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珍珠怎么养出来的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3-12 16:12:33
字号:

人工珍珠的养殖方法具体如下:

人工珍珠怎么养出来的

在河蚌繁殖期到来时,一般直接从成熟的珠蚌中挑选怀卵的雌蚌,待其受精卵发育到钩介幼虫时,及时地用黄颡鱼采集(寄苗)。

每平方米流水育苗池可放寄生有钩介幼虫的小鱼20-30尾。育苗池要掌握一定的水流量,但流量不可过快。每天要给寄苗鱼投喂饵料,让其正常生长,在水温30℃以上,钩介幼虫只需4-7天便可成熟,25-30℃则需7-9天。

寄生在鱼体上的钩介幼虫,脱落后即开始营自由生活,称为稚蚌,这个过程叫脱苗。稚蚌(1-2毫米)在育苗棚的浅水池中进行流水培育直到1厘米左右的幼蚌。生产流程是:怀卵雌蚌→钩介幼虫→用黄颡鱼寄苗→稚蚌培育→幼蚌。

原理

珍珠贝软体部自身发生病变,或无法将入侵的外部异物(如沙粒等)排出体外,由于自身的生理机能,会分泌珍珠质将病变部位或异物包裹起来,经过一定时间后形成结晶物,这种结晶物称为天然珍珠。

人们根据珍珠贝能分泌珍珠质形成珍珠的生理机能,在珍珠贝的体内中植入细胞小片(或者是:珠核+细胞小片),经过一定时间养殖培育出来的珍珠称为养殖珍珠。

怎样种植珍珠?

1、水深养殖珍珠的水域,水深1.5~3米为好。

2、水流一定速度的流水,对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的育成都有重要意义。生产实践证明,在流水的水域中育成的珍珠光泽较静水中育成的珍珠光泽好,产量也高。

3、水的酸碱度(PH值)中性的水域(PH7~7.5)最适宜于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质的分泌。大多数淡水水域的PH值为6.5~8.5;硬水水域偏于碱性。酸碱度超过一定限度都会影响育珠蚌的生长和生存。

4、无机盐无机盐对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的形成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钙是育珠蚌贝壳和珍珠的主要成份(以碳酸钙形式存在),育珠蚌的养殖场所一般要求每升水含钙10毫克以上。此外,还有镁、硅、锰、铁等,都要求有一定的含量。

5、饵料生物水中饵料生物充沛,育珠蚌的营养丰富,就生长好,从而珍珠也就长得快,且质量高。主要饵料生物有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6、光照和通风光直接产生热效应,从而对育珠蚌和饵料生物的生存提供能量来源;光影响着水环境的理化性状;光对育珠蚌的颜色、生殖和行为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丰富珍珠的光泽也有利。通风的环境水波荡漾,增加水中的溶解氧,还可促进上下水团的运动和热量的传递。

7、水温育珠蚌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都直接地受到水温的影响和控制,珍珠的形成和生长也同样受到水温的制约,育珠蚌对温度变化幅度的耐受范围,有三项温度是最基本的,而且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1)最适温度范围:15~30℃。在这个水温范围内,育珠蚌生长和发育正常,珍珠质分泌旺盛,珍珠生长快。(2)最低温度:10℃。在这个温度以下,育珠蚌的新陈代谢处于停滞状态,活动微弱,珍珠质分泌基本上停止。(3)最高温度:35℃。温度超过35℃,育珠蚌的生长受到阻碍,新陈代谢作用中的异化大于同化,造成育珠蚌的衰弱或死亡;同时,高温造成育珠蚌缺氧而窒息。

8、水化学指标中等硬水(总硬度10~15)最好,要求每升水含氨氮0.4~2.0毫克,以利于浮游植物的快速生长。磷酸盐0.4~1.6毫克,硫酸盐40~180毫克,硅酸盐10~14毫克,镁18~55毫克,钙10毫克以上。养殖水域底部应无水生维管束植物及青苔,因为水生植物既和饵料生物争夺无机盐,植物及青苔死亡腐烂后又产生有毒物质,影响育珠蚌的生长。在放养育珠蚌之前应先将维管束植物及青苔予以清除。

天然珍珠出产量少,制约了珍珠的广泛应用。根据珍珠的成因,采用人工插种培殖 技术,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养殖。人工插种技术可分为“有核插种”和“无核插种”。前 者生成的珍珠叫“有核珍珠”,一般是将直径4-5mm的取自蚌壳材料或其它材料加工而 成的圆珠强行种植于珍珠蚌的结缔组织上,经珍珠质长期的包裹(一般经历一年以上, 珍珠包裹层)厚约1-2mm),形成其外表与天然珍珠一般无二,形状更理想的有核珍珠,该类珍珠适合制作首饰。而后者生成的珍珠叫“无核珍珠”,它是将取自活珠母的外套膜按要求切成小块的细胞膜插种在珍珠蚌的结缔组织上,就像天然珍珠中的异物进入一样,从而生成品质与天然珍珠完全相同的无核珍珠。该类珍珠由于形状难以控制,其中个大形好的优质珍珠更显珍贵。一般将形状较好者用于装饰品,其它则可用于保健品,药品及化妆品等的原料。

由此可见,利用“有核插种”,还可以将插种核制成佛像、人像、动物、文字及其 它图案,从而生成“异形珠”,极具观赏价值。

由于贝(蚌)自身的生长发育,身体运动核寿命原因,以及可能的贝(蚌)类疾病、水质营养等因素,人工插种培植的珍珠并不是百分之百的能获得成功。再说,要想人工人工育珠,必先解决好“人工育珠”的问题。因为蚌是珠母。因此人工培殖珍珠目前仍是一门复杂的发展中的技术。

我国的人工养珠技术,最早大约可追溯到宋朝,当时有一位姓谢的礼部侍郎,已试用了“有核插种”的培殖技术。而大规模进行人工养珠,仅开始于本世纪七十年代。

1970年,我国人工养珠大约生产了60-70吨珍珠,至1995年,已达300余吨,其中海水珠占5%。(海水珠因生产条件较差,如潮汐、台风影响等,不易多年养殖,因此一般以生产有核珍珠和异形珠为主)。

值得指出的是“人工养珠”与“人造珍珠”是完全不同的二个概念。前者的生成机理特别是无核珍珠,完全与天然珍珠相同,因此具有相同的品质。而后者是采用某些塑料成型或用蚌壳粉(先磨去蚌壳表面的色素层)合成的技术,用机器制造出来的仿珍珠制品,可简称仿珠,仿珠虽圆度极好,大小随意且整齐划一,但色泽呆板,质感浅薄,虽美观然无珍贵之感,只能用于一般装饰或特殊装饰(如舞台服饰)。珍珠与仿珠极易鉴别,只须看光泽及颗粒形状便可区分。

从天然珍珠到人工养珠,是珍珠业历史的巨大革新,它为珍珠的多功效开发应用奠定了物质基础。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bk/6_2094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