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冷兵器时代,骑兵对于步兵来说是一种可怕的存在。依靠战马的冲击以及手中的利刃,骑兵可以轻轻松松的斩下大量步兵的项上人头。但是随着冷兵器的逐渐没落,骑兵的优势也在大大的减弱。在古代,骑兵不仅仅是指骑马的士兵,因为在不同的地区使用的坐骑也会有所不同。
在中东、阿拉伯一带的军队里,由于土地干旱或者半干旱,养马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所以在干旱地区的骑兵会选择以骆驼作为坐骑。因为和战马比起来,骆驼对于地形的适应性更强。在沙漠地区应对流沙及乱石的能力也更胜一筹。最关键的一点是骆驼耐干旱,不必花费大量的钱财去提供水源。不过骆驼还有一些劣势,最重要的就是骆驼的速度比不上战马,所以没有马骑兵那样的灵活性。不过可以转变策略,使劣势化为优势。古代西夏的军队就将小型投石机安装在骆驼身上,这种军队在战争中对敌方的打击也是很大的。
除了骆驼之外,在一些地方还有大象骑兵的存在。在我国古代南方地区盛产大象,于是军队中的骑兵便会选择以大象作为坐骑。象棋并拥有着超强的攻击力,不像马骑兵一样只能承载一人,向骑兵可以承载多人同时进攻。但是由于大象体型过于笨重,所以机动性很差,而且大象时量过大,所需要的后勤给养压力也很大。更为严重的一个劣势就是象群在受到惊吓时会惊慌逃窜,在战场上有可能会误伤到己方士兵。
针对不同的作战目的可以有着不同的坐骑,有些军队会使用鹿或者牛来担当坐骑,不过并不常见,最为常见的还是马骑兵,不仅拥有着高的机动性,冲锋所造成的伤害也不可估量。
泰国有“万象之国”的美称,大象是泰国的国宝,泰国人的守护神。泰国人视生性憨厚温顺的大象为荣誉、尊贵和力量的象征。在古代,大象就像现代战争的坦克一样,曾经跟随暹罗(泰国的旧称)的士兵驰骋沙场;后来,大象一度当起泰国伐木业的“搬运工”;上世纪以来,伴随原始森林的大片消失,大象已经没有太多实用价值,它们的主要工作是在各大旅游景点进行各种表演,或者供游人们骑行。因为食量太大,靠“卖艺”糊口的大象们日子不太好过。对于年轻一代,大象逐步从他们的生活中淡出,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泰国东北部的素林府,是“大象之乡”,这里是最早驯化大象的地方。素林府塔敦县有个大象村,现有250头大象。这一带村民世代以驯象为生,家家饲养大象。近日《环球时报》记者从泰国首都曼谷出发,驱车400多公里,来到这个大象村。进入大象村,记者看到3只大象正温吞地用鼻子吸卷着粗大的芭蕉,每只大象的一条腿都被铁链拴在树干上,脚上的铁链疤痕清楚可见。往里走,大象越来越多,有的在木棚下歇息,有的背上架着铁座载着游客,踱着方步。
村里另一名驯象人萨洛特告诉记者:“大多数的驯象人没有固定的工作,只有在大象节的时候才回素林。其他时候,我们只能在城里向游客兜售纪念品。哪里有游客,哪里能赚钱,我们就去哪里。”大象的食量大得惊人,一头成年大象每天要吃300公斤粮草。萨洛特无奈地说:“它们每天吃这么多,简直是食物焚化炉呀!”几年前,泰国政府发起“让大象回家”计划,带大象回素林府的驯象师,每月可获得8000泰铢资助,但这笔钱还不够大象吃饱,因此能回家的大象很少。泰国清迈甚至有一个专门的基金会,筹集的资金用来给大象购买食物。
历史上,泰国森林覆盖率曾超过90%,境内曾有数十万头大象。随着森林的减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泰国政府开始禁止伐木,数千头大象“下岗失业”。大象们被迫学画画、打球等十八般武艺,走上“演艺”道路。如今大象数量锐减,到了濒危状态,登记在册的只有3800多头,而1000多头野生大象更是受到严格保护。大象村的驯象师龙缪就是大象由多到少的见证者,他祖上世代以捕象为生。龙缪年轻时在丛林里先后捕获过100多头野生大象。经过驯化,转卖给东南亚各地的伐木公司,从事木材搬运工作。
泰文化的核心元素
大象是泰文化的核心元素,它们是力量和优雅的象征。一名泰国历史学家曾说:如果没有大象,泰国的历史可能要重写。泰国人认为,大象善解人意,勤劳能干,既是廉价的劳动力,又是乖巧的旅游宠物,是聪慧、富有灵性的。如果某个驯象人生病,他所训练的大象也会不吃不喝。
在泰国的大街小巷,各种大象形象的工艺品随处可见。泰国的许多民间传说、文学作品、绘画、雕塑都与大象有关系,有谚语云:“箭装满袋大象踩不断,团结起来的力量胜过大象”。“泰国老一辈人仍相信大象是一种神奇的动物,”泰国北部清迈的大象自然公园创始人桑登说,“但是,对于年轻一代,大象逐步从他们的生活中淡出,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桑敦经常去一些学校给学生讲大象的知识,希望大象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能够保持下去。