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用于生产的饲养标准,为原国家农牧渔业部于1987年颁布的瘦肉型猪的饲养标准(表1至表10)。
表1 瘦肉型生长肥育猪每日每头营养需要量
表1 瘦肉型生长肥育猪每日每头营养需要量(续)-1
注:磷的给量中应有30%无机磷或动物性饲料的磷。
表2 瘦肉型生长肥育猪每千克饲料养分含量
表2 瘦肉型生长肥育猪每千克饲料养分含量(续)-1
表3 妊娠母猪每日每头营养需要量
表3 妊娠母猪每日每头营养需要量(续)-1
表4 妊娠母猪每千克饲粮中养分含量
表4 妊娠母猪每千克饲粮中养分含量(续)-1
表5 哺乳母猪每日每头营养需要量
表5 哺乳母猪每日每头营养需要量(续)-1
表5 哺乳母猪每日每头营养需要量(续)-1
注:以上均以10头仔猪作为计算基数。
表6 哺乳母猪每千克饲粮养分含量
表6 哺乳母猪每千克饲粮养分含量(续)-1
表7 种公猪每日每头营养需要量
表7 种公猪每日每头营养需要量(续)-1
注:①配种前一个月,在“标准”基础上增加20%~25%。②冬季严寒期在“标准”基础上增加10%~20%。
表8 种公猪每千克饲粮养分含量
表9 后备母猪每头日营养需要量
表10 后备母猪每千克饲粮中养分含量
营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增重速率,并导致胴体形态结构和饲料利用率的差异。因此,对瘦肉型猪必须提供量足质优的饲料,才能加快其生长速度,促进代谢,保证其生长潜力的发挥。猪的营养需要量取决于猪体内所发生的生物过程的类型和表征这些过程的一些率值。正确合理的饲养可使瘦肉型猪的遗传潜力得到发挥,然而常规的营养需要量却与这些猪的潜力不相适应,尤其是各种维生素和常量矿物质的供给量不足。瘦肉型猪遗传品种显示的特征通常为猪体的维持需要和各种蛋白质组织(如肌肉、骨和内脏器官)生长所需的营养较多,而脂肪组织的生长速度则较慢。这种组织生长模式产生的结果是使体内增加的蛋白质、常量矿物质和水较多,而脂肪和所含的能量则较少。
(1)改善饲料结构,提高饲粮的营养水平 改善饲料结构,饲喂全价饲料,以满足猪生长发育对能量、蛋白质和氨基酸、矿物质及维生素的需要。饲料要有良好的适口性,有必要的体积,粗纤维含量适中,质地要好。蛋白质水平以14%~16%为宜。同时还要注意补充钙磷、食盐及硒元素、维生素等,以提高饲料的营养水平。
(2)合理调节和控制营养水平,改进饲养方式 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吊架子养猪方法,要科学饲养,以取得较高的胴体瘦肉率和较薄的膘度。一般可采用前、中期(20~60千克体重)用高营养水平日粮,让猪自由采食,到后期(体重达60~90千克阶段),限制喂量,可限制到自由采食量的80%。如果限饲期间猪出现饥饿现象时,可供给优质青绿饲料或干草粉,但限饲阶段,不限制饮水,饮水一定要供应充足。
(3)改变饲喂方法,饲喂次数要适宜 喂给瘦肉型猪的饲料应粉碎,不宜以原粮饲喂,喂时应采用湿拌料方法,基本标准是料水以1∶1~1.5为宜,拌后日粮的含水量达到60%~70%,要在饲喂前1~1.5小时进行混拌,夏天注意防馊,冬天防冻结。饲喂次数可随猪日龄增加而适当减少,小猪每日可喂4次,大猪每日喂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