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野猪
野猪在我们国内的分布是比较广泛的,在不同地区野猪的品种也是不一样的。其实很少有人知道野猪在我们国家也是二级保护动物,虽然野猪并不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是在野外如果看到野猪的话,也是不能随意猎杀的,也就是说捕杀野猪的行为也是属于违法的。
02、野鸡
野鸡和野猪一样,同样也是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在农村可能很多人经常会看到野鸡,而野鸡的学名叫环颈雉。所以说在农村地区这种动物数恕见不鲜,但千万不要觉得野鸡的数量比较多,就可以随便捕杀,更不能把野鸡当成野味随便食用,因为捕杀野鸡同样也是违法行为。
03、刺猬
刺猬也叫刺球,其实在国内很多地区都能够看到这种小动物刺猬的背上布满了荆刺,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才会有刺猬这样子的名字出现。刺猬这种动物的胆子比较小,但受到惊吓时身上的那些刺会立马竖立起来,并且身子会卷成一个球状。刺猬看起来很可爱,所以很多人喜欢捕捉刺猬当宠物来养,然而根据动物保护法的规定来看,野生刺猬是不可以捕捉来当成宠物养殖的。
04、 狼
狼的外形看起来和狗比较相似,整体的体型比较均匀,这其实也是一种食肉动物,有的时候也会偷吃家禽家畜。这种动物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内蒙古地区,还有东北地区等等。由于狼会偷吃一些家畜,再加上本身比较凶悍,所以很多农村人是比较憎恨这种动物的,一旦抓住野生的狼之后就不会手软。但是狼虽然名声不大好,但毕竟受到法律保护,所以并不能随便的伤害,否则就是违法行为。
介绍一下刺猬的生活习性。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拼音名 5 英文名 6 刺猬皮的别名 7 刺猬皮的处方用名 8 出处 9 刺猬皮的来源 10 刺猬皮的产地 11 刺猬皮的原动物形态 12 刺猬皮的养殖 13 刺猬皮的采收与初加工 14 刺猬皮的生药性状 15 刺猬皮的炮制 15.1 刺猬皮的炮制方法 15.1.1 刺猬皮 15.1.2 滑石粉炒刺猬皮 15.1.3 砂炒刺猬皮 15.2 成品性状 15.3 炮制作用 15.4 炮制研究 15.5 贮存方法 16 刺猬皮的性味归经 17 刺猬皮的功效与主治 18 刺猬皮的化学成分 19 刺猬皮的药理作用 20 刺猬皮的用法用量 21 刺猬皮的使用禁忌 22 刺猬皮组方精选 22.1 治反胃吐食 22.2 治肠风下血 22.3 治痔 22.4 治肠痔下部如虫啮 22.5 治肛出 22.6 治五色痢疾 22.7 治遗精 22.8 治前列腺炎、肾结石 22.9 治鼻衄 22.10 治鼻中息肉 22.11 治猘犬咬人 23 古人论述 24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猬皮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猬皮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猬皮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刺猬皮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刺猬皮 已经自动替换为 猬皮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拼音
wèi pí
