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是三角洲网河和残留河口湾并存的河口。径流大,潮差小,含沙量相对较小。河口区河汊发育,水网密布。珠江水系的几条干流──西江、北江和东江,以及增江、流溪河和潭江,到了下游相互沟通,呈 8条放射状排列的分流水道流入南海。
珠江是我国第二大河流,第三长河流。年径流量3492多亿立方米,居全国江河水系的第二位,仅次于长江,是黄河年径流量的6倍。全长2320千米,流域面积约44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境内第三长河流。珠江包括西江、北江和东江三大支流,其中西江最长,通常被称为珠江的主干。珠江是我国南方的大河,流经滇、黔、桂、粤、湘、赣等省(区)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东北部,流域面积453690平方公里,其中我国境内面积442100平方公里。
基本介绍 中文名 :珠江口 解释 :三角洲网河和残留河口湾的河口 特点 :径流大,潮差小 地形 :河口区多陆屿和岛屿 珠江口水文,水文研究,水域分布,地理环境,径流量,水文变化,河床变化,发展条件, 珠江口水文 水文研究 1809年以后,珠江河口海图第一次测绘。1853年以后,香港和河口区设定了台站,用以观测水文气象。1975和1977年,分别对伶仃洋和磨刀门口外的地形,水文泥沙和底质进行了调查。1980~1982年,开展了河口的海岸带与海涂自然资源综合调查。 水域分布 珠江入海口门从东向西有虎门、蕉门、洪奇沥、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门。从西江羚羊峡、北江芦苞、东江铁岗、流溪河蚌湖和潭江三埠等地以下至三水、石龙、石咀等地为近口段,至各分流水道的口门为河口段,另有伶仃洋和黄茅海两个河口湾。从口门向外至45米等深线附近为口外海滨(见图)。 珠江口 地理环境 河口区多陆屿和岛屿。晚更新世中期在本区发生海进,形成了范围同今河口区相仿的古珠江河口湾。晚更新世末冰期时海退为陆,中全新世初再度海进,发育了现代珠江河口三角洲。至17世纪初,形成了以中部珠江三角洲为主体,以伶仃洋和黄茅海为两翼的格局。珠江三角洲的面积为8601平方公里,其中松散堆积的面积为7651平方公里。三角洲区第四系堆积层一般厚20~30米,口外最厚超过100米。有160个陆屿突露于三角洲平原上,200多个岛屿分布在口外海滨,这些陆屿和岛屿受新华夏构造线控制,多呈北东—南西向展布。 径流量 珠江年平均流量约1万立方米/秒,年径流总量3457.8亿立方米。4~9月的径流量占全年的80%。多年平均含沙量0.136(博罗站)~0.306(马口站)千克/立方米,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8359万吨,估算年推移质输沙量约800万吨。流域来沙中有15.5%淤积在三角洲河网内,其余都由口门泄出。排沙量以磨刀门和洪奇沥最多。 水文变化 弱潮河口。潮汐属不正规半日潮型。平均潮差以磨刀门最小,为0.86米,东西两侧略大。伶仃洋湾头为1.35米,崖门为1.24米。潮差从河口湾的湾口向湾头增加,从各分流水道口门向上游递减。枯水期潮区界距口门 100~300公里,西江可达梧州—德庆,北江达芦苞—马房,东江达铁岗;洪水期潮区界距口门40~70公里。潮流一般为往复流,枯水期潮流界距口门 60~160公里,西江达三榕峡,北江至马房,东江至石龙;洪水期潮流界一般在口门附近,惟虎门水道可达广州。口外海滨涨潮流向西北,落潮流向东南,流速为0.5米/秒左右,伶仃洋的涨落潮流轴线明显分异,落潮流路偏西,涨潮流路偏东。 各分流水道口门附近的盐淡水混合,一般为缓混合型,枯水期有强混合型,洪水期呈高度成层型,有明显的盐水楔现象。枯水期咸水沿虎门和崖门水道上溯较远,遇枯水年可达广州、中堂、新会等地。 河口淡水向外海扩散,存在着两个轴向:其一,垂直于海岸指向东南,夏季因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向东北漂移,洪水时能扩展到远离香港百余公里之遥,冬春季节则明显地向岸收缩;其二,平行于海岸终年沿岸指向西南。洪水期,口外海滨表层冲淡水向外海扩散的同时,有外海的深层陆架水沿海底向陆作补偿运动。 在珠江口登入的台风平均每年有1次,个别年份达4~5次。受台风和热带低压的影响, 河口增水现象显著,最大增水值达 1.58米(黄金站)。口外海滨,10~3月以东北向风浪为主,5~8月多南、西南向风浪,平均波高0.9~1.9米。香港横栏岛在台风期间实测最 *** 高达10.4米。 河床变化 河槽发展的总趋势是缓慢淤积。近口段经历了汊道归并为单一水道后,冲淤变化不大。河口段由于水网交错,水流分散,洪水波展平,径流与潮流顶托、潮流会潮等,容易发生淤积,但一般有洪淤枯冲的规律。口门附近处于径流和潮流的消能带以及盐淡水混合带,泥沙沉积,形成了拦门沙坝等堆积地形。例如,西江磨刀门外的拦门沙发育规模很大,口门延伸速度也最快,每年可达 100米以上。口外海滨近百年来平均每年成陆面积近6平方公里。 发展条件 自然资源丰富。大片三角洲平原适宜种植水稻以及甘蔗等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桑基鱼塘”综合经营方式,尤为称著。低潮位以上的滩涂广大,可资围垦或发展水产养殖事业。水运条件优越,广州港和黄埔港是华南水运枢纽,香港为世界著名海港,赤湾港是新建的海港。河口水域营养盐丰富,盛产鱼、虾、贝、藻,为中国著名的渔场之一。因为灌溉水源紧张,缓解水资源压力;土壤盐碱化较重,相对适宜牧草生长;畜牧产品市场扩大,牧业经济效益高。
台田是指堆土成台在上耕作,被广泛应用于盐碱地区。挖沟为渠堆土耕种,盐碱逐渐下渗而变为良田,沟渠也可放养水生生物。在我国黄河三角洲及周边区域骑过挖土为塘注水养鱼,堆土成台在上耕作,上部分台地进行农业种植,下部分坑塘进行水产养殖,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这种“上农下渔”的台田模式主要分布于黄淮海平原。
在华北平原地势平缓、排水不畅处,或在黄河入海口处受海水影响,容易出现土地盐碱化;另外,地势低平处地下水埋深浅,矿化度高,也导致土壤含盐量高。当然了气候也会对盐碱形成起到很大作用。 比如在华北地区干旱季节蒸发量大,土壤毛细作用显著,盐分极易随水分上升。 过度灌溉等不当的人类活动也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