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简介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3-12 15:40:29
字号:

1、武汉理工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首批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首批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由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入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武汉理工大学简介

2、武汉理工大学办学源头起源于1898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湖北工艺学堂,2000年5月27日由原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武汉工业大学源于1948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军工部工业专门学校,历经传承与发展,1985年更名为武汉工业大学,1998年由原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所属划转为教育部主管。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源于1946年的国立海事职业学校,历经传承与发展,1993年更名为武汉交通科技大学,隶属原交通部。武汉汽车工业大学源于1958年的武汉工学院,历经传承与发展,1995年更名为武汉汽车工业大学,隶属原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

3、截至2021年3月,学校有马房山校区、余家头校区和南湖校区,占地近4000亩,总建筑面积186.1万平方米;在校普通本科生36000余人,博士、硕士生18000余人 ,留学生1700余人;有教职工5419人;设有25个学院(部),96个本科专业;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39个。

4、截至2021年3月,学校共有教职工5419人,其中专任教师325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欧洲科学院院士3人,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1人,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1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面向全球聘任的战略科学家30人,国家“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万人计划”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20人,湖北省高端人才引领培养计划6人,湖北省“楚天学者”136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1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37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湖北省教学团队9个。

武汉理工大学属于武汉人文景观的著名风景区。

武汉理工大学(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位于九省通衢的武汉市,环境优美,占地面积4700余亩,其中一个占地1949亩的南湖新校区正在建设中。学校现有4座现代化图书馆,藏书325万册。有在职教职工5975人,其中专任教师2903人。专任教师中,有院士5人(含双聘4人),长江学者3人,楚天学者3人,国家、省部级专家7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人,教授499人,副教授1089人。学校有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37658人,有博士、硕士研究生11548人,有外国留学生151人。

学校拥有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哲学、历史学、教育学、医学等学科门类。有本科专业77个,硕士授权点13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9个,博士授权点6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有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基地2个,省部级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6个,与国内外大型骨干企业共建研究开发中心47个。

学校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成绩显著。近年来承担了大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部省级重点科研项目,2005年科研经费3.0413亿元。十五期间共获国家级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7项,各类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40多项,获授权专利235项。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得到推广应用,以光纤传感器、高速船舶、电动汽车以及新材料、港口机械、先进制造等为代表的校办科技产业健康稳步发展,2005年科技产业销售收入达4.728亿元,位于武汉中国光谷占地800多亩的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园已初具规模。

学校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德国、英国、日本、法国、美国、荷兰、俄罗斯、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家的10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聘请了100多名国外知名学者来校任教或进行科学研究,每年派出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出国留学、访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外国专家、学者来校访问、讲学。学校成立了国际教育学院,与国外高校直接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学校还从在校生中选派优秀学生出国家学习和深造。

武汉理工大学坚持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坚持实施特色战略、协调发展战略、国际化战略和创新战略,立足以特色创优势、以创新求发展、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共建,以建成整体水平国内一流,部分学科水平国际一流的多科性、开放式、有特色的研究型大学为发展目标,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团结一致,开拓创新,为科教兴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bk/6_2087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