2 英文参考CORIUM ERINACEI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dgehog ski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猬皮为中药名,为刺猬科动物刺猬Erinaceus europaeus Linnaeus或短刺猬Hemiechinus dauricus Sundevall的干燥外皮[1]。干燥的皮呈多角形板刷状或直条状,有的边缘卷曲呈筒状或盘状,长3~4cm。外表面密生错综交插的棘刺,棘长1.5~2cm,坚硬如针,灰白色、**、灰褐色不一。腹部的皮上有灰褐色软毛。皮内面灰白色或棕褐色。具特殊腥臭气。砂炒猬皮及滑石粉炒猬皮质地发泡,鼓起,**,刺尖秃,易折断,边缘皮毛脱落,呈焦**,皮部边缘向内卷曲,微有腥臭味[1]。
猬皮味苦,性平,归胃、大肠经[1]。具有止血行瘀、固精缩尿、止痛的功能[1]。因腥臭气味较浓,很少生用[1]。其炮制品(如滑石粉炒猬皮、砂炒猬皮)用于胃痛吐食,痔瘘下血,遗精,遗尿[1]。
4 拼音名
Cì Wei Pí
5 英文名《中华本草》:Hedgehog Hide, Hedgehog Skin
6 猬皮的别名刺猬皮(《神农本草经》)
仙人衣(《山东中药》)
刺猬皮、刺鼠皮、刺球子皮(《全国中草药汇编》)
7 猬皮的处方用名猬皮、刺猬皮、炒猬皮[1]。
8 出处《中华本草》:出自《名医别录》。
《中药大辞典》:《本草原始》
《名医别录》:刺猬皮,生楚山川谷田野,取无时,勿使中湿。
《蜀本草》:刺猬皮,勿用山枳鼠皮,正相似,但山枳毛端有两歧为别。又有虎鼠皮亦相类,但以味酸为别。又有山(犭追)皮,类兔皮,颇相似,其色褐,其味甚苦,亦不堪用。《图经》云,状如猯,豚脚、短刺,尾长寸余,苍白色,取去肉,火干良也。
9 猬皮的来源《中药炮制学》:猬皮为刺猬科动物刺猬Erinaceus europaeus Linnaeus或短刺猬Hemiechinus dauricus Sundevall的干燥外皮[1]。
《全国中草药汇编》:猬皮为刺猬科动物刺猬Erinaceus europaeus L.或短刺猬Hemichianus dauricus Sundevall的干燥外皮。将皮剥下,撒上一层石灰,置于通风处阴干。
《中药大辞典》:猬皮为刺猬科动物刺猬或短刺猬的皮。全年均可捕捉,于冬眠时捕获更易。捕得后,用刀纵剖腹部,将皮剥下,翻开,撒上一层石灰,于通风处阴干。
《中华本草》:猬皮为刺猬科动物刺猬Erinaceus europaeus Linnaeus、达乌尔猬Hemiechinus dauricus Sundevall、大耳猬Hemiechinus auritus Gmelin的皮。
10 猬皮的产地《中药大辞典》:
刺猬栖息于平原、丘陵或山地的灌木丛中,亦见于市郊、村落附近。昼伏夜出,冬眠期长达半年。遇敌则卷缩成一刺球。食物以昆虫及其幼虫为主,亦食幼鸟、鸟卵、蛙、蜥蜴,以及瓜果、蔬菜等。分布东北、华北、华东、华中,以至四川等地。
短刺猬(达呼尔刺猬、大耳猬)栖息于北方草原地带,低洼地方较多。亦有冬眠习惯。食昆虫、小鼠或蛙等小动物。分布吉林省西部、内蒙古东部,南至河北省北部。
《中华本草》:
刺猬栖息于山地森林、平地草原、开垦地及荒地、灌木或草丛等各种类型的环境中但以平原丘陵、灌木丛中为多。广泛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西、陜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达乌尔猬栖息于干旱地区草原地带的低洼地及半荒漠地区的灌丛中。分布于东北及山西、陜西、宁夏等地。
大耳猬栖息于农田、庄园,砾石荒漠也能见到。分布于内蒙古、陜西、宁夏、甘肃、新疆等地。
11 猬皮的原动物形态《中药大辞典》:
刺猬(《本草原始》)又名猬、毛刺(《尔雅》),白刺猬(《杨氏家藏方》),猬鼠(《本草纲目》),偷瓜蜮(姚可成《食物本草》),刺鼠(《随息居饮食谱》),偷瓜獾、刺血儿、刺球子、刺鱼。体形较大,体长约22厘米,尾长约2厘米。头宽,吻尖。耳短,不超过其周围之棘长。足及爪较长。身体背面被粗而硬的棘刺,头顶部之棘略向两侧分列。棘之颜色可分二类:一类纯白色,或尖端略染棕色;另一类棘之基部白色或土**,其上为棕色,再上段复为白色,尖梢呈棕色。整个体背呈土棕色。脸部、体侧和腹面以及四肢的毛为灰白或浅灰**。四足浅棕色。头骨之颔关节窝后突甚小,显然低于颞乳突之高。
