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可以在方塘进行养殖吗?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3-12 15:54:58
字号:

当然可以的,做好安全工作。

河蟹可以在方塘进行养殖吗?

1,方塘四周做好围挡,防止乱爬丢失。

2,安装摄像头,防止盗窃丢失。

3,看方塘里面食物多不多,多的话只需要在蟹苗前期喂点饲料就可以了。不多的话,就得长期喂养。

河蟹怎么养才能养得活

1.蟹种培育

生产上把蟹苗养至5分硬币大小的小蟹,为时2~3个月。一般苗种培育又是分两步进行的:首先把蟹苗养成第1~2期幼蟹,个体达3~4毫米;然后把第1~2期幼蟹分塘饲养至160~240只/千克的小蟹。由于蟹苗个体小,又喜集群,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适应力弱,遇到敌害等往往死亡率很高,因此生产上将蟹苗在小水体中精喂细养,人为控制有些环境条件,用10~15天时间长到第一或第二期幼蟹;成活率达80%~90%。苗种培育一般采用水泥池、网箱和土池等。以前两者为佳。

(1)水泥池培育幼蟹

首先要给蟹苗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池子要经洗刷和消毒,用100ppm漂白粉消毒。进水用40目的筛绢过滤,防止敌害生物入池。水深为1~1.5米。培育池内可放些芦苇、柳树根、棕榈片等作为蟹苗的栖息和隐蔽的附着物。还可投放些苦草、紫背浮萍、马来眼子菜等水生植物,既可改善水质,又可供蟹苗栖息和摄食。有条件的还可采用增氧设施。

在培育期间要经常换水,保持良好的水质。每天定量定间多次投喂活饵、鱼粉等饵料。经过15~20天饲养蟹苗可顺利变态为幼蟹,有的甚至能再变态为第二期幼蟹。实践证明在这种条件下培育放养密度3万只/立方米时,经9天后有64%的蟹苗可蜕壳成为幼蟹(其中又有11%蜕壳为第二期幼蟹),只有6%的蟹苗仍未变态。

个体增重比例达1∶2.5~3。

(2)网箱培育幼蟹

网箱大小无严格规定,一般可用2×1×1米或4×3×1米网目大小0.5厘米左右,以不使蟹苗逃逸为度。网箱材料为尼龙筛绢或聚乙烯网。箱体用木架或竹框支撑。网衣入水80厘米,顶部用网片封口,但每一小口以便放苗,投饵及管理检。也可在网箱水上部分缝30厘米的尼龙薄膜拉挺防逃。

网箱设置在有一定流水、溶氧丰富的河流、湖泊水库或大水面池塘中。放苗密度一般为2~3万只/立方米为宜。投饵管理基本同水泥池培育,投饵要充足,否则会发生相互残杀现象。

对网箱要定期检查、洗刷,免得网目阻塞,影响水流。还要防止水老鼠咬网箱。网箱内也要放些水草之类的附着物,经过10~15天培育,同样可到第一、二期幼蟹阶段。

(3)土池培育幼蟹和蟹种

土池培育一般要有防逃设施;水源充沛,注排水方便;少淤泥不漏水;面积为0.5~1亩,水深0.8~1.2米。

在蟹苗放养前半月每亩用75千克生石灰清塘,清除敌害生物及病原体,待药性过后过滤进水再放苗。土池四周要筑一道30厘米高的尼龙薄膜墙防逃及防敌害入内。蟹苗刚下池时水可适当浅些(80厘米),利于浮游生物水藻和水草的生长,提供蟹苗充足的天然饵料。蟹苗培育期间饵料以浮萍等各种水生植物为主,动物性饵料和人工配合饵料为辅。如果饵料不足也可泼豆浆、鱼肉浆等,或喂鱼粉、糠麸之类。根据幼蟹的生活习性,饵料一般投放于池子四周的浅水处,每天1~2次,投饵量为体重的4%。并要注意换水。

在日常管理中还要防逃,幼蟹有攀爬的习性,特别在雨天或闷热天,水中溶氧较低,更易逃逸。为要防青蛙、水蛇、水鸟、水鼠等敌害。

经过半个月饲养,蟹苗基本变成幼蟹。可进一步分塘散养。

近年来温州绍兴等地试用水稻田和茭白田养蟹,已取得一定成效,这也是值得推广和普及的养殖方式。

2.成蟹养殖

河蟹从幼蟹阶段起就有穴居的生活习性,喜底栖爬行,有时还登岸觅食,也喜水草丛生、饵料丰富、水质清新的水体中生活。为此人工养蟹就是要创造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以利河蟹的生活和生长。目前人工养殖主要是采取池塘养蟹和湖泊外荡的围养两式方式,也有尝试用水泥池和稻田养蟹的。

