(西藏、青海和新疆),有少量分布在印度拉达克地区。 藏羚羊的栖息地海拔3,250-5,500米(10,662-18,045英尺),更适应海拔4,000米左右的平坦地形。这些地区年平均温度低于零度,生长季节短。

藏羚羊的活动很复杂,某些藏羚羊会长期居住一地,还有一些有迁徙习惯。 雌性和雄性藏羚羊活动模式不同。 成年雌性藏羚羊和它们的雌性后代每年从冬季交配地到夏季产羔地迁徙行程300公里。 年轻雄性藏羚羊会离开群落,同其它年轻或成年雄性藏羚羊聚到一起,直至最终形成一个混合的群落。

藏羚羊群的构成和数量根据性别和时期不同会有所变化。 雌性藏羚羊在1.5到2.5岁之间达到性成熟,经过7-8个月的怀孕期后一般在2-3岁之间产下第一胎。 幼仔在6月中下旬或7月末出生,每胎一仔。 交配期一般在11月末到12月之间,雄性藏羚羊一般需要保护10-20只雌性藏羚羊。

藏羚羊善于奔跑,最高时速可达80公里(50英里),寿命最长8年左右。

1990年藏羚羊的数量大约为100万只,1995年下降到 7.5万只。 以往可以发现1.5万只以上的藏羚羊群,现在数量大为减少。

回到顶端

物种状况

状况

藏羚羊1996年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危物种。2000年列为濒危物种。藏羚羊从1979被列入CITES附录I。藏羚羊同时受到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一级重点保护,在没有许可情况下禁止狩猎和贸易。在印度,除寨模和克什米尔地区外特殊情况外,根据印度野生动物(保护)法,藏羚羊贸易也是明令禁止的。

对该物种的威胁

历史上藏族人对藏羚羊的猎杀都是迫于生计。今天,藏羚羊面临的最大威胁是为获得其底绒的大规模盗猎行为。

为了获取底绒就必须将藏羚羊杀死。藏羚羊底绒制成的披肩称为“沙图什”,是世界公认的最精美最柔软的披肩。 一条披肩是以数只藏羚羊的生命为代价而织成的。 藏羚羊绒从西藏走私到印度寨模和克什米尔,在那里可以合法的使用藏羚羊绒织成披肩和似巾,但出口贸易仍然是非法的。

尽管印度历史上有使用沙图什披肩作嫁妆的风俗,但西方时尚界对沙图什的追求是直接导致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盗猎大幅度上升的原因。每年估计有2万只藏羚羊因为沙图什的原因被猎杀。藏羚羊角在传统医药市场也有销售。

巡逻人员因资金不足很难在藏羚羊出没的广大地域进行巡逻。 为了保护藏羚羊,西方时尚界应该停止购买沙图什,没有需求藏羚羊盗猎就会停止。另外,多个组织团体保护藏羚羊和其栖息地的保护和监控的建议应该被实施。

其他威胁包括人类和饲养的家畜对藏羚羊的侵犯,人类活动对藏羚羊迁徙和活动的干扰,以及对藏羚羊栖息地的侵占。

国际贸易

藏羚羊被列入CITES附录I,藏羚羊、藏羚羊身体器官和衍生物的国际贸易是被明令禁止的。

(三)、扬子鳄

扬子鳄是我国特产动物,已频临灭绝。我国已经把它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扬子鳄栖息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和安徽、浙江等地。它的别名叫中华鳄,俗名称土龙,猪婆龙。人们把扬子鳄称为“活化石”,是因为它在两亿年前的恐龙时代就存在了,由于环境的变化,恐龙等爬行动物灭绝了,而扬子鳄却一直延续到今天。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恐龙等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现在,人们研究恐龙时,除了根据恐龙化石以外,也常常以扬子鳄去推断恐龙的生活习性。因此,扬子鳄对于人们研究古代爬行动物的兴衰和研究古地质学的生物进化,都有重要意义。

扬子鳄身长约2米,像条大蜥蜴。嘴长,里面长着锋利的牙齿。背部暗褐色,有的呈深绿色,腹部灰色,皮肤上覆盖着大鳞片,像全副武装了一样。它四肢粗壮,尾巴特长,其长甚至超过了头和身体长度的总和。

扬子鳄生活在水边的芦苇或竹林地带,以鱼、蛙、田螺和河蚌等作为食物。但有时会袭击家禽和压坏庄稼,加上它长相“丑陋”,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有害动物而被捕杀,所以数量稀少。目前我国野外扬子鳄数量不足500只。我国的一些地区内建立了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和人工养殖场。安徽的繁殖研究中心圈养数量已达到4000多只。每年十月,扬子鳄就钻进洞穴中冬眠,到第二年四五月才出来活动。它以卵繁殖,6月份交配,一般7、8月产卵,每次约产卵26枚,幼鳄9月出壳。

(四)、朱鹮

朱鹮又称朱鹭,是世界上一种极为珍稀的鸟,素有“东方宝石”之称,被世界鸟类协会列为“国际保护鸟”。它过去曾广泛生活在我国、朝鲜、日本和前苏联远东地区。现在在其他国家早已绝迹,日本只剩下笼中饲养的3只,我国的朱鹮也失踪了20多年。直到1981年,人们才在陕西省洋县姚家沟重新发现了7只朱鹮,当时曾轰动世界。经过悉心保护,数量正在增加。朱鹮长喙、凤冠、赤颊,浑身羽毛白中夹红,颈部披有下垂的长柳叶型羽毛,体长约80厘米左右。它平时栖息在高大的乔木上,觅食时才飞到水田、沼泽地和山区溪流处,以捕捉蝗虫、青蛙、小鱼、田螺和泥鳅等为生。朱鹮天敌很多,乌鸦和青鼬常来争巢毁蛋,伤害幼鸟,所以它对巢区的选择非常严格。朱鹮一般是一边孵卵育雏,一边扩大加固窝巢。它5月产卵,每次产卵三四枚,雄、雌朱鹮轮流孵卵。大约一个月左右,雏鸟破壳而出,仍由父母轮班照看,共同喂养。小朱鹮一个月后羽翼逐渐丰满,开始学习飞行技术,不久就能独自外出寻找食物。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bk/6_2103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