短刺猬又名达呼尔刺猬、大耳猬。外形同刺猬而略小。耳甚大,长于周围棘刺。棘由耳基前端稍后方起始,向后经背至尾部以上。头顶部棘不向两侧分列。棘较细而短,有棕褐色与白色相间,整个背部呈浅褐色。全身无白色之棘。腹毛土**。颔关节窝后突与顾乳突等高,二者连成半圆形的管状。
《中华本草》:
刺猬,体形肥短,体长16~27cm,体重400900g。头守而吻尖、眼小,耳短,其长度不超过周围的刺长。体背面及两侧密生尖刺,刺粗而硬,四肢短小,爪较发达,尾短。刺猬脸部色较深为褐色。全身的尖刺颜色变异较大,大致可分为:一为纯白色,为数较少。一为基部白色或土**,中间棕色或黑褐色,尖端又为白色,因而整个体背呈土棕色。腹面及四肢有细而硬的白毛。四足浅褐色,尾上也覆有白毛。
达乌尔刺猬体形较刺猬小,体长17.5~25cm。耳较长,超过其周围尖刺之长。刺短而细,棕褐色与白色相间,无纯白色尖刺。体背为浅棕褐色,体侧及腹面长有粗硬的污白色毛。
大耳猬,体形较小,体长17~23cm。吻部甚尖,耳大,耳长为3750mm,耳尖钝圆,显然超过其周围的尖刺。躯体背面覆有硬刺构成的甲胄,由头部耳后方开始,往后一直伸展到尾基部之前。体背部的尖刺为暗褐色与白色相间,也有少数全白色的刺。尾极短为棕褐色。为荒漠、半荒漠地带典型的种类。
12 猬皮的养殖《中华本草》:本品野生。
13 猬皮的采收与初加工《中药炮制学》:捕获后,将皮剥下,除去肉脂,撒上一层石灰,于通风处阴干[1]。
《全国中草药汇编》:将皮剥下,撒上一层石灰,置于通风处阴干。
《中药大辞典》:全年均可捕捉,于冬眠时捕获更易。捕得后,用刀纵剖腹部,将皮剥下,翻开,撒上一层石灰,于通风处阴干。
《中华本草》: 多在春、秋季捕捉,捕后杀死、剥皮,刺毛向内,除去油脂、残肉等,用竹片将皮撑开悬放在通风处,阴干。
14 猬皮的生药性状《中药大辞典》:干燥的皮呈多角形板刷状或直条状,有的边缘卷曲成简状或盘状,长约3~4厘米。外表面密生错综交插的棘刺,刺长1.5~2厘米,坚硬如针,灰白色、**或灰褐色不一。在腹部的皮上多有灰褐色软毛。皮内面灰白色或棕褐色,留有筋肉残痕。具特殊腥臭气。以张大、肉脂刮净、刺毛整洁为佳。
《中华本草》:干燥的皮呈多角形板刷状或直条状,有的边缘卷曲呈筒状或盘状,长3~4cm。外表面密生错综交插的棘刺,棘长1.5~2cm,坚硬如针,灰白色、**、灰褐色不一。腹部的皮上有灰褐色软毛。皮内面灰白色或棕褐色。具特殊腥臭气。
15 猬皮的炮制汉代有酒煮(《神农本草经》)的方法[1]。
晋代出现烧末(《肘后备急方》)的记载[1]。
唐代有炙、炙令焦(《备急千金药方》)、炒令黑(《食疗本草》)的方法[1]。
宋代出现了炙令焦黄(《太平圣惠方》)、酒浸炙(《圣济总录》)、煅黑存性(《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炒黄(《疮疡经验全书》)等法[1]。
明代增加了麸炒(《普济方》)、酥炙(《本草品汇精要》)、蛤粉炒(《审视瑶函》)等法[1]。
清代又有土炒(《医宗说约》)、酒醋童便浸炙(《外科大成》)等方法[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滑石粉炒、砂炒或砂炒醋浸等[1]。
15.1 猬皮的炮制方法 15.1.1 猬皮取原药材,用堿水浸泡,将污垢洗刷干净,再用清水洗净,润透,剁成小方块,干燥[1]。
15.1.2 滑石粉炒猬皮取滑石粉置热锅中,用中火加热炒至灵活状态,投入净猬皮块,拌炒至**、鼓起、皮卷曲、刺尖秃时,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1]。
每100kg猬皮,用滑石粉40kg[1]。
《中华本草》:取拣净的猬皮,剁成小块,洗净,晒干,另取滑石粉置锅内炒热,加入猬皮,炒烫至**,取出,筛、刷去滑石粉,剪去毛,放凉。