(1)池塘养蟹

①池塘条件:面积0.5~2亩不等,池子长方形,水深为0.6~1.8米,各处深浅不一,底质最好是粘土、沙土或亚沙土以利于河蟹打洞。池塘近水源水未受污染、注排水方便。池子以石壁或水泥板壁为佳,既可防逃又不会让河蟹打洞。池中可设数个土丘、可栽培水生植物及供河蟹掘洞和爬行栖息。

②人造洞穴;河蟹在蜕壳时往往丧失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在饵料不足时会相互残杀,以致影响成活率和产量,所以要人为造成穴居隐居的环境或使其在水体中分散的密度尽量均匀。目前常用网片或竹箔将水体分隔以达到均匀密度的作用。网片和竹箔露出水面部分再加尼龙网等防止攀越界限。也可用砖垒、瓦堆、柳树根、棕片及芦苇等作为河蟹的穴居处,减少相互格斗和残杀,提高成活率。

③防逃设施:防逃是河蟹养殖的技术关键之一,一般有石壁或水泥板壁防逃墙,高出塘埂60~100厘米,并加口宽25~30厘米的厂字形压口,池壁交接处做成圆弧形,防止河蟹攀爬。压口材料为玻璃,白铁皮或水泥板。也可在池子四周插1米高的竹箔防逃,竹箔下半段衬以尼龙薄膜,上面加盖网(盖网与竹箔成45°角)。尼龙薄膜或聚酯塑料板也可用作防逃墙,要求薄膜高出地面60~80厘米,薄膜要埋入泥中20~25厘米以增强牢固度,每隔半米左右用竹杆或木棍将薄膜撑开形成一道防逃墙。另外在进出水口要用网片或铁丝网拦好。

④清整池塘:清塘和进水方法同苗种培育部分。如果清塘时间过早,在放种子前还要用拉网拉一次清野。

⑤栽培水生植物:在放蟹种前种植部分水生植物,既可作为饵料及隐居场所,又接近自然生态环境条件。

⑥放养密度:从蟹苗到幼蟹阶段,体重由6.5毫克增长到2克,体长自0.3厘米增至1.5厘米,前后经8次蜕壳,历时45天左右,亩放蟹苗为10~20万只。

从幼触饲养到黄蟹,体长从2厘米增长到3~3.5厘米,体重自2克增长到15~20克,共蜕壳3次,历时40~50天,亩放1.5~2万只。

从黄蟹至成蟹,体长由3厘米增至4.5厘米以上,体重增至15~100克乃至150克以上,经3~4次蜕壳,亩放为6000~8000只。这一阶段饲养期的长短,取决于水温、饵料,若条件不适,河蟹生长速度降低,蜕壳时间延长,甚至数月不脱壳。如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放养密度适当降低,饵料充足适口,当年就有部分河蟹苗可达商品规格100克以上。

⑦饲养管理:主要包括投饵、控制水质和防逃等。河蟹食性较杂,可投些天然、商品和配合饵料。投饵做到四定,一般投饵量为体重的10%左右,当天的投饵量根据水温、天气、前1天的吃食和蟹的活动情况而定。投饵一般多在下午3~4时进行,以适应河蟹晚上摄食的习性。投饵的季节变化主要依水温而定,7~10月是何蟹生长的旺季,饵料种类数量和质量都要适当提高和增加,保证生长。

水质要保持清新,溶氧丰富。如果发现河蟹登岸数量较多,尤其白天大批爬出水面,则很可能缺氧或水质败坏,应加水换水。一般3~4天换水1次,水温低时7~10天换1次。河蟹可通过鳃表皮及胃肠内壁吸收Ca、P、K等离子,因此可适当补充些无机盐以促进蜕壳生长。水体中增加CaHPO。后,蜕壳率比不增加的要高50%,蜕壳速度也相应加快。

平均每天要检查河蟹的吃食情况,敌害和病害情况,还有逃逸现象等,其中防逃是关键。发现防逃设施有破损或毁坏时要及时修补,进出水口尤要注意。

⑧病害和敌害的防治:目前河蟹已发现的病害主要有:一是细菌性疾病,主要症状是病蟹附肢腐烂或肛门红肿,引起河蟹拒食。用0.5~1ppm土霉素或呋喃西林全池消毒,有一定疗效。二是原生动物病害,主要是在蟹苗和蟹种体表附生聚缩虫、单缩虫等时,影响正常摄食和活动,可用5~10ppm福尔马林全池消毒。三是鼠害:水老鼠常会危害河蟹,可用鼠药、鼠夹、鼠笼等灭鼠工具消灭。四是蛙害:主要是青蛙和蝌蚪。除了用拦网防止进入外,入池者要杀灭。其他水鸟等可用惊吓驱赶、水蜈蚣用灯诱捕杀。

