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设立的?广州十三行?,是我国清朝时期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主要功能是进行对外贸易,与外国友人进行贸易往来。当然?广州十三行?有时也充当的一定的政治外交功能和文化交流的功能,但最主要的还是进行商贸往来。十三行也逐渐随着历史的潮流消失,如今的十三行原址,也演变成了广州一个非常大的服饰批发市场,继续发光发热。
广州十三行?是封建专制制度的产物。清朝时期,在重农抑商的大背景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盛行,以及为了巩固政权,加强专制统治等各方面的原因。清政府推行了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对外贸易。乾隆皇帝下旨,只留一处港口对外开放用于对外贸易等各种对外交往的需求,这个唯一的港口就是广州,由此?广州十三行?正式诞生了。
?广州十三行?建立以后,其主要的功能就是作为唯一开放的港口进行对外联系。首先,十三行的主要任务就是让我国的产品走出去,将我国的产品销到国外。还有就是让外国的商品走进来,购买到我们没有的或者需要的产品,销到国内。与此同时在进行对外贸易时,必然也伴随着文化的交流。有时十三行也会传达清政府的一些政治政策,充当接待外国使臣的机构,此时就是在发挥十三行的政治功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的消失,开放共赢逐渐成为了时代的潮流,十三行也随之消失。在服饰行业盛行的广州,十三行逐渐成为了一个大型的服装商贸市场,延续原先十三行人声鼎沸,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虽然如今的十三行已经不复存在了,可是不知是出于习惯,还是一辈一辈的传承,人们还是将那个服装商贸市场亲切的称为?十三行?。
广州十三行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明清时期,广州的对外贸易全属官营,而以牙行经纪这些事情,所以开设牙行的多半都能获厚利,赚大洋。清初的诗人屈大均在《广州竹枝词》中有云:"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三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足见当年十三行的兴隆旺景。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分别在广东、福建、浙江和江南四省设立海关,粤海关设立。它名义上专管对外贸易和征收关税事宜,实际上税收营生都是由十三行出面主持,承接包揽的项目,其中包括代办报关纳税,商品同购销买卖等业务。粤海关设立通商的当年,广州商人经营华洋贸易二者不分,开放海禁之处,并没有设置专营外贸商行。次年四月间,两广总督吴兴祚、广东巡抚李士祯和粤海关监督宜尔格图共同商议,将国内商税和海关贸易货税分为住税和行税两类。住税征收对象是本省内陆交易一切落地货物,由税课司征收;行税征收对象是外洋贩来货物及出海贸易货物,由粤海关征收。为此,建立相应的两类商行,以分别经理贸易税饷。前者称金丝行,后者称洋货行即十三行。名义上虽称"十三", 其实并无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