15.1.3 砂炒猬皮取砂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灵活状态时,投入净猬皮块,不断翻埋,至刺尖卷曲焦黄,质地发泡时,取出,筛去砂,放凉[1]。另有用砂炒至上述规格时,取出,筛去砂,趁热投入醋液中稍浸,捞出,干燥[1]。
每100kg猬皮,用醋10kg[1]。
15.2 成品性状猬皮为密生硬刺的不规则小块,外表面灰白色,**或灰褐色,皮内面灰白色,边缘有毛,质坚韧,有特殊腥臭气[1]。
滑石粉炒猬皮质地发泡,鼓起,**,刺尖秃,易折断,边缘皮毛脱落,呈焦**,皮部边缘向内卷曲,微有腥臭味[1]。
砂炒猬皮同滑石粉炒猬皮[1]。
15.3 炮制作用猬皮因腥臭气味较浓,很少生用[1]。
炒制后质地松泡酥脆,便于煎煮和粉碎[1]。并能矫臭矫味[1]。临床多用其炮制品[1]。醋淬后矫味矫臭效果更佳,并能增强行瘀止痛的作用[1]。用于胃痛吐食,痔瘘下血,遗精,遗尿[1]。如治痔漏的刺猬皮丸(《圣济总录》);治肠风下血的刺猬皮散(《杨氏家藏方》)[1]。
15.4 炮制研究猬皮含蛋白质、钙盐等[1]。猬皮上层刺主要含角蛋白,下层真皮层主要含胶原、弹性硬蛋白和脂肪等[1]。短刺猬中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1]。
经炒后,由于高温的作用,使钙盐生成氧化钙,收涩之性大增[1]。内服后在胃酸作用下形成可溶性钙盐,易于吸收,从而增加人体内钙的含量,促进血凝,增强收敛止血的作用[1]。
15.5 贮存方法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1]。防霉,
16 猬皮的性味归经《中药炮制学》:猬皮味苦,性平[1]。归胃、大肠经[1]。
《全国中草药汇编》:猬皮味苦、甘,性平。
《中药大辞典》:猬皮味苦,性平。
《中华本草》:猬皮味苦、涩、性平;入胃、大肠、肾经。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
《名医别录》:"无毒。"
《药性论》:"味甘,有小毒。"
《本草求真》:"入肠、胃。"
《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17 猬皮的功效与主治《中药炮制学》:猬皮具有止血行瘀、固精缩尿、止痛的功能[1]。因腥臭气味较浓,很少生用[1]。其炮制品用于胃痛吐食,痔瘘下血,遗精,遗尿[1]。如治痔漏的刺猬皮丸(《圣济总录》);治肠风下血的刺猬皮散(《杨氏家藏方》)[1]。
《全国中草药汇编》:猬皮具有行瘀止痛,止血,固精的功效。用于胃脘疼痛,子宫出血,便血,痔疮,遗精,遗尿。
《中药大辞典》:猬皮具有降气定痛,凉血止血的功效。治反胃吐食,腹痛疝气,肠风痔漏,遗精。
《中华本草》:猬皮具有化瘀止痛、收敛止血、涩精缩尿的功效。主胃脘疼痛、反胃吐食、便血、肠风下血、痔漏、脱肛、遗精、遗尿
《神农本草经》:"主五痔阴蚀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阴肿痛引腰背,酒煮杀之。"
《名医别录》:"疗腹痛疝积,烧为灰,酒服之。"
《药性论》:"主肠风泻血,痔病有头,多年不瘥者,炙末白饮下方寸匕、烧末吹主鼻衄。"
孟诜:"烧灰酒服治胃逆,又煮汁服止反胃。"
《本草备要》:"泻,凉血。"
《本经逢原》:"除目中翳障。"
《随息居饮食谱》:"煅研服,治遗精。"
18 猬皮的化学成分《中药大辞典》:上层的刺,是由角蛋白所成。此是主要成分。下层的真皮层,主要为胶原与其它蛋白质如弹性硬蛋白之类和脂肪等所成。
《中华本草》:猬皮上层刺主要含角蛋白(keratin);下层真皮层主要含胶原(collagen),弹性硬蛋白(elastin),脂肪等。
19 猬皮的药理作用《中华本草》:猬皮有止血作用和促进平滑肌蠕动作用。
20 猬皮的用法用量《全国中草药汇编》:2~3钱,水煎服或焙黄研末服。