(2)河蟹圈养

在外荡、湖泊、江河中某些水流缓慢、避风向阳、水深2米以上,水质不受污染的水域均可圈养河蟹。圈养河蟹水质比较稳定,易于控制,单位面积造价便宜,易于推广。缺点是河蟹易逃,要求防逃措施可靠。

圈养面积一般控制在0.2~3亩,为防止河蟹相互残杀,也常用竹箔、网箱分隔饲养和设置人工洞穴等。河蟹圈养的要求比养鱼圈养更高一般采用多种材料圈养。可用竹箔与网箱结合防逃。一般采用网片在内竹箔在外的双层拦蟹结构。拦网选用2~3×3规格聚乙烯编结而成。目大1.5~2厘米,网片的沉子可用网制成直径10~15厘米的圆筒形,中间放石子。把沉子埋入沉底30~40厘米。沉子直径一般视土质和水泥大小而定。在网的上端要设盖网,盖网宽80厘米。竹箔安装在拦网外与拦网紧贴,插入泥底0.5~1米,竹箔用横竹及竹桩固定,竹桩间隔一般1米。还可用金属网与塑料网拦蟹设备。拦网的网目同上,下端插入泥底40厘米,上端设厂形白铁皮防逃设备。

圈养河蟹宜从小蟹养到成蟹,圈养网片网目也不宜过小。否则会影响网箱内水流通畅,以致影响河蟹的生长。放养蟹种规格一定要大于2厘米,以免逃逸。圈养的放养密度,防病防害、投饵管理等基本同池塘养蟹。不同处在捕蟹方法上,由于圈养不能干水捕蟹,因此主要采用定置网具和拖蟹网捕捉。

(3)稻田养蟹

播田养蟹在浙南山区少数县已有较久的历史。稻田养蟹因防逃、农药等问题,始终未能推广和普及。但实践证明,稻田养蟹投资少,收益大,而且对水稻生长不会有什么危害。

如稻田养鱼一样,养蟹的稻田要选择保水好、排灌方便。在稻田中要挖井字或田字形的沟,一般在田埂2米处挖0.5米深0.5米宽的一条水沟,然后在整个稻田中每隔2米挖一水沟,使稻田1/4左右面积挖沟供河蟹栖息。进出水口要筑好防逃网。稻田四周可用砖墙或尼龙薄膜、铁丝网等防逃。

在放养苗种前,稻田按常规插秧、耘田、施肥、晒田等,然后放养苗种。放养量1~2万只/亩。放幼蟹1000~3000只/亩。

平时要注意施用农药。还要防鼠害和蛙害,在炎热的夏季水温可达38℃以上,这时应适当加水,尽可能自流换水,投饵和防逃等管理同前面池塘养殖。

河蟹养殖方法是选择好池塘、放养前的准备、科学饲养、精心管理、敌病害的防治。

1、选择好池塘:蟹池条件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进出水方便,面积一般以1—5亩为宜,水深一般以1—1.5米为好。蟹池底质量最好为沙壤土、砂砾土,通气性能好,有利于水草、淤泥厚度一般不超过5厘米。蟹池的四周应建防逃设施,如砖墙、塑料薄膜等。

2、放养前的准备:幼蟹放养前应做好蟹池的清塘消毒和栽培水生植物的准备工作。清塘的方法多采用排干池水,曝晒池底,配以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这样的效果很好。发现有蛙或蛙卵要随时捞出,这是很重要的一项。

3、科学饲养:河蟹在池塘养殖的整个过程中,除利用水草和底栖生物外,主要靠人工投喂饲料。由于河蟹是杂食性动物,我们主要投喂杂鱼虾及饼粕、土豆、小麦等饲料。投喂时把饵料投放在接近水位线的土坡上或浅水处,一般每亩水面选择3—5个分布均匀的投饲点。

4、精心管理:河蟹对水质条件的要求比鱼类要高,尤其对污染的水体具有更大的敏感性。池水水质好,利于河蟹的生长发育,且肉味鲜美。池塘养蟹其池水PH值应为7—9,为了保持水质的清新,一般采用经常换水和加水的方法,使池水经常保持在清、爽、活的状态。透明度要在40厘米以上。

5、敌害与病害的防治:河蟹的敌害主要有水老鼠、青蛙、鸟类等,其中以水老鼠危害最大。河蟹夜间在池坡边活动,特别是刚脱壳的软壳蟹,往往几天行动缓慢,最易受袭击。防治的办法可采用药饵毒杀及人工捕捉等。蟹苗和幼蟹阶段,有聚缩虫和单缩虫附生。在饲养过程中,要经常加注新水,泼洒生石灰,这样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bk/6_2090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