《中药大辞典》:内服:煎汤,2~3钱;或入散剂。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中华本草》:内服:煎汤,310g;研末,1.53g;或入丸剂。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21 猬皮的使用禁忌《全国中草药汇编》:孕妇忌服。
《中药大辞典》:《本草经集注》:"得酒良。畏桔梗、麦门冬。"
《中华本草》:孕妇慎服。
22 猬皮组方精选 22.1 治反胃吐食刺猬皮烧灰,酒服或煮汁,或五味淹炙食。(《普济方》)
22.2 治肠风下血白猬皮一枚(于铫子内煿针焦,去皮,只用针),木贼半两(炒黄)。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空心食前。(《杨氏家藏方》刺猬皮散)
22.3 治痔刺猬皮、穿山甲等分,烧存性,入肉豆蔻半,末之,空肚热米饮调二钱服。(《本草衍义》)
22.4 治肠痔下部如虫啮刺猬皮烧末,生油和敷之。(《简要济众方》)
22.5 治肛出刺猬皮一枚,磁石四两,桂心一尺。上三味,治下筛。饮服方寸匕,日一服。(《备急千金要方》)
22.6 治五色痢疾刺猬皮烧灰,酒服二钱。(《寿域神方》)
22.7 治遗精炒猬皮研末。每次二钱,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22.8 治前列腺炎、肾结石刺猬皮2个,焙干研末。分40包,早晚用米汤各送服1包。服药过程中可有尿道灼痛感,勿顾虑。(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22.9 治鼻衄刺猬皮一枚,烧为灰,细研,每用半钱,绵裹纳鼻中,数易之。(《太平圣惠方》塞鼻散)
22.10 治鼻中息肉刺猬皮炙末,绵裹塞之三日。(《备急千金要方》)
22.11 治猘犬咬人刺猬皮、头发等分。烧末,水和饮一杯。若或已目赤口噤者,折齿下之。(《补缺肘后方》)
23 古人论述《本草经疏》:"刺猬皮治大肠湿热血热为病,及五痔阴蚀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也。阴肿痛引腰背,腹痛疝积,皆下焦湿热邪气留结所致,辛以散之,苦以泄之,故主之也。"
《本经逢原》"刺猬皮,《神农本草经》主五痔阴蚀,取其锐利破血也,酒煮治阴肿痛引腰背,取其筋脉能收纵也。"
《神农本草经》主五痔阴蚀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阴肿痛引腰背,酒煮杀之。
《名医别录》疗腹痛疝积,烧为灰,酒服之。
《药性论》主肠风泻血,痔病有头,多年不瘥者,炙末白饮下方寸匕;烧末吹主鼻衄。6.孟诜:烧灰酒服治胃逆,又煮汁服止反胃。
《本草备要》泻,凉血。
《本经逢原》除目中翳障。
《随息居饮食谱》煅研服,治遗精。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刺猬是异温动物,因为它们不能稳定地调节自己的体温,使其保持在同一水平,所以刺猬在冬天时有冬眠现象。
刺猬除肚子外全身长有硬刺,当它遇到危险时会卷成一团变成有刺的球,它的形态和温顺的性格非常可爱,有些品种只比手掌略大,因而在澳大利亚有人将它当宠物来养。
刺猬有非常长的鼻子,它的触觉与嗅觉很发达。它最喜爱的食物是蚂蚁与白蚁,当它嗅到地下的食物时,它会用爪挖出洞口,然后将它的长而粘的舌头伸进洞内一转,即获得丰盛的一餐。
刺猬住在灌木丛内,会游泳,怕热。 刺猬在秋末开始冬眠,直到第二年春季,气温会暖到一定程度才醒来。刺猬喜欢打呼噜。?
扩展资料:
刺猬每年4月开始婚配生育,每年产仔1-2胎,每胎3一6仔。每年冬眠结束后的春季,刺猬会寻找配偶。母刺猬在接受求偶前,公刺猬要在她周围耗上几小时之久,之后它就完成了使命。
母刺猬开始寻找安全清静的地方作为自己和30天后即将出生的小刺猬的巢穴。初生幼仔背上的毛稀疏柔软,出生后前两周内无视;
但几天后就能逐渐硬化变为棘刺,由母乳喂养4-8周后,母刺猬教授如何觅食。出生两个月后,母刺猬停止照顾幼刺猬,留下幼刺猬独自生活,大约90%的小刺猬寿命不到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